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初中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原因

2019-07-01 03:37刘晓辉
考试周刊 2019年49期
关键词:写作教学实践

刘晓辉

摘 要:作者对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叶黎明的“文学习作”作为解困之点。

关键词:写作教学;文学习作;实践

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的检讨与前瞻》讲座中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小学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这个观点很残酷,但也直指现状。

一、 写作教学之现状

首先,学习主体——学生难写:表现在其一故事缺新。面对作文题目,呆呆地坐,痴痴地想,上下一白,无从下手。编出来的故事泄露出“成熟的虚伪”“功利的虚构”。不外就是“五子登科”(过街帮扶老爷子,马路捡到皮夹子,公交热心让位子,桥上用力推车子,雨天返校关窗子)。其二情感缺位。在作文时仅停留在人和事的交代上,忽略了情感的注入,素材运用时只在“表面滑行”,没有挖掘出文字背后承载的情感;抑或情感虚化,表现格式化,作无病之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其次,教学主体——教师难教:表现在其一地位低下。我们知道,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的训练能力点分散,主要安排在“研讨与练习”的片段作文、每单元后的“写作”中,由此看出写作在教材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默默地以语文课作业的身份呈现。而在课文中渗透的作文知识也极其混乱。这样的安排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其二俗招泛滥。市面上的作文参考书,多讲的是作文的“术”,教章法,就是教应试技法,就是所谓的“俗招”,严重违反写作基本准则,不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难教的问题,还造成学生只会编造应试作文。

二、 困境原因之分析

维特根斯坦在《札记》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虽然发现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很困难的,但通过把问题的表层“连根拔起”,彻底暴露,就能解决。

在我们陷入苦苦追寻不果的困境时,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的检讨与前瞻》讲座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课只有“应试化的造文法”:从学生思考如何写作,到具体实施写作,完成一篇作文,这一时期缺乏有效性指导。

显然在现阶段的写作教学中,“写作”指导只有作文前教授陈述性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漠视了作文中和作文后的指导——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学生在写作中始终接受的只是干巴巴的写作知识,其他茫然无知。这揭示了学校中学习事实:以接受知识取代建构知识、游离实践外、学习者忽视合作活动。

桑新民在《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一文中指出,皮亚杰经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后,认为:主体的结构称为图式(schema),具体包括功能图式和思维图式。内化的思维图式是外部活动的投影,二者是同构的。

在主体活动中,图式的功能包括同化和顺应。同化影响图式的生长,主要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影响,“同化于己”在量上丰富和发展原有图式;而顺应引起图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顺应外物”是本质发生突变的过程。基于此,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作为核心的“知识”只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被超越、所取代。

学生,作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简单移植到记忆储存中,更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以基于过去的经验,经由外部协商、沟通等交互质疑来构建对新知识的理解,而“学习”是在共同体中通过协商等方式发生知识的构建,即学习=过往经验+意义构建。

与之一脉相承的是日本的佐藤学。

佐藤学在《学校再生的哲学》一文中告诉我们:正如杜威所说,旁观者和倾听者是有差异的,表现在听觉、视觉和生动活泼的思考与行动的联结活动中,视觉呈现的更紧密且多姿多彩。因之,旁观者亦能沉溺思辨之中,但倾听者却能身临其中。

“倾听他者的声音”的学习共同体就这样产生了!

同时,佐藤学还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一文中,指出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教室里的伙伴们、自己的相遇与对话。作为学校是受公共性、民主主义、卓越性引导的!

终于,合作学习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双重超越,完成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 文学习作之实践

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的检讨与前瞻》讲座中指出,写作教学的主要症结在于“体式问题”即“隨物赋形”的散文写作,而不可教的散文写作把我们带进了死胡同。因此,要真正提升学生作文水平,“要找到一个点”。

叶黎明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中提倡中小学生应该进行“文学习作”训练!因为文学习作基础性训练不仅使学生学会文学写作的基本技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还为有可能走上文学创作的学生提供发展机会。

那么,在初中阶段应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学习作的训练呢?

显然就是要关注文学习作训练全过程:作文前掌握叙事知识,作文中构筑思维模型,作文后小组合作批阅,就是我们王荣生教授的“要找到一个点”。

(一) 作文前掌握叙事知识

没事找事,让“虚构”的故事变成“真实”的故事。有味道的故事: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人物在不同愿望的“诱惑”下采取不同的行动,而过程中的障碍形成了冲突(矛盾),人物要解决或平息冲突(矛盾)才能走向成功,实现愿望。即愿望+障碍=冲突。

譬如名著《西游记》中有“人”(角色)——神仙、佛、唐僧师徒等人;“事(故事)”——前往大雷音寺取经;“物(动植物、自然等)”——妖魔鬼怪。在这里,唐僧师徒取经是“愿望”,妖魔鬼怪是“障碍”,这样组成冲突。唐僧师徒采取诸多的“行动”克服重重“障碍”,最后取得真经,实现“愿望”。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就出来了。

也就是说,要写好故事,必须先厘清“愿望”“障碍”“行动”的关系。

基于此,学生在日常的课外活动中,要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实用性阅读等,培养写作习惯和积淀语言感觉。

(二) 作文中构筑思维模型

贝斯特曾在《教育的荒地》中说:“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而马正平教授曾提到“会写作的人是思维能力(文章思维)较强的人”,因此构筑思维模型对文学习作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们要清楚文章材料应该是由作为产生主旨的胚胎性材料和对主旨思考而产生的生成性材料构成的。

其次,在隐性的思维过程中,要根据主旨敏锐地找准材料的价值点。如何更好地找寻价值点?曾宪一老师在《初中作文教程》的第六章“记事”中提醒我们判断事件价值要注意两个方面:两个角度(一是“事”的角度,即“事件—事理—事情”;二是“动”的角度即“行动—互动—情动”);三个层次(“物质—心理—精神”)。

最后,根据价值点,构筑重复与对比的思维模型,对文章材料的处理。

(三) 作文后小组合作批阅

1. 成立批阅小组:组建5至6人为一组的合作批阅小组,其中包含指导教师、批阅组长、批阅成员等。

2. 明确批阅要求:(1)精批细阅:①旁批、总批;②优美词句;③日期姓名。(2)评语维度:①故事:何故生何事(冲突、矛盾);②描写:修辞手法、描写方法;③结构:凤头、猪肚、豹尾。(3)推荐好文:各批阅成员阐明推荐理由。(4)组长负责分配、登记、审核各批阅成员的作文精批细阅情况,并于各批阅成员审核“推荐好文”。

3. 清楚批阅流程:每次作文后先在作者自评重写的基础上,由各批阅小组互评,再重写后老师三评。

(1)自评项目

(2)升格1(在自己修改基础上重写部分段落或全篇)

(3)互评(人人参与,参照批阅要求)

(4)升格2(在同學意见基础上重写部分段落或全篇)

(5)师评

(四) 完成批阅记录:作文题目及批阅情况记载。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主编.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佐藤学著,钟启泉,陈静静译.教师的挑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4]王荣生主编,邓彤执行主编.写作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写作教学实践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