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佳燕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从经济腾飞到城市建设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
最近二十年,空间规划成为聚光灯下的利器,我们关注效率、经济、产品,特别是其美学效果,但这背后的社会、生态效益却往往被忽视了,直接关乎每个人日常生活品质的微观人居环境建设长期相对滞后,导致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离朋友、自然、生活越来越远,甚至加剧了社会空间的隔离。
当前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重大转型期,城市规划与建设亦然。社区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规划范式,迅速兴起,应对当前中央深化社会治理战略与全方位品质提升的
存量更新诉求。它不同于传统的住区规划,打破了“见物不见人”的局限,用系统和发展的视角关注社区社会、经济、空间、文化、制度等多维度的互动和共生,强调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共同体和精神命运家园,通过各方主体共谋共建共享,实现社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社区规划是一种综合性规划,重视社区人文产地景几方面之间的联动和相互生产机制,核心是需要一支跨学科整合行动的社区规划专业队伍,更需要“交互型专家”而非“贡献型专家”。
社区规划是一种强调实践指向的规划,极其重视规划的可落地性,并需要与之匹配的行动方案和全程参与规划实施。
社区规划是一种以参与为根本的规划。参与是分层级的、双向的,并需要借助专业化的形式和工具,根据不同任务、场景因地制宜选取,甚至在充满乐趣的“游戏”过程中形成共识和实现共同行动。
社区规划强调社区是具有能动性和建构性的主体,需要认真审视、深度挖掘和全面连结内外资源,搭建平台、明确边界、挖掘和提升社区能力,全面激发多方主体的动力与活力。从“为社区的规划”走向“与社区的规划”。
社区规划是一种“过程”重于“结果”的规划,关注规划作为一种行动过程和社会过程,重视“空间的生产”,强调过程导向,关注谁以及如何生产,充分发挥社会与空间的互动机制。
社区规划是一种立体化架构,很多时候需要跳出社区,在更高层级协调统筹资源和提供制度保障,街镇、村社、区县、城市等各层级社区规划各有侧重,相互对接,才能形成上下呼应、左右联动,保障规划的有效落地和效能提升。
社区规划需要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培育一批有能力、有热情、有方法、有组织的专业团队力量长期扎根基层,涉及责任/社区规划师的职能定位、工作形式、专业能力、委托主体和配套政策等制度性建设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