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枫
摘要: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预习是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只有学会预习,才能学会学习。因此,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学生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模式;预习;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9-006-1
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教育理论。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资本。
一、备课是关键,我们要做自学者
经常听到有些老师这样说:“同学们,下堂课我们将学习第几课,请同学们预习一下。”其实,这样的预习布置是无效的。因为预習的目标是模糊的,预习的过程是不可监控的,预习的效果是不可测量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用心预习,那就需要有指导学生预习的提纲,这就是学案,所以备好学案是很关键的。学案顾名思义,是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案,是学生预习的“方向盘”。这个“方向盘”要有可操作性,学生握住它才能到达目的地。小学生的学案和中学生学案并不相同,应力求具体、明确、可操作。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钱学森》这篇课文第二节时,我是这样设计学案的:(1)从“最得意、最得力”中你体会到什么?(2)读一读钱学森的话,想一想①为什么钱学森要强调“我是中国人”?②钱学森在美国时做怎样的准备?目的是什么?(3)你就是钱学森,你来说说这句话。我想学生按照学案学完这一节,一定是有不小收获的。要想检验学案是否高效,我们老师要把自己当成自学者,现在你就是一名小学生,请你拿着学案,按照上面的指导一步一步进行自学,看是否学有所获。
二、预习是基础,我们要做参与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大家发现预想的课堂情景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距甚远。大家原以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说、答、议、评的时间,应该会出现争问抢答、激烈讨论的热烈场面,但现实中学生却是欲说无言。经过反复研究,大家逐渐明朗: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先学”之前教师讲一两句,准确地、明确地揭示课堂教学的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的快车道。根据教师提供的学案,学生开始自学。学生的自学基本上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独立思考,但小组内的同学也可以进行互助和讨论,当然,必要时,也可以到其他组寻求帮助。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每位同学记录在预习笔记中。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穿插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观察、答疑、抽查、询问,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对于有共性疑难问题,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引导同学们顺利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教师特别注意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让他们不要“输”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学习上。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时的注意力。最后安排一个专门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心得。
三、展示是升华,我们要做引导者
首先,展示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你展示的有水平、讲解的有道理、阐述的有见地,你就会赢得师生的尊重甚至是掌声。即使你在展示过程中“出了丑”,得到的也仅仅是帮助和宽容,而不是讥笑。因为,不怕你错,就怕你不做;不怕你提问题,就怕你没问题。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我们使用学案进行课堂教学,不是不让教师讲,而是要让老师把握分寸地讲,恰当地讲。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课文的某些句段,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其鉴赏水平。教师在讲解时不宜照本宣科,不是把学案上的内容复述一遍。而是要分这么几类:一是反映重点内容的典型问题,二是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三是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挑战性问题。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只有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学生才能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四、训练是巩固,我们要做提炼者
当堂训练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是巩固提高学习效果的必然环节,同时又可帮助学生整理、加工、提炼知识结构,努力化知识为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广泛查阅资料,精心提炼设计训练题,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训练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既能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预习,去拓展知识面,去自主探索。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效预习,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效率,而且优化了很多环节,从而节省了大量学习时间。当然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如:课前预习设计的层次性具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做到设计出适合每位学生的课前预习,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练习,让学生机械做题;既让学生留有学习发展的空间,而又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挖掘出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力。这些都将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