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2019-07-01 05:20赵丽娜
读天下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质和价值取向,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全面认识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人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很多人会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老师的事情,与其他学科没有多大关联。事实上,在不同学科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中华传统文化都可以渗透其中,都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教育;渗透

一、 学科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 夯实传统文化基石

文化交流中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不是基于教育功能的渗透,而是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的消费、娱乐等行为中不断地渗透。例如某些外来的食品、节日、节目、明星等等。在这些消费和娱乐的行为中带有一定的“趋利性”,价值观的取向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作为外来文化主要消费群体之一的少年儿童,更容易受到影响,更容易在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人生信仰的等方面发生偏移与混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减弱外来文化对成长关键期的少年儿童的影响,夯实传统文化基石。

(二)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互联网进入了教学课堂,让我们教学活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然而,互联网就像“双刃剑”一样,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如社会上出现了过度依赖和崇信外来文化的现象,造成了传统文化被人为地弱化。如学业方式、学业成绩考核,总是存在“崇洋媚外”的现象,说某国怎么怎么样做的,人家怎么怎么好,否定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也忘记了我国文化与习俗的不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一次演讲中谈到文化自信和崇洋媚外是相互辩证的关系,若不消除崇洋媚外的心理,文化自信就建立不起来。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进而促使他们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 增强民族自豪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而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生开展教育的初始阶段。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的渗透,是国家精神、民族情怀和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如在英语课中学习“China”这个单词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单词的由来,了解中华优秀的陶瓷文化,还可以引入流行歌曲《青花瓷》等现代元素,只是几句简单的介绍,就能提高学生对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 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 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是整个课堂活动节奏的调控者。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的高低、知识储备的多少、文化学识丰富程度、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学习效果。如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关于自信的知识时,可以引入李白《将近酒》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在不同学科的各个教学环节,我们都可以渗透传统文化,但要有针对性、恰到好处的进行渗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好内容的选择,并根据课堂内容与效果适时渗透,而做好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二)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随着科技与信息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战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开拓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参,要不断打破原有的教学思维模式,不断创新和改变教学方式,让传统文化的因素遍布教学环境中。如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对于电脑排版中的字体与书写的字体,很多人都有混淆,更不用说小学生了。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看关于字体演变的动画,再让学生开展关于字体的产生与演变过程调查研究活动,然后将收集的字体与电脑中的字体进行对比分析,再开展拓展活动了解更多的电脑字体设置。在这个过程中,打破了学科限制,将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学科结合,既有了本学科的学习,也有了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调查分析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具积极性、自主性。

(三) 强化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是决定文化教育的质量的关键因素。小学是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知识、掌握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与道德素质行为,这是小学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方向。不同学科的学习活动中,都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道德品质教育。如在课堂总结和评价学生活动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可以告诉他们不做“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要做刻苦学习的习字练出“墨池”的王羲之……一个小小的事例对比,一个小小的成语故事的引入,都会对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强化传统文体的道德品质教育,更利于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也更利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四) 拓展教学内容

教材的知识是“固定”的,而拓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在书本的基础教学内容之外,我们可以引入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强化“书本”中所学知识的同时,拓展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书本”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体会“无处不在”又充满“趣味”的传统文化气息,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在科学课学习“什么是生物”时,可以引入诗人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分析诗里有多少种生物,有多少不是生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也感受了古典诗词的优美。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责任,不论什么年段,不论什么学科,我们教育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体渗透其中,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他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简介:

赵丽娜,辽宁省盘锦市,盘锦市大洼区唐家学校。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