抓住本质,培植生长点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说整理课”教学

2019-07-04 11:02郭传兴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浙江温州325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小说集社戏变色龙

郭传兴(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浙江温州 325000)

【教学构想】

首先,从单元地位来看,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的教学需要整理课。小说是初中学生接触较多的一类文体,小说阅读是初中文体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王本华说:“八、九年级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1]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四篇小说体现了不同小说流派作品的特点,是学生了解小说不同风格和艺术风貌的绝妙窗口。这一单元也是初中六册教材中关于小说的最后一个单元,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小说的多样化风格进行梳理、归纳、总结。

其次,从单元目标来看,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需要整理课。这一单元的目标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把握小说的风格,而这些知识却分散在各篇章中,需要通过梳理明晰并建构知识网络。教师即使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将各篇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但在具体学习情境中,仍是单篇学习推进,学习也还是即时的、个性的、零散的。

再次,从思维提升来看,学生需要整理课。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2]基于单元整理课的课型特点,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用,寻找各篇章的内在联系,再设计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对单元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通过分析、比较、论证等思维活动,进一步提升对单元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品质。

[教师出示“任务一”。]

【学习目标】

通过单元整理,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课堂呈现】

一、多角度梳理小说,综合认知小说风格的多样化,拓宽小说鉴赏的广度

[设计意图] 整理课除了关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之外,还应关注整个初中阶段各册、各单元之间相关知识点、能力点的关联。尤其是分散在某些单元的篇章,如《社戏》。而且,单篇、单元的教学也要考虑初中阶段的前后关联,要有整体意识,教学要围绕整体,逐步渗透,有序推进。

[学生合作学习,准备小组汇报。]

第一组:我们组选的是《溜索》和《社戏》。《溜索》不像《孔乙己》《变色龙》这样的小说,都有一个用较多笔墨刻画的人物,如孔乙己和奥楚蔑洛夫。《溜索》中的人物,如一群马帮汉子和首领,作者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加以刻画,而是通过大量环境描写来映衬人物的性格。作者还写了充满恐惧感的牛、“战战兢兢”的“我”,与首领和汉子们进行对比,突出他们的勇敢无畏。《社戏》这篇小说也没有核心人物。它也通过写景,映衬人性之淳朴之美,从而展现了乡村的诗意生活。《社戏》这篇文章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最初我们都以为它是一篇散文。其实《溜索》也很像一篇散文。所以我们组认为《溜索》和《社戏》都是像散文的小说。

师:是的。《溜索》不以具体的描写情节见长,更多的是通过人与环境的映衬、对比,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社戏》则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生活图景,抒发了对诗意人生的无限眷恋之情,体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溜索》《社戏》都是散文化的小说。

[板书:散文化的小说。]

第二组:我们组选的是《蒲柳人家》和《智取生辰纲》。《蒲柳人家》中的一丈青大娘看到赤身露体的纤夫大喝一声:“好狗不挡道!”这就像《智取生辰纲》中杨志骂人:“这畜生不怄死俺!只是打便了!”他们的话都很粗俗,有江湖气。除了说话江湖气,里面的人物都有外号,外号也都凸显了人物性格。《蒲柳人家》里,一丈青大娘折断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的情节,就像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两个人物都疾恶如仇,很有传奇色彩。两部小说都是从单个人物的故事开始,然后聚在一起。我们组认为《蒲柳人家》有《水浒传》的影子。

师:《蒲柳人家》借鉴了我国古典小说的写法,尤其借鉴了《水浒传》写法的神韵。可以这么说,从《蒲柳人家》中,我们看到了我国传统小说的历史发展。

第三组:我们组选的是《孔乙己》和《变色龙》。理由如下:(1)写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2)都没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但又深刻地批判并反映了社会现实;(3)都有旁观者、无关人士,都反映了看客现象;(4)都用到了反复描写,如《孔乙己》中“快活的空气”、《变色龙》中脱了又穿的大衣;(5)一为外国名篇,一为中国名篇,但它们反映的社会现实都是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

师:除了这些相似之处,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第三组:《变色龙》的语言是幽默的,故事的来回反转也是滑稽而搞笑的,作者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个生动现实的人,看起来充满幽默和滑稽,其实充斥着讽刺和批判,这是契诃夫所擅长的讽刺技巧。鲁迅的《孔乙己》风格冷峻,小说的结局是孔乙己被打断了腿,坐在蒲包上,用手爬行,走向死地。面对严酷冰冷的事实,鲁迅选择客观冷静地、毫不留情地揭露。

师:一个通过讽刺手法,抵达更本质的真实;一个通过客观、冷静的描绘,抵达更本质的真实。两者殊途同归。

[板书:讽刺手法、客观冷静。]

师:刚才,我们从提炼主题、塑造人物、安排情节结构和使用语言的特色等角度对小说进行了梳理,知道了不同作家的小说风格各不相同。

[设计意图] 让“比较”思维贯穿整堂课始终。比同:《溜索》和《社戏》,《蒲柳人家(节选)》和《水浒传》,《孔乙己》和《变色龙》。比异:《孔乙己》和《变色龙》。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把握各类小说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其特点,进而深入理解和把握小说这一文学体裁风格的丰富性、多样性,体会小说独特的魅力,拓宽小说鉴赏的广度。

二、多侧面梳理小说,立体认知同一作家的作品,加深小说鉴赏的深度

[教师出示“任务二”。]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生:我觉得鲁迅的《社戏》和《故乡》比较相似,它们更多的是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叙事,文中还有很多议论和抒情的文字,以此来表达思想感情。而《孔乙己》的叙事,保持一种冷静客观,比较晦涩难懂。我发现小说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也会呈现不一样的风格。

师:课外读过鲁迅其他风格的小说吗?

生:我读过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是讽刺小说。

师:鲁迅先生在《论文学》中说:“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乏味!”鲁迅小说风格的多样化,也正好印证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追求。

[设计意图] 该单元所选的是不同作家的四篇小说。通过前面的整理,虽然让学生对小说的风格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也容易给他们造成误解——以为一个作家的风格就是如此。所以,有必要通过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让学生了解一个作家可能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从而加深小说鉴赏的深度。

三、互相分享,拓宽阅读范围,将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

[教师出示“任务三”。]

生1: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常设下种种悬念与线索,为后文作铺垫,从案发到结案,情节波澜起伏。通常以对话的形式制造紧张感,如同身临其境,十分有趣。

生2:乔治·奥威尔《1984》。其塑造了一个不知存不存在的老大哥的形象,构建了一个奴役即自由的反乌托邦世界。作者带着一丝冷幽默的语气,描绘了一个处处受监视,甚至连眼神交流也会被举报的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世界。讽喻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讽刺艺术效果。

生3:《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其中的情节与现实大不相同,设置的景物道具也有一定魔幻色彩,如魔杖、飞天扫帚、古灵阁等,非常吸引人,但在魔幻色彩下有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生4: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讲述的是人类建造许多推动机,推动地球到达另外一个星系。书中独特的细节描写与许多精密的计算,都符合科幻小说的独特风格。

……

[教师出示“任务四”。]

师:谁来谈谈你的理解?

生1:我的理解是小说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可以符合现实生活,像《孔乙己》《溜索》这些小说;也可以是超现实的,离现实很远,如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科幻小说《三体》,但它们从表面上看是多样化的,实质上也是反映现实的。

生2:我认为,不管是接近现实的小说,还是离现实很远的小说,都反映现实世界,这就是王安忆所说的“一颗现实的心”。如《变色龙》有些荒诞,但它批判现实中人的奴性;又如刚才同学说的离现实更远的《哈利·波特》,也是反映现实的。

师:读各种风格的优秀小说,就是在各种虚构的世界里体验,然后发现“一颗现实的心”。

[设计意图] 单元整理课不是一个单元教学的完结,它还指向学生以后的学习。如果对小说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课内,那么学生三年来对小说的认知和学习仍是不足的。通过分享,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对小说多样化风格的认知有所拓宽,从而走向更广阔的自主阅读小说的天地。同时,单元整理课更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提升,而不是原地踏步。以王安忆的话引发学生对小说共性的探讨,目的是把握小说这类文体的特质,认知小说的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制作一本小说集。

要求:

①你可以编一本同个作家不同风格的小说集,如鲁迅、契诃夫等作家作品。

②你可以编一本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小说集,力求风格的多样化。

③小说集收录篇目不少于4篇;可节选一本书的一段内容,但要保证故事相对完整。

④给小说集写一段序言,要写明编小说集的意图、意义,不少于300字。

⑤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可设计封面、插图,力求美观。

[设计意图] 课后让学生制作一本小说集,是为了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对学过的知识加以内化,进而综合性地理解与运用知识。

猜你喜欢
小说集社戏变色龙
评晓苏最新小说集《老婆上树》
塑造藏族文化的现代主体性人格——评梅卓小说集《麝香之爱》
神奇变色龙
神奇的变色龙
小小变色龙
关注民生的深层次报告——浅析吕翼小说集《风过杨树村》
叶尔克西作品目录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
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
《社戏》的结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