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看图写话是语文作文教学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学段,对学生进行看图写话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写作教学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本文主要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谈一谈看图写话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策略
所谓看图写话,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画,写出一段描述图片内容的文字或是内心感想的文字。要想成功的对图片展开描述,首先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观察图片的人、事、物,其次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想象分析能力,分析人、事、物的关系,想象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然后还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图片中的信息用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看图写话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看图写话的策略,分别为:观察图片所蕴含的信息;丰富写话所需要的语言;交流写话时遇到的问题。
一、 观察图片所蕴含的信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提升看图写话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图片,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图片的信息,进而进行写话训练。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对于漫画、卡通等图片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看图写话训练时,可以选择漫画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图片,分析图片的信息和故事情节。在分析图画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先整体的观察图片,然后再进行局部分析,或由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使学生养成有逻辑、有条理的读图习惯,这对于学生细致的观察图片内容,完整的感受图片所呈现的情节是有重要帮助的。此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观察图中人和物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围绕漫画的主题,对发生的情节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恰当的归纳图片所蕴含的故事信息。
二、 丰富写话所需要的语言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读的书多了,写文章自然运笔流畅,如有神助。因此,要想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除了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之外,更应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进行看图写话训练。比如: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一张图片,图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公交车、小孩坐在座位上、背行李的男士上车、公交车无座位。第二部分:小男孩起身指着座位并看向背行李的男士,背行李的男士朝小男生摆手。第三部分:小男孩对背行李的男士说悄悄话,背行李的男士笑了。第四部分:背行李的男士坐在了小男孩的座位上,小男孩坐在了背行李的男士身上。看到這幅漫画图之后,学生首先要观察图片中的信息,然后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构建故事情节。在故事情节形成之后,学生就要进行语言的组织了。在一部分当中,男士背着行李,额头冒着汗珠,可以用大汗淋漓来形容,而小男孩看到背行李的男士非常辛苦,主动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为他让座,可以用有爱心、善良等词形容。在第二部分当中,小男孩从椅子上站起来,指着座位,学生可以想象他正在说的话,比如:您到我这来坐吧;您背着行李很辛苦,您坐吧等等,想象必须要符合逻辑,不能与图片产生背离,如:有同学会写“您想坐吗?”就很离谱。在第三部分当中,小男孩在跟背行李的男士说悄悄话,学生需要将自己置于当时的情境当中,想象小男孩说了什么,导致背行李的男士笑了。在第四部分,小男孩和背行李的男士没有对话过程,学生只需要客观的描述图片呈现的情景就可以了。最后,学生只需要将分析的语言进行整合,就合理的完成看图写话了。
三、 交流写话时遇到的问题
学习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过程,在看图写话完成后,教师先不要着急对学生的看图写话效果进行总结,要先让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彼此在写话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指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写话技巧,对于提升学生的看图写话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彼此交流写话的角度,对图片的多样化分析,这对于丰富学生的视角,训练学生的思维也有积极地意义。例如:关于公交车那幅图,有的学生是从上述分析的角度来写的,还有的学生是从小男孩和背行李的男士是父子的角度来写的,这样形容小男孩的词汇和小男孩对于背行李的男士让座时所说的话就都发生了变化……可见,角度不同,故事情节的构思和语言的组织都会不一样,因此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有效地丰富自己的写作视角,促进自身想象能力的提升。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看图写话教学,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恰当的图片,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想象图片发生的情节,激发学生对看图写话的兴趣,最后再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归纳看图写话的学习技巧,促进学生看图写话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琴.探究小学语文看图写话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
[2]张正萍.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能力[J].甘肃教育,2018.
作者简介:
丁宝峰,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老庄镇谢何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