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翠 邓玉英 胡丹 王金丽 刘付国英 杨楠
【摘要】 目的 运用PDCA的方式持续降低儿呼吸科病房输液响铃率。方法 对病房呼叫铃使用现状进行调查, 其中77.6%为输液响铃, 通过调整各班工作职责, 合理配置流动护理工作站, 落实责任护士床边工作制, 加强输液及呼叫铃的宣教, 从而降低输液响铃率。结果 5 d病房输液响铃次数由675次 降至209次, 输液响铃率由82.02%(675/823)降至25.39%(209/823), 干预后输液响铃率明显低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进行PDCA持续质量改进, 能够明显降低病房呼叫铃的使用率, 营造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
【关键词】 PDCA;病房输液响铃;品管圈活动
病房呼叫铃在为护患提供服务的同时, 也因为频繁呼叫而产生病区噪音污染, 对住院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 也从侧面反映出科室的平面管理水平、护理人力资源配备、工作流程及效率的情况[1]。据调查, 长时间受噪音骚扰会影响患者情绪, 易产生疲倦、不安, 甚至眩晕、恶心、失眠以及脉搏、血压波动等负面影响[2]。因此, 降低病房呼叫铃的使用率、减少噪音污染、营造安静的住院环境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本院儿呼吸科自2016年2月9日~8月22日开展品管圈活动, 对减少病房呼叫铃使用频次做了近 7个月的持续质量改进,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病区为儿呼吸科住院病房, 床位40张, 床位使用率达100%, 护士16名, 床护比低于三级甲等医院1∶0.6的配置标准, 编制相对不足, 输液量大, 工作任务重, 导致病房响铃频繁, 经常有患儿家属反映护士应铃不及时。
1. 2 方法
1. 2. 1 干预前的输液响铃情况 护士收集2016年3月9~ 13日共5 d的响铃数据做原因分析, 发现其中77.76%的铃声为输液相关响铃, 后面依次排序为雾化相关响铃(15.55%)、 报告病情(3.46%)、误按(1.50%)、其他(1.73%)。故针对主要原因进行了输液相关情况分析。见表1。由现状调查得出, 现况值(输液响铃率)=675/823=82.02%, 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82.02%-(82.02%× 77.76%×87.00%)=26.53%。
1. 2. 2 干预措施 全体圈员应用QC手法找出要因如下:各班职责不合理, 流动护理工作站设计不合理, 无落实输液宣教职责, 无相应的监管制度。再根据这4项要因制定干预措施。
1. 2. 2. 1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科学分组排班 在暂无条件增加护理人员的情况下, 由护士长进行人员重组, 科学排班。病区共有床位40张, 分为两组, 责任护士4 名, 每人负责10例 患儿, 包含所管患儿的全面治疗及护理工作。取消原有主班, 两组护理组长带着各自的责任护士自行负责医嘱、核对等工作, 促使护士更加了解所管患儿的病情, 及时跟进其治疗、护理。增加班次A1.2, 上午负责全病房需要重新打留置针的患儿穿刺, 中午配药, 下午与责任护士一起负责巡视病房、更换液体、观察输液情况。
1. 2. 2. 2 优化护理流程, 落实责任护士床边工作制 ①实行责任护士包干制, 包干患者平均10例, 相对固定床位;②制 定各流动护理工作站的配置标准:病房治疗车、巡视车及操作室治疗车根据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配置;③护理工作场所前移, 建立二级护士工作站, 把输液等可以在床边工作的物品放在护理移动车上, 以缩短护理工作半径。
1. 2. 2. 3 创新服务意识, 转变服务理念 护士应主动巡视病房, 发现液体输毕应主动更换。还可以与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宣教, 落实主动服务, 真正做到将护士还给患者, 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护士长及护理组长督促检查, 制定检查考核标准, 每天调查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重点调查护士是否及时巡视病房, 是否主动宣教输液及呼叫铃的相关注意事项, 是否及时更换输液瓶, 发现问题是否及时解决。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干预后首次输液响铃情况 输液响铃率由干预前的82.02%(675/823)降至干预后的51.87%(416/802), 干预后首次输液响铃率明显低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虽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但通过干预前后收集的数据, 可计算出目标达成率。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51.87%-82.02%)/(26.53%-82.02%)× 100%=54.33%。
2. 2 干预后再次输液响铃情况 由于目标未达成, 必须再采取PDCA循环, 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干预后再次响铃率为25.39%(209/823), 明显低于干预前的82.02%(675/82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26.39%-82.02%)/(26.53%-82.02%)×100%=100.25%。
3 讨论
目前病房呼叫器在临床普遍使用, 铃声也成为病房噪音的主要来源[3-6], 因此, 降低病房呼叫铃的使用率意义重大。在本次研究中, 由于干预后首次目标未达成, 必须再采取PDCA循环, 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圈員们寻找出原因具体如下:①部分人无主动巡视意识;②无推起巡视车进行巡视;③A1.2下午巡视不足;④部分人不适应新的流程。
针对以上原因, 再次制定整改计划:①重新审视工作流程, 规范各班职责;②调查圈友们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③强调主动巡视的必要性, 将巡视责任落实到个人;④加强沟通, 逐步适应。进行对策实施:①重新整理所有班次职责并实施;②根据圈员们及圈友们的意见, 重新整理并规范各治疗车的物品摆放并投入临床使用;③经检验及讨论, 原对策“加强有关输液及呼叫铃的宣教方面”实施有效, 继续强调职责的落实;④在原对策“制定输液滴速、巡视、呼叫铃使用宣教监管制度”的前提下, 加强提升主动服务意识。本次结果表明, 通过品管圈活动, 运用PDCA的方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以输液响铃为主的病房呼叫铃使用率明显降低, 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在品质圈活动中, 人人都是管理者, 人人参与, 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管理意识[11-13]。特别是将品管圈的精髓——PDCA手法的应用, 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通过全科室的相互协作, 找出和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 设定目标, 制定对策并实施效果评价等, 可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性改进[14-16]。
参考文献
[1] 程友花, 王蕾. 品管圈活动中争创“无铃声呼叫病房”对策.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30):127-128.
[2] 陈维英. 基础护理学. 第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38.
[3] 谭玉玲, 梁珍婵, 卢柳娟. 开展QC小组活动控制输液铃声. 全科护理, 2009, 7(20):1799.
[4] 宗彩霞, 聂立敏, 付雪飞, 等.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病房呼叫铃使用率中的应用. 河北医药, 2014, 36(7):1103-1105.
[5] 林佳蕙. 品管圈活动降低病房呼叫铃使用率的效果. 福建医药杂志, 2016, 38(3):169-170.
[6] 韩梅. 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病房呼叫器使用率的应用. 内蒙古中医药, 2016, 35(6):100-101.
[7] 郑雪梅, 常芸, 张倩. 品管圈活动降低心内科病房呼叫铃发生次数效果评价.护士进修杂志, 2015,30(6):494-497.
[8] 沈小英, 滕丽华, 方伟虹,等. 品管圈在降低病房呼叫铃使用率中的运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s1):205.
[9] 張友芝.品管圈活动在减少病房呼叫铃声次数中的应用.医学信息, 2014,28(32):241.
[10] 张东霞, 宫雪.品管圈在降低病房呼叫器使用率中的应用.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4,1(6):60,62.
[11] 梁素芳, 蒋雅兰, 刘乐乐, 等. QC活动降低外周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淤血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12):1820-1821.
[12] 黄冬莲, 黄六英.品管圈活动在减少病房输液呼叫铃声中的应用.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3, 33(5):761-763.
[13] 陈凤华, 王小英, 刘宁,等.品管圈在优质护理病房降低呼叫器使用频率的应用研究.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4(3):101-102.
[14] 周菱娜.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病房呼叫铃使用率中的应用.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1(4):37-38.
[15] 龚玉, 王桂芝, 吴利平.品管圈在降低病房呼叫器使用次数的应用与效果.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5,23(10):176-177.
[16] 那丽秋, 苏丹, 刘英菊,等.品管圈活动在减少病房输液中呼叫铃声中的应用.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13(22):215-216.
[收稿日期:201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