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1],包括维生素、蛋白质、脂肪、乳铁蛋白等,对于婴儿来说,不仅能够使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得到满足,还可促进婴儿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的提高[2]。母乳是婴儿最天然、最健康、最安全的食物。但是产妇在产后由于身体虚弱、伤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乳房胀痛感,加上初产妇未掌握喂乳技巧,因此会影响母乳喂养成功率[3],并影响婴儿的健康成长,故此改善乳房胀痛情况、提高母乳喂养率十分重要,应在产后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本文旨在对穴位按摩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以常规乳房护理为对照,择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210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具体内容见正文阐述。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5例患者。
纳入标准: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无母乳喂养经验和母乳喂养禁忌证;产妇术中出血量低于500 mL;所有产妇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障碍、心脑血管疾病的产妇;乳房发育差或者是存在乳房疾病的产妇。
对照组(n=105):年龄为22~40岁,平均年龄(28.65±2.07)岁。孕周为38~42周,平均孕周为(39.35±1.10)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80例,剖宫产25例。观察组(n=105):年龄为23~39岁,平均年龄(28.76±2.11)岁。孕周为38~41周,平均孕周为(39.20±1.03)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84例,剖宫产21例。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方法—常规乳房护理 护理人员在产房中指导产妇清洁乳房,并早期进行母婴接触,协助婴儿顺利吸吮母乳;在产妇回到病房后,由责任护士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指导,在病房内播放乳房护理、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的相关视频;示范母乳喂养方法和技巧;对产妇进行饮食指导,多进食促进乳汁分泌的食物;针对出现乳房胀痛的产妇,予以热毛巾湿敷。
1.2.2 观察组方法—穴位按摩护理 在常规乳房护理的基础上对产妇进行穴位按摩护理,具体方法为:为产妇提供舒适的哺乳环境,调节适合温湿度,配置专用按摩床,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在产妇产后6 h进行乳房穴位按摩护理。产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房,注意遮盖好产妇其他部位,使用40~45 ℃的热毛巾清洁产妇双侧乳房,再使用热毛巾热敷3 min。护理人员消毒自身双手后,在产妇双侧乳房上均匀涂抹专用植物精油,对少泽、合谷、乳中、乳根等穴位采用按、揉、推、拿等手法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1 min左右,反复5次,一次20 min;使用指腹对产妇双侧乳房进行环形按摩,再将手指合并,顺着胸壁周围有节奏地慢慢拍打乳头部位,时间为3~5 min;责任护士用手托起产妇的乳房,从上、下、左、右轻轻抖动乳房,时间为3~5 min;一只手托起产妇的乳房,另一只手对乳头进行捏压、牵拉等动作,一次10~20 min,一日2次。责任护士左手托起产妇的乳房,右手从乳根向乳头方面推进,使用手掌小鱼际对存在乳块的位置反复按揉,直至乳汁流出。
(1)观察两组产妇产后乳房胀痛情况,判定标准[4]:无胀痛感为0级;轻微疼痛为Ⅰ级;中度疼痛,但产妇能够忍受为Ⅱ级;重度疼痛且影响产妇的睡眠为Ⅲ级。
(2)记录两组产妇的开始泌乳时间、产后3 d泌乳量。
(3)观察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产妇的乳房胀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见表1所示。
观察组产妇的开始泌乳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3 d泌乳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产妇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母乳喂养对于婴儿健康生长、产妇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在增进母婴感情的同时,降低产妇产后出血、乳腺癌的发生风险。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促使产妇及其家属更加重视母乳喂养[5],但是产妇在产后受到产时失血耗气、气机不畅以及产后心情不畅、乳头皲裂、含接姿势不准确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乳汁分泌不足的情况[6-7],加上产妇产后易发生乳房胀痛的现象、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缺乏,母乳喂养成功率因此而降低。常规乳房护理包括母婴同室、早期吸吮和喂养指导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乳汁分泌,但在改善乳房胀痛方面仅依靠热敷取得的效果不大。
表1 对比乳房胀痛程度 [例(%)]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泌乳情况(±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泌乳情况(±s)
images/BZ_198_177_2670_2267_2731.png对照组 105 24.13±4.18 214.29±2.40观察组 105 12.26±6.07 261.85±3.62 t值 - 16.504 112.206 P值 - 0.001 0.001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母乳喂养情况
产后乳房胀痛是因气血运行不畅、乳络阻塞、乳汁淤积等因素所致[8],在本次研究中在常规乳房护理的基础上对乳房实施穴位按摩护理,其作为一种疏通乳络的技术,一方面通过按摩乳房,能够使乳房、乳头变软,有助于新生儿顺利吸吮,还可改善乳腺管堵塞情况[9-10],促使乳汁顺利排出,进而改善产后乳房胀痛情况,且能够避免发生乳汁淤积性乳腺炎,另外能够纠正乳头凹陷等情况[11],有助于新生儿顺利含接乳头;另一方面通过穴位按摩乳房,可使产妇乳房血液运行流畅,增加乳汁分泌量[12],间接地减轻乳房胀痛程度,其中按摩乳根、中庭、中府、神封、少泽等穴位能够起到理气活血、疏肝解郁、疏通乳络、化瘀散结等作用,进而改善乳胀情况;通过拍打按摩法和乳头牵拉法可打开乳腺管末端开口,促使乳头部输乳管扩张,对泌乳反射进行刺激,促使神经传导感应加强,进而顺利排出乳汁。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采用穴位按摩护理的观察组产妇产后乳房胀痛程度更轻,且开始泌乳时间更早,产后3 d泌乳量大,说明穴位按摩护理能够同时起到减少产妇乳房胀痛感、催乳的作用,且结合常规乳房护理,可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促使产妇的母乳喂养率提高,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为81.90%,充分表明了穴位按摩护理对于提高母乳喂养率的有利影响。
综上所述,在产妇产后实施穴位按摩护理可促进乳房血液循环,减轻乳胀程度和增加乳汁分泌量,从而达到提高母乳喂养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