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略谈

2019-07-01 05:20黄岸
读天下 2019年16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

摘 要: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它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同其他艺术一样,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也具有审美性,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并不断认识不同种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课堂方法

一、 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感,享受精神愉悦。这就要求教师从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境。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让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的总称,客观存在的美是以感性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要认识美,如不通过感觉是无法进行的。然而在各种感觉中,视觉和听觉有特殊的审美作用,是审美感官。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感觉和知觉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通过审美感知,能够引起学生心态的一系列变化,或爱、或憎、或悲恸、或愉悦、或郁闷、或明愉,这些感情色彩的印记,在触动学生的理智,改善认识行为上具有极其微妙的功用。

小语教材大都是由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组成,文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优美、感染力强。在教学中要引导,诱导学生先披文而后探源,由人心,动情到启真、悟瑾,学生通过语言字的深刻感知,从而展示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以打动学生的心灵深处。如《梅雨潭》一文,是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章刻意求工,文字传神,写作精粹、凝练、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感受到色彩和情调相统一的和谐美。我在教学中重点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梅雨潭的声、色、态的描写,体味作者用词的精味,使学生进一步产生一种如临潭边的源远流长,获得悠悠不尽的美感。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三、 引导学生通过美的意境来理解美、鉴赏美,陶冶学生审美情感

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美的意境中去,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审美情感。在教学散文《海上日出》时,先让学生们听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诵。波涛汹涌,红日冉冉,美好景色已尽现在他们眼前、他們心中。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片刻,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同学分析“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的作用,有的同学模仿录音情不自禁地读出了好多描写句,由于这是一篇散文,在讲授的过程中,我重点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自由读、赛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范读,整堂课学生自读有自由的读,有尝试的读,有合作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烦琐的分析,而是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品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每一名学生都抢着读,学习氛围既轻松又热烈。“以读代讲”打破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教学思想。学生们情绪激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倡导学生创造美

审美创造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必须以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为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创造能力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审美者。因此,教师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设计,突出教学的美育功能。具有创造力的审美设计,才能使学生越学越美、越学越乐,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通过直观阅读等方法将美的人、事、物进行还原,还要求学生能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照各自的审美理念去创造美,以达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可让学生根据诗中所描绘的农村春末夏初的田园景色:篱笆稀疏、小径幽深、菜花繁茂、黄蝶飞舞、儿童追蝶……勾画出一幅《村童追蝶图》,诗中所描绘的美景就在学生的画笔下得到了展现。尽管有的同学限于绘画能力,画出来的并不怎么美,但是在他们的心中早已体会到这些美了。又如《燕子》一课,“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对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特点。我让学生试着据文中描写动手展现出一幅燕子图。大部分同学都能画出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

五、 展开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谈创作经验时这样说:“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感性经验,通过大脑的想象加工,构造出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意境,促进学生对文本美感的体验和感悟。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课堂上,教师可运用插图、音乐及语言的描述,引导学生以“假如我是诗人”的假设进入诗中的意境: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散发着香气,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渐渐地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进行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渗透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将人文素养和美育教育的外延扩大、内涵细化,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真正让学生欣赏美、理解美,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田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114-115.

[2]史建华.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N].发展导报,2018-10-09(021).

[3]张艳.思考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66.

作者简介:

黄岸,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小学语文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