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金荣 蔡爽 张筠之
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位于苏州高新区狮山板块核心商贸圈,西南两侧临城市道路,东邻实验高中,北侧为金山浜河道,总占地面积39 699.75m2,为原址改扩建项目。该中学在苏州享有盛名,但其原有校舍与基础设施因建造年代较早,不仅破损严重,体育设施及运动场地也极度缺乏。因而这次改扩建工程除了需要修缮原有的建筑,还增加了部分功能场所和一个300m的标准操场。
在刚接到设计任务时,我们主要面临两大严峻问题。
(1)学校没有操场。原校园基地内没有标准操场,仅在正对学校入口西侧有一条百米跑道,东侧是一条通往主要教学区的水泥路。整个校园的体育设施只有这条跑道和两片篮球场地,孩子们上体育课都要借用一墙之隔的实验高中的操场,甚至有时候就在这仅有的百米跑道上做运动,活动空间非常缺乏。
(2)分期实施时间节点不确定。虽然已经划定扩建红线,但是处于学校西南角的两栋现有建筑拆迁情况并不乐观,无法确定该场地的可建设时间,因而将其定义为二期建设用地。为避免受到拆迁进度影响,校方提出二期用地将来只作为操场与看台的建设场地,而所有新建建筑功能都需要在一期建设用地内完成,并且能在二期用地未建设完成的情况下独立使用。
如何平衡可建设用地小、新增教学功能多、体育运动空间缺失等诸多矛盾,解决二期用地暂时无法动工的问题,成为项目设计的重点。面对众多限制条件,我们以师生日常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对校园规划、设计、建设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思考,创造出“校园综合体”的使用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场地,打造出师生喜爱的学习工作场所。一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设计应运而生。
在了解到眼下可以利用的场地只有东南侧十分窄长的一条南北向用地,并且该用地上的一条百米跑道与两片篮球场是学生们仅有的活动场地后,我们决定大胆尝试:采用A+B模式,也就是新旧功能叠置的手法。
A指学校基地里原有的功能:百米跑道、篮球场、主通道、停车场等;B指新建建筑:普通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图书馆、食堂、校史展览室、艺术教室等。在改扩建项目中,通常会把原有功能移除再增加新的功能,也就是用B取代A。但在这个项目中,用地紧张、寸土寸金,且二期建设用地中的现状建筑拆迁时间不确定,这也就意味着何时能建成标准操场是个未知数,无法保证学生的体育运动场所和活动空间。因此,我们希望能在增加新建建筑的同时保留原有功能,也就是A+B的模式。
通过架空主连廊,创造了双层活动平台,又通过建筑体块的穿插、进退,创造出更多屋顶活动平台。这些平台包含了原有的百米跑道及篮球场等功能,还新增了阶梯式阅读空间、室外小剧场、错层架空的广播站、屋顶种植区等原来没有的功能,达到了1+1>2的效果。
1 整体鸟瞰图
业主: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建设地点: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
建筑设计: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查金荣、李少锋
设计团队:蔡爽、张筠之、张颖、方彪、朱恺、陈方、夏雨
设计时间:2016.04
建成时间:2018.08
摄影:张超、章勇
为了最大化保留学生原有的体育运动空间,在主连廊的二层布置了百米通廊(基本就是原来跑道位置,只是把原跑道架高了一层),学生可在此进行短跑等体育活动。此外,利用屋顶平台布置了半场篮球和少量篮球框,以供学生课间练习投篮使用;二层架空大平台上布置了半室外的乒乓球桌、啦啦操练习场地等区域。由于初中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展示意愿,因而一些演绎与展示的平台就变得十分必要了。在艺术教学楼北侧的屋顶平台设置室外小剧场,上完音乐课、美术课的学生可以直接从教学楼三层步行至平台上演出、排练。
校园综合体的功能布局形式使新建综合楼的首层成为一个大“基座”,里面涵盖了校史馆、食堂、图书馆、行政楼、门厅等多种功能,基底面积相对较大,导致校园绿地率明显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屋顶平台特意留出屋顶种植区域,不仅增加了校园的绿化量,还能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体验种植的乐趣。
通过上述设计手法,新增了建筑功能,也保留了原有的体育活动功能,并且赋予了这片场地更多活动空间。
由于场地狭小、新建功能多,我们不得不打破传统的平面分区,将所有的功能糅合在一起,并进行垂直分区。从功能布局上来看,新建部分包含了入口展览空间、体育馆、食堂、图书馆、艺术教室、报告厅、办公室等功能空间。从建筑形式来看,整个新建部分像是一座教育综合体,其空间感受偏公建化,许多灰空间提供了社会化的交流场所,隐性课堂和扩大的共享空间也被引入其中,这些都是传统学校建筑中所缺少的。这样的设计理念使新建综合楼变成了学生自己的活动中心,在提供教学场所的同时,营造了丰富的室内外活动场地,引导了教育模式的革新,也激发了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兴趣。
3 分期建设时序
4 “螺蛳壳”:极为有限的扩建区域
5 功能叠置示意
6 功能体块分析
7 错层架空的广播站与通往广播站的室外楼梯
8 原跑道位置变为二层百米通廊,可进行短跑等体育活动
9 二层活动平台
10 东侧人视
11 一层平面图
12 二层平面图
13 三层平面图
14 四层平面图
通常在考虑学校的建筑设计时,最佳的采光、最安静的朝向、最优的景观资源都会留给学生,而往往忽略了教师也是校园使用者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教师的感受与学生同样重要。一个老师的情绪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全班40多位同学的情绪,因此为老师创造安静、舒适的使用空间就同样至关重要。
在一期建设用地上,建筑“基座”几乎在基地内满铺,只在图书馆和食堂挖了两个小内院来提升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但在建筑的二层,我们将大量建筑架空,留出大片的室外平台和廊道供学生通行,以解决狭长场地内的交通组织问题。由于新增行政办公区位于新建建筑中部,北侧是普通教室,南侧是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体育馆等教学用房,学生穿越办公区难以避免。我们将行政办公功能布置在三至五层,这样一来,学生主要从行政办公区下部穿过,在同层平面中学生流线和教师流线不会交叉,从而保证行政办公区域的安静和独立。
在这样一个功能复杂的校园综合体中,需要一个鲜明、通达的主交通流线来串连各个功能,于是我们加入了“活力轴”这个概念。“活力轴”指位于学校主体建筑西侧的风雨连廊,它从学校主入口开始,沿南区综合楼西侧一直向北,延伸至北区教学区,最后与改造的教学楼相连,使学生主流线通畅且能遮风避雨,同时承担了交通、展示、看台三大功能。
15 校园入口
16 公建化的空间感受
17 剖面图
18 校园东立面
19 西立面图
20 室外楼梯
21 室外楼梯
在活力轴与操场之间是多层次的看台,可以起到观看比赛、休息、交流的功能;看台下方为储藏室、卫生间及医务室;看台背面为展示墙,有效利用了空间,也提供了大面积的展示界面。未来这里会成为参观流线的主轴和校园文化集中的展示场所。
建筑布局呈狭长的“管状”,这种“口小肚子大”的布局在疏散效率上有所欠缺。我们借鉴了苏州民居“背弄”的做法,在建筑东侧增加贯通南北的第二连廊。第二连廊从南侧校园开始,向位于三层的体育馆延伸,随后下降至二层架空层的室外活动平台,最后通向普通教学楼。这条“背弄”使学生通往体育馆的流线更为便捷通畅,并与西侧的主风雨廊形成双通道模式,不但大幅增加了疏散效率,还丰富了东立面,增强了建筑表现力。
22 通往原有教学楼的室外连廊
23 粉墙黛瓦的苏式风格得以延续
24 暖色调木纹砖与木色铝方通给黑白灰的苏式建筑更多活力
25 二层活动平台的灰空间
26 二层活动平台的灰空间
与该项目一墙之隔的场地东侧为苏州市高新区实验高中。实验高中的风格为粉墙黛瓦、含蓄内敛的新苏式风格,略显老成。我们希望初中部与高中部的建筑风格既能在大基调上保持统一,遥相呼应,又能在材料、色彩、构造节点等细部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展示初中部青少年的活力。因此在屋顶的设计上采用了单坡屋顶、连续折坡屋顶等形式;在材质的选用上,则采用了偏暖色调的木纹砖、木色格栅及白色涂料。
建筑师运用“教育综合体”的设计策略,变场地难点为项目亮点,从师生日常学习需求出发,对校园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建造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思考,突破了“同质化”兵营式校舍空间的陈规束缚,创造了多种良性体验的活动场所与校园灰空间,最大程度地利用场地,打造出师生喜爱的学习、工作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