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爱明
【摘要】为应对全球化、知识时代与科技发展等挑战,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需求,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需通过教育系统最终落实到实践中。基于问题的PBL教学模式选用真实情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引导和推进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教育。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学生核心素养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知识迅速膨胀、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个体适应社会化的结果越来越复杂,学生已不可能在学生时期学习完受用终身的必要知识和文化,许多学生开始疑惑该学习什么 ,甚至出现了学习倦怠。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在面对与日俱进的社会与经济变革时也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所以现在所提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适应21世纪的“核心素养”。
近十几年来,关于“21世纪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界定也越来越被公众认可和接受,由此也必然带来了教育界关于新世纪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如何适应21世纪核心素养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一、21世纪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我国教育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也日益升温,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历年发表的文章,近三年里,标题中有“核心素养”名词的2014年有60篇、2015年有245篇、2016年至今已有1453篇(文章涉及“核心素养”的2016年就有86735篇),且从2016年起更加注重从理念界定向实践的转化。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是今后一段时期着力推进的关键领域之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2016年9月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教育学会,2016)的正式稿发布,又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1. 21世纪核心素养
在不同场合中,表示“21世纪核心素养”的词汇不尽相同,有 “21世纪技能” (21st Century Skills)、关键素养(Key Competences)、综合能力(General capabilities)、共通能力(Generic Skills)、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ies)等,但是都表达了不同的组织、国家或地区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追问。一般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它不是“全面素养”,核心素养应该包含适应个人幸福生活、实现终身发展、融入并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最主要内容。
2. 21世纪核心素养的界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2015年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组织(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WISE)的委托,进行了全球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实施经验的梳理与总结。他们从不同的国际组织和经济体中提取了29个素养框架,对各个素养框架中所涉及的素养条目进行了分析归纳,提出了两个维度18项素养:分为领域素养(基础领域素养6项、新兴领域素养3项)和通用素养(高阶认知3项、个人成长2项、社会性发展4项)。领域素养:①基础领域: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素养、人文与社会素养、艺术素养、运动与健康素养;②新兴领域:信息素养、环境素养、财商素养。通用素养;①高阶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②个人成长: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人生规划与幸福生活;③社会性发展:沟通与合作、领导力、跨文化与国际理解、公民責任与社会参与。
我国教育界在借鉴与吸纳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学生“核心素养”相关命题的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研究。2016年9月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联合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在该研究成果中,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核心素养培养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
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将21世纪核心素养融入原有学科课程,并基于真实生活情景中选取跨学科主题、与学科课程内容一起共同支撑21世纪素养的培养,我国现行的学与教的方式必然随之改变,核心素养的一端支撑的是“健全的人”,另一端联结的是“真实的世界”。21世纪核心素养的提出及相应的课程改革,共同引导着教学趋向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设计并开展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学习。
1.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学生主体地位
21世纪核心素养的关键点是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未来公民,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主体中心地位,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生学习的效果怎样。根据学生年龄学段的增长、心理的变化、知识的增多、视听范围的拓展、审美意识的增强、理解能力的提高等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多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联结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学习状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设计并开展高效的学习方式
在国内,绝大多数高校、中专校的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围绕学生,针对书本知识进行教学,让问题解决为学科知识服务。教师一直居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主要存在以下不适应21世纪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①教学偏重理论,书本知识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学生在大多数课堂时间内只能听教师讲,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一方面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比较落后,难以跟进最前沿的科学与社会成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偏理论化,重在黑板的板书、数据的仿真,难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②与真实世界结合不紧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弱。在传统模式中,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问题往往作为知识导入的例子和练习知识技能的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所提问题只是教师为了方便引导新知识而精心加工出来的,缺乏生活基础与实际价值。教学以课堂—老师—课本为中心,课程教学仍大多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考试”的模式,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融合不够,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应试而学习,不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并予以操作,动手能力被限制。③学生积极性被抑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填鸭式、满堂灌的应试教育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的局面,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被束缚,难以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更不用说探究新的领域。在所接受的知识本身就与现实脱节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避免出现学生的学习倦怠,作為教育者,必须设计一种能够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并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方式,能让学习者主动开展一项研究、整合理论与实践、并将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解决一个可界定的问题中,并最终形成可见的解决方案。或者要求学习者(针对高校、中专校)完成一项预期的产品,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并引导其运用高层次思维能力。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项目)而展开,它们都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或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和应用核心概念。
三、PBL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的学习,也称作问题式学习(Problem or project一based learning,缩写为PBL),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巴罗斯(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方法。8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开始试行PBL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目前PBL教学模式正向各个层次、不同专业教学推广。
PBL的操作流程一般包含教师备课、教学实施和总结评价三个阶段,下面笔者结合在“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的实践,以“触电及触电急救技术”为例来进行分析。
1.教师备课
(1)确定问题。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触电及触电急救技术”要求学生了解常见的触电形式,掌握几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急救处理方法。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幅采用现代化的生活灯具照明的美景图片和几幅触电事故现场图,引出电能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的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发生触电事故,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置问题:
①为什么有人会触电?②为什么有些人容易触电?有些人不易触电?③为什么小鸟停在电线上不触电?而有人走近电线掉落的地面会触电?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幅触电急救现场图,引出如果遇到了触电,要能够进行自我保护或者救助他人,尽可能避免电对人的伤害。
设置问题:
④有人触电后怎么进行现场急救与处理?⑤有没有什么方法或措施来预防触电事故发生?
(2)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或资源来源建议。教学资源是实施PBL教学模式的根本保障。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多媒体、自媒体走进人们的生活以及教学现场,精品课程体系、精品资源库、微课资源库的建设等都是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MOOC等开放式平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多种媒体形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搜索资源的建议,为学生掌握使用搜索引擎工具(如百度、必应等)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对学习成果提出具体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一般根据课程标准等确定。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要了解触电的种类、触电的急救方法和安全用电知识。
2.PBL教学实施
(1)组织小组。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情况、男女性别、知识基础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组合,采用自由组合与合理调配的方法进行分组。学生分组后,要确立负责人和秘书,要让每个小组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要承担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要确定好小组内每个成员具体的任务分工。教师作为学习促进者角色参与小组。
(2)创设问题情境、呈现问题。用少量的信息如简短文字、少量图片、简短视频等来给学生提供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尽量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情况相接近,能够吸引学生,如笔者在此引入的触电事故现场图片等。学生根据问题及学习要求分组讨论学习知识点:触电的种类、电流对人体的伤害、触电急救、触电保护等,教师逐步“隐退”。
(3)后续行动。小组成员再次集合,沟通他们所学习的或搜集的东西。学生通过教科书、图书馆、手机、电脑等多途径收集资料,自主认识触电的种类,了解触电的原因、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和安全电压,通过查找资料,收集视频资源掌握触电急救的方法和现场处置的注意事项,并对积极预防触电,采用安全措施,避免触电事故发生形成正确认知,同时通过网络关注了安全用电的新装置、新技术。他们在分享和讨论学习成果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们要评价自己的信息以及他人的信息,看信息是怎样得来的,论证来源是否可靠等,这是促成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4)活动汇报。各小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报告自己的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比如图表、口头报告等。PBL所强调的不只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要让他们理解问题背后的关系和机制。
3.总结评价
为了提炼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学生们要有意识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且,在学生们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这对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为公正客观和实事求是地评价PBL教学效果,笔者对PBL教学进行了定性评估。笔者注重对参加PBL教学的学生的调查,采用学生自主评价与组员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等两份表格相结合的方式,来让学生從多维的角度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及成效。
通过实施PBL教学模式,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激发与提升,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PBL教学模式改革,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索,激发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克服学生的学习倦怠,进一步促进未来合格公民的培养,这必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教育界必须面临和解决的迫切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崔允廓.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R] . 2016(9).
[4]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5]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 :1-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R]. 2014 .
[7]陈爱芬.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熊兰等.“电工学”课程的PBL教学模式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
[9]卢健康.在电工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教育的尝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
[10]刘晓艳,杨南昌. IT环境下有效实施PBL的关键设计[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