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各种机会,找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心理障碍,巧妙点拨。这种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进而破解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适时追问,体会内心活动
适时追问是课堂点拨的好方法,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常常会向学生提问,然而有的学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有的学生则思考方向出现偏差,有的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适当进行追问,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内心活动,在学生感到困惑时进行启发,促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五年级下册第17课《爱如茉莉》是一篇充满情感的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逐步理解爸爸妈妈的情感,体会其内心活动。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文章中用怎样的故事展现爸爸妈妈的情感呢?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很容易从文字中找到答案:“妈妈在生病时还想到爸爸吃什么,而爸爸在医院也尽心尽责地照顾妈妈。这是一种亲情的体现。”学生虽然能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但是对文章中人物的情感挖掘却不够深刻,此时教师追问:“只是生活中的小事,如何能展现爱的深刻呢?”这促使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刻,有学生提出:“文章写的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但是看似平淡,其实却蕴藏着深切的情感。”此时教师又追问:“那么文章为何要将爱比喻成茉莉呢?这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情感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学生提出:“这种情感和茉莉花一样,看似淡雅,实则却能深入人心。”通过追问,学生对文章中的情感有了更为深入的感受。
在需要学生品味文章中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品质时,教师要多用追问的方式进行指导,这样能让学生的理解逐步深入下去,学生能更好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并思考如何才能更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阅读效果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换位思考,实现情感目标
换位思考是一种能使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的好方法。有的时候学生无法读懂文章的内容,并非因为不理解文章中词句的意思,而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展开阅读,尝試站在文章中人物的角度进行理解,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就有助于理解人物的情感,体会其内心活动,感受其心理变化。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时,有不少学生都觉得文章词句优美,情感动人,但是却不理解阿炳为何眼睛看不见却能感受到月光之美,并将其加入自己的作品中。这说明学生对文章中的情感理解还不够深刻。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尝试进行换位思考,将自己代入到作品中,以阿炳的身份进行思考。教师首先给学生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给学生营造氛围,而后鼓励学生深情诵读课文,尝试和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此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回味读到的内容,感受阿炳的情感变化。教师此时用舒缓的语气讲述阿炳的生活情况,给学生介绍阿炳的人生经历了哪些不幸。接着教师引导:“现实生活的坎坷让阿炳感到窒息,但是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幸,促使阿炳更加向往光明。”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能更好地体会阿炳的情感,如有学生提出:“虽然看不见,但是阿炳能感受到月光的纯洁,与黑暗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他要创作这样一首乐曲。”
要读懂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就必须将自己代入到人物身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分角色诵读的方法进行阅读,尝试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样有助于实现情感目标,让学生的感受更为深刻。
三、明知故问,盘活积极思维
明知故问指的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只是顺势进行引导,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盘活思维,更积极地展开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就会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六年级下册第2课《三亚落日》一文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三亚落日的美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如何用文字展现色彩美、形象美和意境美。此时教师采用明知故问的方式进行指导,尝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展开想象,说说可以将落日比喻成什么,学生提出:“可以比喻成火炭。”“落日很像红红的橘子。”此时教师明知故问:“那么在课文中为何不用火炭来比喻落日呢?这样写的话,文章是不是会更美呢?”这促使学生积极展开思考,有学生提出:“虽然火炭的红和热很像太阳,但是火炭让人感到望而生畏,所以用来形容魅力十足的落日并不合适。”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文章中合理选择喻体,如何能在体现本体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情感的因素,从而让写出的比喻句更为精彩。这促使学生逐步提高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点拨和引导,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分析,而应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体验。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适当点拨,能让学生茅塞顿开,从而学会如何自主解决问题,真正提高阅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