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颖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被称为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系统疾病。据相关文献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超过70%,给广大居民正常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威胁[1]。目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但静脉溶栓对患者时间窗要求较高,而该病缺血症状时间表现极不稳定,从3~48h 不等[2]。对此,本研究对阿替普酶静、动脉不同溶栓方式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6年10月~2018年3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1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两组,每组62例。其中,A组:男39例,女23例;年龄61~82岁,平均(71.33±3.87)岁;缺血时间3~24h,平均(12.36±4.11)h。B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65~82岁,平均(72.52±4.01)岁;缺血时间4~24h,平均(12.75±4.52)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缺血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3]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②经CT、MRI 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6h;③患者及家属均自愿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近期有手术创伤者;③合并有严重精神障碍者。④有阿替普酶使用禁忌者。
1.2 治疗方法①A组:给予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注册证号:S20110052,规格:50mg)静脉注射,总剂量为0.9mg/kg,初期治疗予以总剂量的10%加入10ml 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剩余剂量加入100ml 生理盐水行静脉滴注,给药总剂量不超过90mg。24h 后予以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mg)口服,每天1次,每次0.5g,连续服用10天后减量至0.1g 继续长期服用。②B组:给予阿替普酶(具体同上)动脉注射,总剂量保持一致,初期以10%总剂量行外周动脉团注,剩余以生理盐水稀释行静脉滴注,给药总剂量不超过90mg,观察24h 后若无脑出血症状则予以阿司匹林(同上)口服,用法参照A组。两组均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治疗。
1.3 疗效评价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SS)[4]评定治疗前及治疗后24h、14d 两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共包括8 项,为0~9 分,分值越低神经系统恢复越好。
1.4 观察指标①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两个月的颅内出血、血管再通、总有效率以及死亡率进行比较。②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5]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共42 分,0 分表示神经功能未受损,1~4 分表示轻度受损,5~15 分表示中度受损,≥15 分表示重度受损。分数越高,则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进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两组C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天,B组CSS 评分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颅内出血、血管再通、总有效率以及死亡率比较治疗后两个月,两组颅内出血、血管再通、预后良好以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比较治疗后24h、14天,两组的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CSS 评分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CSS 评分情况比较(±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24h治疗后14d A组6238.55±7.3336.47±5.6125.62±7.37 B组6238.36±6.8734.28±5.8923.05±6.59 t 0.1491.1522.047 P 0.8820.2520.043
表2 两组治疗后颅内出血、血管再通、总有效率以及死亡率比较[n(%)]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情况比较(±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24h治疗后14d A组6219.56±5.3315.29±5.6111.54±3.37 B组6219.27±5.8714.88±5.8911.35±6.59 t 0.2880.3970.202 P 0.7740.6920.840
国际上普遍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与颅内低灌注压、侧枝循环障碍有关。截至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常用疗法就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6]。阿替普酶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唯一批准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受到时间窗短暂、出血风险高、血管再通率低等限制因素影响,使得最终治愈率并不良好[7]。对此,动脉溶栓方式开始受到人们关注,动脉溶栓的优越性在于受窗口期治疗的限制较小,有文献显示,动脉溶栓可以使大脑动脉闭塞、椎基底动脉闭塞以及颈内动脉闭塞的血管再通率提高至50%以上[8]。
本研究采用阿替普酶不同溶栓方式,观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可以显著降低患者CSS 评分,证明采用动脉溶栓可以更好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这与王立姝等[8]对动脉溶栓良好疗效的报道结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相较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能够提高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再通率,有文献显示,通过动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可达60%左右[9]。本研究对两种溶栓方式对患者的颅内出血率、血管再通率、总有效率以及死亡率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两种方法的总有效率以及颅内出血率等指标差异并不显著,说明两种溶栓方式均能较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这一结果与林念童等[10]的研究吻合。此外,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了对比,证明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组间差异不显著,与贺大权等[4]的研究结果相类似,说明静脉溶栓及动脉溶栓均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间窗过于狭窄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阿替普酶动脉溶栓疗法,其治疗总有效率、长期疗效与静脉溶栓相当,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