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燕乐 陈清霞 黄志扬 张文彬 郑志雄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增生性和(或)化生性病变,临床表现常为非特异性,因此易被误诊为尿道综合征,且治疗后极易复发。有癌变倾向的腺性膀胱炎被称为高危型腺性膀胱炎,又称为难治性腺性膀胱炎[1,2]。目前经尿道膀胱电切术、激光疗法、药物灌注等均为临床治疗腺性膀胱炎的常用方法,均可控制病情发展,但目前临床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是否行膀胱热灌注治疗仍存在争议[3,4]。本研究重点探讨TURBT 术后高危型腺性膀胱炎进行A 群链球菌热灌注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40例高危型腺性膀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临床表现,其中10例有膀胱区疼痛,5例镜下可见血尿,6例排尿困难,2例有间歇性肉眼血尿;病变位于膀胱三角区35例,超出膀胱三角区5例。纳入标准:术后病理确诊为高危型腺性膀胱炎者;无青霉素过敏史者;无严重心肺疾病者;所有纳入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难以控制的泌尿系统感染及全身感染者;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伴有其他肿瘤者等。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男7例,女13例;年龄25~70岁,平均(45.24±3.12)岁;病程3~18个月,平均(5.36±2.31)个月;对照组男5例,女15例;年龄27~73岁,平均(44.31±3.07)岁;病程5~24个月,平均(5.67±2.42)个月。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我院道德与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两组均行TURBT,试验组术后给予A 群链球菌治疗,将A 群链球菌5KE 加入3 0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热灌注治疗,热疗仪为广州宝瑞BR-TRG-Ⅱ型,灌注温度控制在44℃~45℃,循环模式,保留药物2h,留置三腔尿管引流,术后5~7d拔除三腔尿管,1次/周,8次后改为每月热灌注治疗1次,再继续治疗8次。
1.3 观察指标①试验组患者每次膀胱灌注化疗后查尿常规,观察局部及全身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发热、骨髓抑制、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膀胱刺激症状、血尿、化学性膀胱炎、泌尿系感染、尿道狭窄、膀胱挛缩等;每3个月复查一次血常规和肝、肾功能。②分别于术后第1、3、6、9、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膀胱镜检查,并进行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问卷调查,对有可疑病变的患者进行病理活检,明确有无复发、恶变。③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3、6、12个月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排尿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试验组术后不良事件及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试验组患者灌注过程中均无明显全身不良反应,血常规、白细胞、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1例在第2次灌注后出现恶心、食欲不振、低热(体温38.3℃)症状,未经干预自然缓解;2例尿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嘱多喝水,3~5d 后自行缓解,继续行膀胱灌注治疗;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尿道狭窄、骨髓抑制、膀胱挛缩等而停止灌注治疗。
2.2 两组术后OABSS 评分比较术后第1~12个月对照组患者OABSS 评分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试验组患者OABSS 评分逐渐降低(P<0.05)。术后第1、3、6个月时两组OAB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9、12个月试验组患者OAB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OABSS 评分变化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后OABSS 评分变化比较(±s,分)
组别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术后12个月FP试验组3.25±0.451.98±0.551.68±0.451.35±0.371.54±0.66126.4580.000对照组3.33±0.441.92±0.581.45±0.855.72±0.465.98±0.63194.1560.000 t 0.5680.3361.06933.10521.762 P 0.5730.7390.2920.0000.000
2.3 两组术后复发情况比较对照组7例出现腺性膀胱炎复发,发生率为35.0%,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第8、9个月时出现排尿困难,予行膀胱镜检查,发现三角区炎性复发堵住尿道内口确认导致排尿困难,5例在术后12个月行膀胱镜检发现复发,其中1例出现左肾中度积水,均再次行TURBT,1例为病变范围比首次TURBT 时更大,病理检测确认为恶性潜能的膀胱尿路上皮肿瘤,其余患者均为腺性膀胱炎。试验组术后12个月1例复发,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4.725,P=0.030)。见表2。
2.4 两组术后排尿功能变化比较术前两组患者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术前至术后12个月,两组排尿次数、残余尿量逐渐减少,最大尿流率逐渐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第3、6、12个月试验组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减少,最大尿流率升高(P<0.05)。见表3。
表2 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n(%)]
表3 两组手术前后排尿功能变化比较[n(%)]
近年来,由于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的广泛应用,泌尿外科医师及病理医师对腺性膀胱炎的认识逐渐提高,致使其临床发病率有升高趋势[5]。国外报道显示,尸检中腺性膀胱炎发病率高达60% ~70%,而临床上仅为0.1%~1.9%[6]。腺性膀胱炎是由于长期膀胱感染、下尿路梗阻、结石等慢性刺激引起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增殖;膀胱颈部、尿道内口下方、三角区为好发部位,在膀胱黏膜固有层上形成移行上皮巢,上皮巢可以逐渐转变成囊性膀胱炎。镜下腺性膀胱炎的乳头表面光滑,无血管介入,看不见血管分支,无浸润性生长,这与肿瘤不同[7,8]。
低危型腺性膀胱炎包括小滤泡型、慢性炎症、膀胱黏膜无显著改变型;高危型包括病理为非典型增生、大片绒毛样水肿状、有膀胱癌病史者、团块瘤状。腺性膀胱炎是否为膀胱癌的癌前病变目前临床争议较大,但普遍认为高危型腺性膀胱炎治疗效果不佳,易复发[9]。有人对腺性膀胱炎MMAC1 基因、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rasP21、p53、MMP-9、Ki-67、Bcl-2等进行研究,认为腺性膀胱炎可能为癌前病变,有发展成为膀胱腺癌、黏液腺癌的可能[10,11]。Li等[12]认为有COX-2和Bcl-2 表达的腺性膀胱炎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可能转变为膀胱癌。
常规药物保守治疗仅对低危型腺性膀胱癌有效,但仍有向高危型转变的可能,但膀胱部分切除术存在创伤大、手术费用高等缺点。TURBT 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主流术式,能有效切除病变组织及其周围正常的膀胱黏膜,且手术创伤小,但术后仍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热灌注治疗可以缩小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加血管壁厚度,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合成、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刺激,进一步抑制血管过度增生;可改善膀胱组织局部微循环,增强药效,灌注过程中维持灌注药物温度在44℃~45℃,可改变药物在细胞内的分布,影响药物代谢[13,14]。A 群链球菌是1966年冈本等从人源A组溶血性链球菌Su 株在Bemheimer 基础培养基中培养并经青霉素G与45℃热处理灭活后冻干的一种生物反应调节剂,是一种超抗原,具有明显的免疫学活性[15,16]。Huang等[17]在小鼠中观察沙培林增加血管生成的标记蛋白(VEGF-A和HIF-1α)的表达和胶原合成标记(FGF2和TGF-β1)mRNA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胶原合成和重塑的过程,促进了伤口愈合。Zhao等[18]在一项乳腺癌研究中发现,A 群链球菌通过降低B 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nd)Ki67 mRNA的表达,促进癌细胞的凋亡增加12%~20%,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作用。Tian等[19]研究也发现,在胸部肿瘤A 群链球菌暴露组中CD4+、CD8+、NK 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在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化疗过程中未出现全身不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化学性膀胱炎等症状,术后第9、12个月试验组患者OAB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时热灌注治疗对高危型腺性膀胱炎复发的预防也有良好效果,患者耐受性好。对患者排尿功能的观察结果显示,从术前至术后第12个月,两组排尿次数、残余尿量逐渐减少,最大尿流率逐渐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第3、6、12个月试验组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减少,最大尿流率升高。表明TURBT 术后两组患者的排尿功能均有改善,但进行A 群链球菌热灌注治疗对排尿功能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A 群链球菌热灌注治疗TURBT 术后高危型腺性膀胱炎,可改善患者排尿功能,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较好。然而本研究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属于观察性研究,特别是OABSS 评分有可能产生偏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需要进一步长期观察以确认其临床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