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理想
摘要:大数据的概念及其相关技术正逐渐融入各行各业之中,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在万事万物都逐渐在互联网化的今天,大数据技术正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来理解和探索教育发展的更多方向和更多可能性。就高校西班牙语翻译教学而言,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来纪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数据和结果性数据,在对学生借阅、出勤、成绩分数、学分绩点等数据进行多重挖掘和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状况以及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在辅助进行资源的调配等科学决策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 翻译教学 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H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014-02
大数据不仅意味着超大、种类繁多、极速的数据应对处理,更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模式,一种超乎寻常的基础设施,一场史无前例的技术革新。纵观高校西班牙语翻译教学,翻译学建设正处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翻译研究中许多领域尚待我们深入探索,如何将大数据为高校外语翻译教学所用,应该确立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思想,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怎样达到一个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切都有待我们去认真思考与探索。
一、翻译教学——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
21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世纪,在飞速发展的现实中,翻译起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展望21世纪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近景和远景,以及这一前景的实现,必将对翻译和翻译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21世纪将是人类发展有史以来最为耀眼的一个阶段。人类文明将出现令人瞩目的三大景观和令人期待的三大趋势。
第一种最耀眼的景观体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上。信息技术、电子自控技术和系统论将大大提高人类的能源工程、生化工程、环保工程以及人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生态工程的规模、质量和水平。第二大景观是全球性经济的整合发展。科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将直接造福于人类的物质经济生活。从2020年起,到21世纪的中期,全球整合性经济将颇具规模,20世纪业已形成雏形的大经济圈(北美、欧洲、东亚、南美等),到2150年时将成为实力相当雄厚有相互依存的一体化经济的一系列次体系,非洲经济圈也将颇具规模。特别令人瞩目的将是中国及大中华经济圈的发展。据估计,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实体,对全球的经济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大景观是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多方位、多层次发展,因而形成一个“真正的一体化全球社会”;毫无疑问,这也是科技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促使各国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国民知识水准显著上升,价值观念异彩纷呈。文学艺术、体育娱乐、卫生医疗事业空前发达,人才需求与日俱增。
与三大景观并呈的是三大趋势。第一大趋势是全球性交流互动趋势。在21世纪中,世界各大洲、各区域、各国之间的人为限制和壁垒将由于技术、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全球化而逐渐消失,从而大大有利于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一切领域、一切群体、一切形态之间的交流互动。第二大趋势是全球性改革、变革趋势。在新世纪中,各种20甚至19世纪承袭下来的知识、学说、观念及至各种典章制度都将受到归因于影响深远的科学技术、经济形态和政治体制的进步与拓展而构建或创建的新原理、新法则甚至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价值观的彻底检验,从而引发不可避免的、涉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变革。第三大趋势是全球性知识提高、深化和普及的趋势。在新世纪中,各个领域的知识大量富集;同时,各个领域和学科及至日常生活又要求人们必须具备种种应用技术和理论,加以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建设规模宏大,这样就形成了全球性的语言传播、知识传授和学习的大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中,教育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多样性得到发展。外语成为人们获得必备知识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显然,以上所说的三大景观和三大趋势都与翻译事业密切相关,并集中表现在四方面的巨大需求上:第一,人才需求。新世纪的头一百年至一百五十年,随着三大景观和三大趋势的展开和推进,翻译人才的需求将比20世纪末期增加许多。目前存在的误解是:未来技术发达,人工智能将“取人而代之”,翻译很可能“有可预见的将来被电脑或机器人淘汰之虑”,但是,计算机依然远远赶不上人脑信息处理能力的多样性,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制造出人的感知、感應、美感、灵感、幻想、想象力、语言情致、情采和禀赋以及随机应变、呼之即出的高度语言操控本能、潜能和技巧。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将永远处于“源”与“流”的主从关系之中,“流”永远不可能取代“源”。另一个误解是多元化的建设将“使翻译成为多余”。实际情况只可能恰恰相反。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必定会鼓励不同语言文化的文学、艺术、科学、学术等方面的著作投入各种品类的翻译(全译、节译、译写、改写等)过程中。很明显,即使是在文化、科学、教育高度发展的社会,人们也不可能通晓所有的语言而废弃翻译。第二,作品需求。这里的作品指的是多种多样的译作。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断变革更新的高科技必然对译作的标准要求更高。第三,功效需求。高功效是高速、高度发展的基本条件,翻译也不例外。“慢工细活”已经不适用于一切社会需求模式的翻译功效论普遍规律或原则。功效取决于人的能力、素养、经验和熟练程度。这一切与教育、培训有关。在这个新的世纪,海量具有高效能的翻译人才必将诞生于翻译的教育园地,翻译教育是高效能人才的摇篮。第四,质量需求。光有效率没有质量是不可取的,高质量的译作来源于高水平的翻译人才,而高水平的翻译人才来源于拥有雄厚师资并兼具翻译教学方法得当的学校和培训机构。
二、翻译教学思想
(1)翻译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和目的语文化建设需求。西班牙语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西语教学在全国部分高校开始开设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首先开启了西语专业教学的先河,标志着中国高校西班牙语专业教学的开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翻译课程是作为高校高级阶段(三、四年级)的实践课开设的,时间长短根据各高校自己的规定与需求执行。翻译教学必须满足社会需求,那是因为翻译全方位参与了语言的社会功能,而且这种参与既要同步、又要具有指导性。翻译在目的语多元文化建设中更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任务。佛经翻译在我国唐代文化(尤其是文学,包括文学风格、创作方法、文学样式)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科技翻译对我国明代以后的生产、技术及至学术思想更是一种启蒙性推动。首先,翻译反映了目的语文化的渴求,同时又可能反映它的“受侵犯”。但另一方面,翻译行为在特定的人文、宗教、历史、政治乃至种族差异的条件下,也可能形成对目的语主流文化的对抗力量,作为“文化暴力”,力图侵害、颠覆目的语本土文化的主流地位。实际上,目的语文化建设的需求也就是翻译的基本价值取向。在西方,如果没有翻译家对希腊文化的传播,就根本不可能有古罗马文化近五个世纪的蓬勃发展。
(2)翻译教学必须适应并指引翻译实务的发展。制度建设可以称为翻译教学、科研及行政各方面规范的建设,我们应建立本行业实际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标准。百年树人,教育是重中之重。社会的需求通常反映在翻译实务上,其结果必然是翻译教学需与社会现实相吻合,关注翻译实务才能使得翻译教学的基本目标和目的落到实处。任何标准、规范、原则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可能“恒定守常”。翻译标准也是如此,文学翻译的标准很可能不适用于法律公文。
(3)翻译教学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翻译学是一门自立于各学科之林的独立的学科,其本身就有一种与其他学科并驾齐驱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翻译教学自我完善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也在得以不断改进,翻译教学改革的任务是实现翻译的素质教育,其主要关乎两个层面,一是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二是關注于整体翻译教育素质的提升,这两方面可以说是翻译素质的整体观,必须同时关注,缺一不可。提高学生的素质,是翻译教学的根本。学生的素质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先天素质,形态素质和习得素质。其中习得素质是教育的主体领域,就翻译教学而言,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对学生习得素质教育的集中表现。提高教学的素质,是翻译教学的根本任务,翻译是以认知行为为特征的经验科学。翻译教学,尤其是理论教学都源于实践,始于实践,或者说是实践的反复,脱离了这个基本点,就不可能有实际的效果。
三、汉译西实务教学主要课题提示
汉译西实务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生译、教师改的技术问题,重要的是担任翻译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实务操作指引和理论思考指引,要由浅入深,内容安排得当,还要遵循实务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第一,应着眼于双语对比,特别是双语差异。第二,注重操作性。理论课与实务课不一样,实务课具有“充分的描写性”,理论对实务具有引导功能。第三,注重有效的理论教学,体现翻译素质教学的整体性。实践证明,有效的理论课教学常得益于实务课教学为之提供经验素材。
四、翻译素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实施翻译素质教学是指高水准的优化教育,优化教育的标志是:教学思想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课程结构的规范化,整顿教学管理上的混乱状态,寻找符合社会需求的客观实际。
五、结语
大数据技术早已融入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并对教育教学起着诸多的指导与辅助作用。西班牙语翻译教学方兴未艾,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挖掘有助于翻译教学的各种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基本训练和基础教学,强化理论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知,迎接极富挑战性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2]E.Cornish.Trend Impact Analysis:The Arrival of Automat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The Futurist[J].May-June,2001:21.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