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成德 程颐
【摘 要】文章基于动态能力的理论视角,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企业转型面临的能力困境,提出了能力重构的内涵及其实现机制。传统制造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具备感知洞察能力、转型变革能力和战略柔性能力。要通过决策思维变更、行为模式调整和持续的学习改进来实现能力的发展与重构。
【关键词】“互联网+”;转型;能力重构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3-0005-02
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制造企业转型面临的能力困境,提出能力重构的内涵,并探寻能力重构的机制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能对制造企业从传统的经营模式向互联网变革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促进企业能力重构和成功转型。
1 传统制造企业转型过程面临的能力困境
改革开放后,我国制造企业充分利用各种发展机遇实现快速发展,制造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制造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企业长期以来积累的能力和优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出现了能力困境。
(1)市场洞察能力不足。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传统制造企业通常采用生产主导型的运作方式,产品的销售主要依靠传统中间商和代理商,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的链条和周期都较长。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基本上渗透和覆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企业能够基于互联网与消费者实现便捷的联络和互动。互联网解放了交易场所、提升了交易速度、延长了交易时间(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2014)。但是,许多传统制造企业却未能及时有效地运用新兴的网络手段洞悉客户需求、改变交易和生产研发模式,市场反应速度滞后。
(2)组织结构严重僵化。长期以来,制造企业采取的是传统的金字塔结构,是一个严格的科层制组织。这种结构模式的企业决策权力主要集中在高层领导,有利于组织的指令自上而下得到执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组织各个层级和成员之间的沟通非常便捷,使组织极度扁平化乃至发展为“倒金字塔”成为可能,决策层能够及时掌握一线的信息并快速响应。然而,许多制造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组织结构方式,结构严重僵化,条块分割严重,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所需的快捷性和灵活性。
(3)商业模式面临颠覆。以前,传统的制造企业主要依靠销售硬件产品获取利润,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一次性买卖”。然而,互联网时代下,制造企业在销售产品时通过网络系统与用户的联系“刚刚开始”,逐步建立持续性的联系,甚至基于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建立了使用者社群。产品销售不再是制造企业为客户创造和获取价值的主要方式。许多新兴互联网公司往往以极低价格乃至免费的形式销售硬件产品,但是依靠后续的各种服务获取利润。这些变化使制造企业传统的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其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能力面临极大困境(罗珉、李亮宇,2015)。
2 传统制造企业转型过程的能力重构内涵
对于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这个重要问题,Teece等人(1997)认为传统的资源和能力的观点局限于静态分析,难以满足动荡变化的环境要求。为此,企业需要构建能够整合和重构内外部资源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组织动态能力,持续创新和变革,由传统静态性占有资源向建构动态性的适应能力转变,从而保持动态竞争优势。新形势下,传统企业谋求向互联网转型需要进行能力重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洞察能力。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即使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着冲击和危机,也蕴含着各种新的机遇。因此,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应当快速感知到外部技术的趋势变化和消费市场的需求新情况,用互联网思维重新武装企业的运作模式,在品牌推广、产品研发和产品内涵等方面赋予新的价值,特别要洞悉新生代消费群体的新特点,满足甚至引领客户的需求,进而保持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
(2)转型变革能力。感知和洞察到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传统制造企业必须具有重新整合各方资源、克服核心刚性的能力,在战略定位、组织结构、研发模式、工艺流程、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变革,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冲击,使组织能够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运作均衡。转型变革通常是具有风险的,传统制造企业在能力重构过程中要容忍可能的失败,加强风险防范,在试错中迭代更新能力。变革通常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过程,需要具备持续更新的动力机制。
(3)战略柔性能力。传统制造企业在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与以往不一样的高度动态和形式多元的外部环境,因此企业除了考虑既有战略的穩定性之外,还必须寻求适应新形势的灵活性。但是,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战略柔性能力进行协调,找到平衡点(苏中锋、李垣,2008)。互联网转型情境过程中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新颖性,因此企业应当在战略的定位和价值理念等方面与新的战略运营方式进行良好的协调互动。
3 传统制造企业转型过程的能力重构机制
关于企业转型过程的能力重构,学术界目前已经基于战略导向、组织学习等视角展开了讨论;而关于中国企业转型路径的文献则大多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强调制造企业要努力往研发和品牌价值链两端攀升。既往的这些分析视角都属于传统的线下运营思维范畴,难以指导企业从根本上融入新环境,实现线上和线下有效融合。为此,有必要从更契合互联网思维的决策逻辑出发,以“思维变更—行为调整—能力重构”的思路为基础,探索传统制造企业互联网转型的路径机制。
(1)决策思维变更。在过去较为稳定的环境条件下,企业往往逐步基于“环境分析—目标设定—计划制订”进行决策,并逐步演化出相应的能力。但“互联网+”背景下,技术和业务模式创新速度快,失败风险高,决策过程涉及大量不确定因素。传统制造企业需要重新审视组织的决策逻辑,不能再按部就班地实施计划,而需要更加注重从手头掌握的资源出发,不断尝试和不断获得反馈,从而逐步探索出有效的方案。这种新的决策逻辑也被称为奏效思维(Sarasvathy,2001),强调快速推出产品,并小步快跑,不断测试,持续迭代。奏效思维作为更契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决策模式,将对企业的行为和资源配置趋向产生引导,进而累积和演化出相应的动态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决策思维变更不仅是企业高层领导的事,而应该成为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认知模式,有效地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快速做出反应,灵活适应市场需求。
(2)行为模式调整。在思维和理念变更之后,传统制造业要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新趋势,对企业的研发、生产制造、营销和供应链物流等行为模式进行变革和更新,重构新的竞争优势。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运营更强调客户的参与和实时反馈,重视社群营销。因此,企业应当进一步实现对客户的精准定位,搭建网络互动平台,构建更为注重体验、定制和服务的运营体系,把握和引领客户的偏好,让客户主动参与公司的创新和品牌运营,实现实时响应的客户服务,增加用户的黏性,增强品牌忠诚度。在做好网络线上运营的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原有线下渠道与线上的有效融合,充分利用线下的传统门店和现场服务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一流的购物体验。既逐步把既有的线下消费者吸引到线上,又将网络上的流量有效转化到线下消费,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良性互动。
(3)持续学习改进。传统制造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学习的过程。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要放低身段,虚心学习,不断获取新知。在接收到外部新的信息和各种新的营运知识后,要在组织内部充分讨论,结合既有的知识基础,并在逐步的行为改进中,内化为组织的新知,促进组织顺利转型。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不断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组合,才能打破旧惯例,使组织建立起稳定的、全新的集体行为模式,逐步形成新的惯例。
组织学习通常包括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March,1991)。利用式学习强调的是利用和开发已拥有的知识,将原有的知识方法运用到管理实践中,逐步对现有知识进行改进、提炼和实施;探索式学习强调的是追寻和获取新知识,企业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和寻找新变化。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既要通过利用式学习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产品设计进行改进,巩固现有的市场和客户,确保利润,又应当通过探索式学习去寻求新市场、新技术以实现转型,保证未来的发展。这两种学习模式是一个循环的演化过程,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演化,影响着原有的管理者思维模式、运营管理、管理氛围和企业文化,促进组织知识和能力的更新和提高,加快企业转型。
参 考 文 献
[1]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2]Sarasvathy S D.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Academy of Man-
agement Review,2001,26(2):243-263.
[3]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
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4]李海艦,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5]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95-107.
[6]苏中锋,李垣.战略柔性如何建立竞争优势:战略变化与技术创新的作用[J].科学学研究,2008(4):827-831.
[责任编辑:邓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