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次作文,是指在上次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写作,再加工,是对第一次作文的全面修改,甚至是重写。二次作文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鉴赏水平以及语文素养,是大有益处的。
关键词:互评 点评 再写作 雕琢
这里说的二次作文,是指在上次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写作,再加工,是对第一次作文的全面修改,甚至是重写。百工治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五易其稿。文学巨著《红楼梦》也增删五次才问世。修改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许多学生眼里,作文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一上作文课就头痛,流水账、抄袭,甚至是胡编乱造,成了诸多学生写作的常态。同样,如何上好作文课,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也是语文教师心里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读着学生们胡乱拼凑起来的文字,无病呻吟,味同嚼蜡,满脸的着急却又无可奈何。从升学来看,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50分的作文相对于70分的基础知识分来说,绝对不可小觑。而且,判断学生语文应用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写作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措施,提高其写作水平,是专家和语文教师长期以来探索的课题。梁启超曾写过一本名为《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的书,对教师的作文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教师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办法,诸如写日记、积累素材、增加课外阅读量、仿写等。这些办法虽有一定的效果,但作用较为缓慢。如果在此基礎上进行二次作文,那么学生的作文就会变得籽粒饱满,色泽鲜艳,让人有了品尝的欲望。
大部分学校隔周一次作文。也就是说,教师要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指导、写作、互评、点评等环节,既紧张,又仓促。仓促就意味着不够深入,练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但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通过同学和老师的点评,学生虽然知道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却只是在脑海里有了一个模糊的意识。根据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种短暂的模糊意识如果不及时付诸练习、巩固,很快就会被抛之脑后。传统作文的弊端正在于此。经过教师的一番努力,学生虽然明确了自己作文的缺陷,知道如何进行适当的调整,但却没有改正的机会,这就使得同学间的互评和教师的点评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学生的训练效果和教师的工作效益因为仓促的收尾而打了折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二次作文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解决了这个弊端,针对同学和教师的意见,加上自己新的见解、新的感悟,对症下药,趁热打铁,重新将作文写一遍。再次完成的作文,不管是立意,还是结构的安排、事例的取舍,以及文句的锤炼、收尾的呼应、主题的升华,其成色肯定比第一次作文好得多。
本周第一节课前5分钟,给出作文题目,不作任何解释,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该作文题目的题眼是什么,用哪种文体好,选取哪些事例,如何开头,怎样结尾等。然后教师用10~1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顺势进行指导,提出相关要求。教师的指导切忌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性的说教,要顺着学生的见解进行解说与点拨。而且,这种点拨最好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来进行,这样既鲜活,又有实际效果。剩下25分钟的时间加上整个第二节课进行酝酿、构思、写作。
下周第一节课,点评。前20分钟同学互评,找出错别字、病句,针对文章的立意、结构、选材、语句是否通顺、主题是否突出等方面,写出不少于50字的评价与建议。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上黑板将其他同学的错别字、病句写在黑板上,来个现场修改,此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加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可谓一举多得。后30分钟,有选择性地挑出3篇作文,一篇优秀的,一篇较差的,一篇看上去可以,但毫无出色之处的,让同学上台朗读,全体同学即时点评,点评出色的,奖励班级量化分数,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点评完,教师再点评,重点放在如何修改上。第二节课,学生参考学生点评和老师的意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改,该删的删,该添的添,并将作文重新写一遍。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就要推倒重来,从头构思,重新写作。
二次作文虽然“牺牲”了部分学习基础知识的时间,但从长远考虑,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鉴赏水平以及语文素养是大有益处的。笔者近几年一直坚持二次作文,所教班级学生的作文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级,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谈作文而色变,写作文而头痛。有的学生还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单独让笔者批阅;有的学生积极参加作文大赛,并在大赛中获奖。当然了,相对于传统作文,二次作文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付出,要比传统作文多,教师的思路要不断地跟着学生的文字走,还要有把脉、诊断以及开处方的能力,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对教师来说,这也是一种锻炼,一种提高。看着学生工整的书写,生动形象的描述,疏密有致的文字发散出一种青春的活力,笔者心里洋溢着一种收获的甜蜜。
(作者简介:姜佃友,男,本科,山东省安丘市东埠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