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摘要】小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遇到“怕写、不会写、没东西写”等写作困境,如何让学生摆脱畏难情绪,善于发现身边的写作素材,乐于表达自己耳闻目见的生活呢?首先教师要积极创设“不一般”的写作情境,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是要有“法”可依,引导学生注意运用写作的方法,解决“怎么写”;第三,帮助学生堆积写作素材,指导他们挖掘素材,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写作;另外,要注重作文评改,组织学生分享交流。
【关键词】依托方法;体验写作;分享快乐
习作是一门教人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学问。分析目前小学生的实际状况,绝大多数学生对习作没有兴趣,不敢表达,不会表达,不想表达,那么如何摆脱小学习作教学的困境?如何让学生摆脱畏难情绪,善于发现身边的素材,乐于表达自己耳闻目见的生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贴近学生,做了如下尝试,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玩出花样,点燃写作兴奋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小学作文的要求,就是希望小学生通过文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用语言文字清楚地表达出来。小学生的感情很容易受到感染,接受新的事物也比较快。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点燃学生写作的兴奋点,打开学生写作的脑洞,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如教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挂图、多媒体等,让学生通过游戏、表演、实践操作,使眼、耳、脑、口一起动起来。在三年级写水果的习作练习中,我布置学生带来自己最喜爱的水果,带领他们观察、品尝、交流水果的用途等,孩子们兴趣高涨。四年级教学“辩论”写作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愚公移山对不对”的现场辩论赛,课堂上正反双方唇枪舌剑。我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独特的想法和做法,学生因此提高了自己的信心,写作时自然水到渠成。这样的作文课堂让学生享受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因而产生不怕写作、爱上习作的积极想法。
二、渗透方法,摆脱写作畏惧感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一股脑儿地写出了心里话,但是作文仍然一团糟,问题出在哪里呢?原因是没有运用好的写作方法。就好比有分门别类的书籍,却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没有一个结构稳定的书架置放。所以,再好的书,读者看不到条目,也就没有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而方法是习作的金钥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采取一些灵活的习作方法,学生的话变得有条理了,内容不再反复拖沓了。有哪些小策略可以为作文添砖加瓦呢?小学阶段写作常采用的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教师要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语言表达的方法。这样,那些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就会有“法”可依,而读写互动策略、原始阅读感悟策略、自由想象策略、读写循环策略能够有效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在习作方法上,课标提出了“读中写、多读多练、多记多说、注意观察、自由表达、全程指导、二次修改、交流分享”等。有了方法为依托,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比如在学习陈忠实先生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章之后,我在微信朋友圈偶然发现了一张“墙缝里的一株野花”的图片,灵光一闪:这不就是一个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写作的素材吗?于是,我向学生展示了这张图片,通过写作方法的“移花接木”,一篇篇既有模仿又有创新的作文出现了。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总结优秀作品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读是与文本的对话,写才是读的目的。通过这些从根本出发的方法途径,解决学生的写作问题,学生自然就不再害怕写作啦。
三、积累素材,提升写作内涵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高年级学生写作的材料来自何处?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写作时的素料和感情都来自于现实生活。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必须要求学生经常看新闻和关心时事,了解身边发生的事,对有意义的事要予以记录积累素材。这样才不会出现只要写母爱就写送伞,雨夜母亲送我去看病等故事。也就是说,小学生必须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感知生活,才能学好作文。另外,语言积累靠多读多记——只有语言积累丰厚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辉。读中学写,古人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因此,要学好作文其次就是要多看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文章,读名著,订阅报纸杂志,了解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开阔视野,并做读书笔记,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好词佳句,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学生积累了优美的语言文字,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体会写作的快乐。在这里,我还主张让学生多诵读经典诗文,如果学生能在作文中合适地运用一句经典诗词,我就会给学生的作文加上一颗“☆”。这是激励孩子们将文章写出语文味,体现中华文化的内涵。写好作文还要依靠课堂學习,我们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时除了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还会在课前了解许多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如作者的生平事迹,故事中人物的事迹等。这些都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归纳和总结,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料库。高年级学生常常会写一写议论文,为中学写作做好铺垫,而课堂上的拓展、开放就是给孩子们在无形中积累了素材。在进行六年级“给巴金爷爷回信”的写作教学时,我就组织了一次“巴金交流会”,让学生了解巴金这个人,理解“根的事业”,所以孩子们的回信充满了自己的感想,真挚而不做作。本人认为“积累素材”就是要靠观察生活,整理文字语言,搜集身边的生活素材,培养写作兴趣。这也就回到了习作教学的根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把自己看见的、听来的转化成感悟倾注在自己的文章里,这样写作就成了学生们的需要。学生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怎么会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怎么会没有新意、没有内涵?
四、巧妙评改,分享写作快乐
一个具备写作指导能力的老师,必然会从作文评改方面,给学生以信息反馈,必然会给学生的作文以积极的理解与肯定,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就感,并能够诚恳地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差异的。如果在习作讲评课中,教师只泛读优生的习作,中等生和后进生只有听的份,那他们基本不会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成年人尚且有被人欣赏、被人肯定的愿望,更何况是一名学生呢?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的愿望,都有主动发展的潜能,如果老师在评奖作文时,给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许会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收获中受到启发,从而进步更大。管建刚老师就指出,评讲作文是习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甚至比教师新授更重要。所以,我抓住每一次评讲作文的机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搭建不同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每两个星期,我便组织一次小组的互评互改活动,活动前会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分好小组。作文优秀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对本组的同学进行评改,这是优等学生自我进步的一种巧妙的方式。这个过程中,水平一般的孩子可以从评阅中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后进生也能在互相评阅中激发写作热情,感受好作文的魅力,这样的小组评阅既利己又利他。因为有了小组的团结合作,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写作帮帮团”的鼓励下,写作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开始学会了自主修改。他们将修改过后的一段话、一个好词,读给大家听,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增强了写作的信心。到集体交流时,各组可以举荐一名作文修改得精彩的同学出来,让他们站上讲台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自己的作文。这样一次次地评讲作文才有了意义,一改以往老师改得累,学生根本不用心研究的流水式批阅。
教师评阅学生作文,要用爱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要对学生写作的闪光点进行肯定。鼓励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爱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态写作。但教师在评价时,应该做到真诚,不做作,突显评价的真实性。面对优点,教师要及时赞扬学生,并告诉他为什么好?鼓励学生进一步地发展;面对缺点,教师要用“有没有更加贴近的语言或是例子来形容?”“这个想法很新奇,但不太符合这个人物特征”等评价语言。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只有脚踏实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贴近学生的生活精心设计,利用语文的一切阵地巧妙引导,那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一定会被点燃,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3]蒋仲仁.思维·语言·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