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2019-07-03 02:12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住院费用心肌梗死急性

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临床工作中是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心率异常、胸痛、心功能进行性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的起病急且病情发展速度加快,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心肌血液循环阻碍[1],导致心肌急性坏死。同时AMI病症的发生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十分显著的联系[2],另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心电图异常以及心功能障碍,所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有效的护理十分关键[3]。针对于此,为进一步探讨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文章通过对我院接收的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评定急诊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急诊科室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5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将其分成观察组(n=27)和对照组(n=27)。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为46~82岁,平均年龄(55.60±4.55)岁,平均病程(3.12±0.86)h。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为44~80岁,平均年龄(55.55±4.60)岁,平均病程(3.10±0.82)h。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予以SPSS 17.0数据矫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依据:(1)自愿参与研究;(2)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心肌梗死;(3)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4)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依据:(1)临床资料不完整;(2)不同意本次研究。

1.2 方法

诊断依据:(1)缺血性胸痛持续半小时[3],同时应用硝酸甘油治疗效果较差;(2)心电图检查ST段肢体导联抬高0.1 mV以上[4];(3)胸痛发作到入院<半日[5]。

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予以以下护理对策:应用小剂量的吗啡静注[6]或者应用杜冷丁予以镇痛处理;入院后所有患者予以静脉通道建立,对血容量调控[7];再灌注救治,对梗死面积缩小;依据患者的个人情况,选择静滴硝酸甘油或者口服阿司匹林。对进行PCI手术的患者予以常规消毒以及备皮处理。

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模式:具体方法为:建立AMI急诊护理小组[8],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建立个性化急诊方案;对护理资源予以调配,对护理人员值班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对参与护理的人员予以专门指导:如急诊护理路径的具体进行过程、急救技能培训指导以及AMI急救模拟演习;心理指导:因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患者和家属出现焦虑以及恐惧的心情,所以患者急救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患者以及家属予以疏导;疼痛指导:对患者病症情况进行评定,予以血气分析指导,加强给氧护理,对已经休克的患者,立即采取急救措施,予以生命体征恢复。

1.3 观察标准

对患者就诊过程中患者的各个步骤(分诊、球囊扩张、急诊抢救、住院、卧床)所用时间进行记录[9]。

对患者的住院费用进行评估,对患者予以健康知识评分以及满意度的测定[10]。利用院内自制健康知识评价量表与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健康知识了解程度、满意度进行评估,分数越高,代表越了解健康知识且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就诊过程中的临床指标分析

观察组就诊过程中各项指标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评分分析

对照组患者住院费用高于观察组,健康知识评分以及满意度分数低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生活节奏更快,使得人们生活习惯随之变化。而在全新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中,慢性疾病的发病几率也更高。在当前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老年人人口比例也不断上升的背景下[11],慢性病以及急性病发病率逐年提升[12]。作为老年人常患的病症,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特点为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缺氧造成的心肌细胞坏死,同时此病症发病凶险,以胸痛、休克以及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死几率相对较高。根据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到,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和时间长短存在紧密联系,即抢救的时间越短,获得的抢救效果就越理想。采用常规性护理模式很难把握抢救时间,所以很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但急诊护理则不同,能够充分利用抢救的时间,使得抢救效果明显提升,也使患者生命安全获得保障。因此当前临床护理学认为,需要采用急救的方案缩短各项流程用时,以此挽救患者生命。其中,常规基础急诊模式,虽然与患者急诊需求相适应,但无法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制定急救措施,难以获得理想的急诊效果。而急诊护理模式的应用,通过组建AMI急诊护理小组,结合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制定针对性急诊方案,科学配置护理资源,科学指导护理工作人员,并在实施心理指导的基础上加行疼痛指导,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由此证实,急诊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推广可行性显著[13-14]。

表1 两组就诊中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就诊中临床指标对比(±s)

images/BZ_200_177_3026_2267_3087.png对照组 27 2.40±1.86 122.30±38.20 47.13±6.83 15.33±3.01 18.96±3.15观察组 27 0.83±0.26 93.27±24.16 40.26±5.60 8.93±1.35 10.17±3.39 t值 - 4.343 3.337 4.041 10.080 9.869 P值 - 0.000 0.001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临床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评分对比(±s)

images/BZ_201_213_416_2303_477.png对照组 27 7245.20±1000.19 74.49±14.50 43.40±3.24观察组 27 5678.49±784.13 87.20±5.59 46.56±2.53 t值 - 6.405 4.249 3.994 P值 - 0.000 0.000 0.000

通过本次研究数据证实,实验组采用急诊护理,各项临床指标(分诊用时、球囊扩张、急诊抢救、住院用时、卧床用时)、临床评分(住院费用、健康知识评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急诊路径模式的应用能够对患者的各项用时予以缩短,同时减少住院费用,减少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具有一定的应用可行性。

综上所述,采用急诊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价值显著,抢救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用时、卧床用时等均有所改善。

猜你喜欢
住院费用心肌梗死急性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新生儿肺炎患者(日龄<1 天)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我国脑卒中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
国家卫计委:2017年实现住院费用异地结算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