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多元活动 激活数学课堂

2019-07-03 02:15郭海燕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操作活动体验活动游戏活动

郭海燕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学生难以透彻地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在活动中进行,让课堂变成“学习+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积累经验。

[关键词]多元活动;游戏活动;操作活动;体验活动;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87-02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课程改革以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为以前采用的是“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享有课堂的主动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毫无主动性和自主性可言,这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以此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提升数学综合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融入游戏活动,唤醒求知欲望

游戏是学生钟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对此,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设计游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思考,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上课伊始,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拍球的游戏:男生和女生分别推荐拍球厉害的人组成男生组和女生组,然后两个小组比赛,看看男生组拍球的个数多,还是女生组拍球的个数多。结果男生推荐了5人参加比赛,女生推荐了6人参加比赛。在他们拍球时,教师将每个学生拍球的个数记录了下来,然后分别按男生组和女生组进行了汇总,最后公布统计结果:“男生组拍球的个数少,女生组拍球的个数多。女生组获胜。”这时,班里的男生叫嚷起来:“不公平!”教师笑着问道:“为什么不公平呢?”有男生站起来说:“因为参加拍球的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女生拍球的成绩自然会比男生的好。”其他男生都赞同地点点头。教师追问:“那该怎样处理,男女生的成绩才公平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自然地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学生初步体验到所学新知的意义。

上述案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和游戏进行了有效融合,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对“平均数”产生需求,从而主动探究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融入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

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复杂、深奥,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产生了矛盾。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是广大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动手实践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动手操作活动,强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够自然地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内化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就为学生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分数[12],并问学生:“你认为有哪些分数与[12]相等呢?”学生经过思考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24], [48]。显然,这些都是学生的猜想,应该怎样验证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教师让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白纸对折,然后给这张正方形白纸的[12]涂色;再对折一次,正方形白纸被平均分成了4份,此时学生发现涂色部分可以用[24]表示。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将正方形白纸再对折,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白纸的[48],它也是与[12]相等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板书:[12]=[24]=[48]。然后教师让学生先从左向右,再从右向左观察黑板上的等式,看看有什么发现。最终,学生探寻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上述案例中,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没有一味地讲解,而是让学生进行折纸活动,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构建出分数基本性质的模型。

三、融入体验活动,实现知识内化

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旨在让学生在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学习感悟,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设计体验类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用脑学习,用心学习,令他们爱上体验、乐于体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教学“克”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面值是两分、一角、一元的硬币,学生拿到硬币后都非常兴奋。教师先让学生拿出一枚两分的硬币放在手掌心,然后掂一掂,感受一下两分硬币的重量。有的学生说:“它的重量很轻,放在手中就跟没有东西一样。”也有学生说:“它就像动物的羽毛一样轻。”此时,教师告知学生,一枚两分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然后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吗?”学生列举了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体:1根圆珠笔芯、一枚回形针、一张100元纸币、一颗纽扣、几粒米等。教师又让学生分别将一角和一元的硬币掂一掂,并说一说感受。然后教师告知学生,它们的重量分别大约是3克和6克,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起“克”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上述案例中,教师寻找有效的生活素材,为学生设计体验活动,让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化、形象化和可视化,使“克”的知识在体验活动中被学生内化。

四、融入实践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生活为依托,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灵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进一步领悟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在教学“统计图”后,教师没有让学生进行单一的看图回答的练习,而是为学生设计了调查活动。教师让学生调查自己感兴趣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的特点制成相应的统计图。有的学生到居民楼调查上季度每家每月的用电情况,然后根据各家的用电量,按单元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再贴在公布栏,以此引起人们的重视,提高人们节约用电的意识。有的学生调查了左邻右舍每天耗费塑料袋的数量,连续记录数据一个星期后,将数据绘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学生发现每家一个星期所用的塑料袋不少,易造成白色污染,由此想到了要保护环境。还有学生调查了自己家一个月的开支,然后分别算出通信费、水电费、燃气费、食品支出等占總开支的百分之几,根据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这些调查活动都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采用习题巩固知识,而是为学生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延伸了学习的广度,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运用活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加快内化新知的速度。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延伸学生的学习广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操作活动体验活动游戏活动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浅议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