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萍,柴永艳*
(上海市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中急危重症患者相对集中的科室之一,其治疗对象多为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还有一些需要进行介入治疗、起搏器安装的患者,因受到病情的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相对较低,且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面临极大的威胁。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实践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坠床、导管滑脱、不同程度的压疮等,甚至有些可能导致患者永久性功能障碍,是造成护患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此,本文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护士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认知与行为进行分析,以期为心血管内科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56例作为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样本,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的14名护士作为不良事件上报认知与行为调查的对象。护士纳入标准:(1)注册护理人员;(2)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在心血管内科持续任职;(3)护龄≥1年。14名护士中,女性14名,年龄介于22~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4±6.1)岁。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8名,护士4名。
对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2607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56例患者发生过护理不良事件,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并进行归纳总结。采用我科自制的基本信息调查问卷、认知行为调查问卷,对心血管内科的14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基本信息调查内卷内容涉及护士、年龄、学历、护龄、职称等情况,认知行为调查问卷分为认知维度、行为维度两个维度,前者主要涉及护士对护理不良事件的概念、具体内容、报告制度、分级情况、报告程序以及报告行为等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护士对报告途径、发生原因、分级方法等方面的认同情况;后者主要涉及护理不良事件相关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个人上报与同事上报情况、阻碍上报的原因等。认知行为调查问卷的所有条目均按照四级评分法进行评定,得分越高,则说明知晓情况或者行为情况越优。
本次研究涉及的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处理与分析,当P<0.05时,即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2607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的过程中,共发现护理不良事件56例,发生率2.15%,见表1。
表1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依照年龄、职称、学历、护龄等对护士进行分类,并分析认知行为调查结果,提示不同年龄、职称、护龄、学历的护士在认知评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职称、护龄的护士在行为评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护士的护理不良事件认知行为调查问卷结果
将上述调查问卷分析结果中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作为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不良事件报告认知方面,护士的年龄、学历以及职称是独立因素;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方面,护士的职称与护龄是独立因素,见表3。
护理不良事件一般指由于医疗护理行为不当等因素,造成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离院时仍然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或者死亡等事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可对患者自身疾病的治疗造成影响,给患者带来本不必要的痛苦,增加医疗成本;另一方面,可能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如永久性功能障碍或者死亡等,进而演变为护理纠纷、医疗事故等。尤其是针对心血管内科一类以急危重症患者为治疗、护理对象的科室,做好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有着即为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心血管内科护理领域的工作者们积极开展了与护理不良事件相关的研究,如梁伟梅[1]总结了心血管内科病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提出了管理规章、上报机制等方面的防范对策;张少华[2]等人对心血管内科给药方面的不良事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了相关影响因素。从相关文献资料与实践经验来看,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士的护理行为、认知情况等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本文以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与行为同护士的年龄、职称等因素的相关性为研究主题,探讨影响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与行为的独立因素。
表3 不良事件报告认知与报告行为的Logistic分析结果
从研究结果来看,认知方面,不同年龄、学历、职称、护龄的护士的评分存在显著差异,行为方面,不同护龄、职称的护士的评分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提示,年龄越小,护龄、职称越低的护士,其对护理不良事件的知晓情况与行为能力均相对较差,在护理管理中需要予以重视。经过Logisitic多因素分析,年龄、学历、职称是影响认知的独立因素,护龄、职称是影响行为的独立因素。在防范措施上,张慧霞[3]等人提出了加强护理安全、细节管理,重视护士继续教育,优化护理人力资源等措施,结合本文得出的结论来看,上述措施或可为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提供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