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
【摘 要】文章基于彭博资讯数据库中2019年市值排名前1 000位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文章按照BICS行业分类标准,对公用事业、金融、科技、能源、通讯和医疗保健6个领域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深入对比剖析,我国服务业入榜的上市公司与全球同行业企业相比,规模日益壮大的同时,发展质量和效率大幅推升,新业态层出不穷,文章最后为推进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上市公司;发展质量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9-0029-02
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尽管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消费需求与投资者信心不足等困难,我国服务业仍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不断提高,成为新常态下稳定增长的新动力、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为经济增长、民生改进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依托全球行业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从发展规模、持续运营能力、创新提升能力等方面入手,总结行业高质量发展特点,并探索未来发展建议。
1 整体规模稳步提升,发展空间前景更加瞩目
彭博资讯数据库中BICS行业分类标准,服务业包括其中公用事业、金融、科技、能源、通信和医疗保健6个领域,全球共有上市企业2 292户,其中我国(含中国香港,下同)共有290户,占12.6%。美国服务业上市公司户数最多,有780户,占34%。
我国上市企业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173万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13.7%;较全球同业6.6%的增幅,收入规模增长高出一倍;同比美国企业增长9.8%,高出3.9个百分点。2018年,在全球同业市值下滑1.85%的态势下,我国服务业上市公司市值基本持平,态势平稳。
科技、能源、通信3类生产型服务业,共218户企业,占我国服务业入围千强榜单的75%。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9796.5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20%。从市场占有情况来看,我国服务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占全球千强的比重为16%,较2017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金融、能源和通信3个领域占比分别为27.2%、19.8%和13.2%,金融、能源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较2017年分别提高2.5、1.1个百分点。
从整体经济走向看,与全球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0%相比,我国该产业占比刚超过50%。未来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服务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共生,在上市公司的引领下,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看好。
2 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可持续能力更加强劲
从净利润增速来看,我国上市企业2018年实现净利润3 026亿元,较2017年增长7.3%,略低于全球同业平均增速(10.8%)。从我国上市企业的行业结构来看,52户科技企业表现突出,净利润增幅为12%,超过同业均值1.2个百分点。130户金融企业净利润增幅为10%、18户通信企业、41户医疗企业、18户能源企业净利润增幅均为8%,均呈现向好态势,体现我国服务业上市公司收益稳定、可持续增长能力较强的特点。
从总资产变动看,我国服务业上市企业总资产较去年增长7.8%,比全球同业增幅高出63%。从无形资产估值来看,我国企业无形资产总值较去年增长9.3%,高出全球同业均值4.5个百分点。可见,我国服务业企业愈加重视无形资产保值和增值,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特别医疗保健行业类企业,比如平安好医生、中国生物制药等,无形资产总值飞速增长170倍,已超10亿元。
从投资来看,我国服务业上市企业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增长4%,较全球同业均值3.67%,高出0.33个百分点。其中,公共事业领域的生益科技公司,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增长65倍。在吸引外资比例方面,2018年我国服务业企业吸引外商投资占总投资额比例达到68.1%,可见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
3 运营能力显著改进,多元化业态更加活跃
2019全球千强数据显示,从衡量企业运营能力和获利能力的存货周转率即每年企业存货周转次数看,我国服务业上市公司2018年周转次数为3.6次,同比2017年(3.2次/年)提高了12.5%,与全球同业平均水平(10.7次/年)的差距逐步缩小,已进入平稳运营的成长期。从衡量企业整体运营健康情况的资产负债率来看,我国服务业上市企业为86%,较2016年下降0.5个百分点,在经济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总体上保持平稳。从衡量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来看,我国企业为12次/年,同比2016年的11次/年,再次加速。远高于全球同业6.8次/年的周转速度,说明我国企业资金运营高效。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及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生产型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零售业的融合,出现数字化的新业态。从生产性服务业科技、能源和通讯领域的运营情况来看,存货周转率高达16次/年,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高达12次/年,服务业本身运营能力的提升,凸显“增强剂”作用,引领传统行业快速升级。
4 创新研发力度不断升温,税收优惠效应更加显现
随着我国加大減税降费力度,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取得一定成效。我国服务业上市公司2018年研发投入2 122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20%,远高于全球同业均值9.5%,充分体现研发力度不断加强。全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稳定在0.7%左右,略低于全球同业均值的1.9%,但是差距在逐步缩小。
2018年,样本企业所得税支出减免合计1.07万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13%。在全球减税浪潮影响下,同业所得税支出减免增幅均达到了8.5%。我国减税政策效应和力度凸显,现金支付税款占营业开支的比例约10.8%,与2017年的31.6%相比,下降幅度较大。
5 吸纳就业能力持续走强,人均收入待遇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服务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例已达到46.3%,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从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看,我国服务业上市企业人员总数为849万人,同比2017年,增速为8.7%,与全球平均增速4.9%相比,高出3.8个百分点。连续多年从业人数快速上升的态势,体现服务业成为劳动力的“蓄水池”,就业“稳定剂”作用凸显。2018年全年支付职工薪酬1.8亿元,同比增长17%。人均薪酬待遇为21.5万元/年,同比2017年增长4.8万元。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科技、能源和通信领域,2018年吸纳就业323.59万人,占服务业总人数的38%,人均薪酬待遇为23.1万元/年。未来,高质量的发展将呼唤更高素质、需高薪聘用的从业人员,以持续稳定、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6 生活性服务业与发达水平存在差距,发展质量有待升级
服务业中公共事业和医疗保健两个领域为生活性服务业,目前入榜全球千强的有72户,占总入榜的24.8%,与美国同业占比23.7%基本持平,但是从2018年户均营业收入来看,我国行业户均收入为327亿元,美国同业户均收入为869亿元,户均经营规模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公共事业领域的企业2018年净利润率为7.2%,明显低于美国同业企业净利润率8.9%,公共服务领域盈利能力仍存在短板。我国两个领域2018年就业人员为119.7万人,户均用工人数为1.6万元,美国同业就业人数为352.88万元,户均人数为1.9万元。从人均每年薪酬水平来看,美国同业人均薪酬为18.7万元/人/年,而我国同业人均薪酬仅为15.2万元/人/年,说明我国生活性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相对较少,薪酬水平不高影响就业容量的提升。
7 结语: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创造新优势
我国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已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未来,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服务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已成为普遍趋勢。生产性服务业对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为制造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支持。进一步创新投资模式,引导和激励社会投资预期,将社会大量的流动资本吸引到服务业发展上来,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让其释放就业“稳定剂”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通过服务标准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服务领域双向开放,融入并深入全球服务分工体系,优化和提升我国服务供给结构和层次。引导企业注重无形资产培育,采用品牌特许经营、品牌租借和创牌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实力。
参 考 文 献
[1]王佳元.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J].国家宏观研究院学报,2018(8).
[2]齐志明.我国服务贸易持续向好[N].人民日报,2019-08-14(2).
[3]薛文婷.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