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教学设计

2019-07-02 09:14屠琰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杜丽娘环节绘画

屠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34-02

【教学目标】

知识拓展目标:在第一课时通过文本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虚实相生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和视频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戏剧、传统诗歌等三方面拓展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虚实关系的理解。

活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中国传统艺术(绘画、戏曲、舞蹈、诗歌)的能力。

情景目标:本课时设计了表演环节,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更好理解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这个美学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课件中的绘画、戏曲、舞蹈、诗歌等多种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深入地理解中国艺术表现中“虚”与“实”互根互存、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美学观点。

【教学难点】

诗歌中虚与实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导入法)

上节课我们已理过文章的脉络,大家初步了解到“虚”与“实”对立统一的关系。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作者从哪些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虚实关系?(明确:绘画、戏曲、诗歌)。我们都知道“虚”与“实”是一个复杂的美学观点,而作为中职生的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地认知这个观点?本课是第二教学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利用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鉴赏能力。

(课件展示《花、石、游鱼》图   实:花、石、游鱼    虚:水)

大家通过画出的实在的图景,想到了画中部分的景。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所表现的艺术魅力。

(二)过程:

1.看一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见课件)

A.《虾》 齐白石空白处满幅皆是水

B.《鸟》 八大山人 无限空间,一片神境

学生分小组欣赏讨论:两图中哪些是虚,哪些是实?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

《虾》实:虾           虚:水             空白处满幅皆是水

《鸟》实:鸟和石    虚:满幅暮色    无限空间,一片神境

提问:这二幅画有何共同点,能否用课文中的理论进行分析?

明确: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板书一: 虚实相生

过渡:“虚实相生”是美学原理的基本命题,是艺术创作的一条重要原理,艺术是相通的。

【设计意图】在图片导入中同学们已初步了解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实关系,所以在“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虚与实关系”的这个环节中教师不需要再向学生讲解《虾》和《鸟》中哪些地方是实,哪些地方是虚,而是通过让学生讨论的形式自己得出结论、加以巩固。

2.由中国画的处理方法,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一组戏曲剧照)

A.骑马(见课件)

通过演员的动作表演,让人想象骑马速度很快,或奔跑速度很快,准备作战。

B.梁山伯和祝英台“十八相送”(视频)

提问:戏曲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明确:鹅。演员用扇子、手指的指向和眼神虚构出舞台上并不存在的“鹅”。

C.杜丽娘推窗(视频)

春香一声关切的问候,带来的是杜丽娘的万千哀愁。今天正是八月十五, “哦,中秋佳节”,杜丽娘似乎看到了一线新的希望,生命的召唤,故人云 “明月千里寄相思”,她如何寄,寄给梦中情人?“愿随明月入君怀”,她的那个君又在哪里?此时此刻还是吩咐春香“与我推窗一看,望望月色如何?”而要命的“偏偏下起雨来,小姐,朦朦月色、微微细雨”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啊!刚有的一丝的好心情也不能绽放,使原本灰暗的心情更添几分寒意,原来隐隐作痛的心也更加疼痛难当。

一个“推”境界全出,“春色几许”“良辰美景奈何天”。

小组讨论:春香的“推窗”和杜丽娘的“推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明确:春香的“推”只是用动作来表现舞台上并不存在的“窗”。杜丽娘的“推”不仅表现出舞台上并不存在的“窗”,也表现出了杜丽娘那种思念情人的伤情。

总结:根据上面所演示的图画和戏曲剧照,我们总结一下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能否用课文中的理论进行分析?

明确:共同点:虚实相生

骑马、十八相送、春香推窗——表现景物

杜丽娘推窗——表现伤情

理论:“戏曲的布景全在演员身上” (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从“骑马”这个学生平时易接触到的戏剧动作入手,让学生通过观看后面的“戏鹅”、“推窗”两个片段学会分析哪里是虚,哪里是实。“推窗”这个片段中学生易理解春香推窗中的虚与实,但是杜丽娘推窗所表现的伤情不太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一旁加以补充。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層层深入的环节。

3.学生表演练习

由三学生分别上讲台表演,其余同学猜该生表演的内容和意境。

(1)拍蚊子

(2)吃螺蛳

(3)喜极而泣

学生讨论:哪个学生表演得最为形象,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一个重新提升学生兴趣的环节,学生通过表演或是观看他人的表演巩固刚才所学到的知识。这个环节也是一个为下面的教学设计做铺垫的环节。

过渡:中国传统艺术除了绘画,戏剧,还有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诗歌

4.联系诗歌

A.在课文中赵执信《谈龙录》向我们阐述了诗歌中“虚”与“实”的关系。

洪昇要求完整。画龙就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渔洋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即课文所谓“全”)与精粹(即课文所谓“粹”)的辩证关系。洪昇强调“全”,王渔洋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

在这里的实是:云层中出现的龙头、尾、爪。虚:人们通过出现的东西所想象出来的隐藏在云层中龙的躯体。

《谈龙录》中的引文,洪昇、王渔洋、赵执信三者对“虚”与“实”的关系的理解:

洪昇——重实轻虚

王渔洋——重虚轻实

赵执信——虚实相生

B.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讨论:诗歌中有什么景物?“虚”“实”分别是什么?

教师分析:试想,夕阳西下,游子坐在那匹羸弱的马上,看着小桥流水旁炊烟袅袅升起的农家那一幅父慈子爱、夫唱妇随如此这般幸福和美的生活图景,他怎能不断肠呢?

实:景色     虚:思乡之情

板书二:化实为虚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化实为虚”的,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很长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很重

“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愁很广

学生讨论:三首词分别讲了怎么样的“愁”?“虚”“实”分别是什么?

教师分析: 三首词分别赋予“愁”以长度、重量、范围,将“愁”量化。

实:“愁”有长度、重量、范围,将“愁”量化。

虚:愁

【设计意图】诗歌中的虚与实是本课中的难点,学生易理解中国传统绘画和中国传统戏剧中虚与实的关系是因为以上两者是肉眼可观察到的,但诗歌是用字句构筑而成,更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这个环节对学生上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考验。

在这个环节开始,设计回归文本一段,复习赵执信《谈龙录》中对于诗歌虚实关系的理解,巩固“虚实相生”这一理念。下面的《天净沙·秋思》和“三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虚实在不同的诗歌中的偏重不同,让学生能更灵活地掌握诗歌中虚与实的关系。

板书三:化虚为实

(三)总结延伸:

1.过渡:无论是化实为虚,还是化虚为实;无论是绘画、戏剧、诗歌或其他艺术形式,所谓:

“春之精神画不出,以草木画之;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可见,虚实间的转化都靠我们的“想象”。只有想象才能造就化虚为实、才能造就化实为虚,才能造就虚实相生。

板书四:虚——想象——实

2.请同学们用自己绚烂的想象作画笔,选择下面二句诗句中的一句画出一幅能体现诗歌意境的诗句:(学生画好后,向大家展示,由学生评点)

A.《踏花归去马蹄香》,画者只画了一个人骑着马,马蹄起落处,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足以表现出骑马踏花的情景。然而,若是真画一个人骑着马践踏花丛,那不但失却了美感,失却了趣味,而且也表现不出那个“归”字的含义了。

B.《蛙声十里出山泉》,画者只画了几只小蝌蚪在涧溪中顺流游动,又怎能十里之外听得见青蛙的鸣叫?畅游的小蝌蚪是实,但实中存虚,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长成青蛙了么。虽说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声是“虚”,但已经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结束前对学生是否掌握中国艺术表现形式中虚与实关系的检查,也是拓展。学生通过绘画练习,以期达到能灵活掌握中国艺术表现形式中虚实关系,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四)作业:

阅读傅雷的《蒙娜丽莎之美》,学生找出描写蒙娜丽莎微笑的句子:

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個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根据这段文字进行写作练习,由微笑展开想象,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

虚实相生

化实为虚虚——想象——实

化虚为实

猜你喜欢
杜丽娘环节绘画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一生爱好是天然”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
水烟壶上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