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晓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际医疗部内科,湖南 长沙 410008)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老年慢性心血管疾病。临床实践表明[1-3],高血压是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及冠心病、脑卒中的诱因,且严重的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增加了病情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因此,有效控制血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临床护理路径是临床路径的一部分,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护理流程,具有连续、规律、科学、高效等显著特点,可以让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按照标准化的模式来接受治疗护理。临床护理路径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4]。本文选择接诊的15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评价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接诊的15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7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5]诊断标准;年龄≥60岁;24h尿微量白蛋白(24h ALB)>30mg/24h者;知情并同意本项研究者。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精神障碍者;肿瘤晚期者。对照组:男49例,女28例;平均年龄(65.26±3.61)岁;病程2~8年,平均(3.26±0.72)年;合并基础病:冠心病2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16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例,初中21例,高中18例,大专及以上31例。观察组:男50例,女27例;平均年龄(64.87±3.75)岁;病程1~9年,平均(3.42±0.64)岁;合并基础病:冠心病3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17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初中20例,高中19例,大专及以上3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血压监测、饮食指导及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
1.2.1 第一阶段(入院第1—2天):1.1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相关医护人员;介绍病区环境、设施设备的使用,让患者消除陌生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配合治疗打下基础。1.2了解患者病情及其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的认识情况,尤其是对高血压药物治疗的认知度;向患者发放我科印制的高血压健康教育宣传册,使患者明确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规律用药是控制病情的主要手段;发药时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治疗方案,特别强调药物名称、作用、注意事项等。1.3入院8小时内,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营养情况、压疮风险、跌倒风险、深静脉血栓风险,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和护理。1.4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特别是对生活自理能力中重度依赖的患者,责任护士要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1.5合理安排患者的各项检查,保证患者的检查和治疗合理有效的进行。
1.2.2 第二阶段(入院3—5天):2.1继续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心理护理。2.2饮食宣教,嘱患者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2.3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疾病知识和用药知识进行评价,用teachback的方式了解患者对疾病及药物的认知度,并再次强调遵医嘱规律用药的重要性。2.4当患者血压波动或病情出现变化时,改变治疗方案前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告知患者。增减药物时,告知患者药物的名称、作用、服用剂量、注意事项等。2.5继续合理安排各项检查。
1.2.3 第三阶段(入院第六天,出院当日):3.1协助患者及家属办理出院手续。3.2做好出院宣教:向患者发放用药指导手册,手册内容包括药物名称、服用剂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内容;针对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的特点,建议患者设置闹钟提醒自己服药,并嘱托家属提醒和监督患者用药。3.3嘱患者在家监测血压并记录。3.4嘱患者调解好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3.5嘱患者1个月后,来院复查,对临床指标进行监测并对患者血压监测、遵医用药、饮食控制和情绪调节等项目进行评分,评价患者自我管理效果。
①临床指标:舒张压(DBP)、收缩压(SBP)、24h ALB。②自我管理效果:采用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价患者自我管理效果,包括血压监测、遵医用药、饮食控制和情绪调节等内容。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的SBP、DBP和24h 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BP、DBP和24h ALB均下降,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护理前后临床指标对比( ±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临床指标对比( ±s)
分组 例数 SBP(mmHg) DBP(mmHg) 24h ALB(mg/L)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77 150.23±3.58 135.26±6.12 90.32±7.48 86.03±8.21 51.28±1.27 40.13±3.10观察组 77 149.87±3.94 121.42±5.48 89.72±7.61 78.41±7.85 50.15±1.29 20.14±2.87 t值 0.593 14.784 0.493 5.887 5.478 41.522 P值 0.554 0.000 0.622 0.000 0.000 0.000
观察组血压监测、遵义用药、饮食控制及情绪调节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自我管理效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自我管理效果对比 [n(%)]
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才能有效控制病情。临床护理路径是以病人为中心,依据循证医学及《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6]制订的一整套医疗护理整体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引导纠正患者错误观念和思想,提升高血压治疗和护理管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规范护理行为。为评价护理临床路径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择接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对比常规护理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患者护理前后的临床指标,结果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患者护理后的SBP、DBP和24h ALB均下降,且均低于常规护理患者。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同时,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患者出院1个月后的血压监测、遵医用药、饮食控制及情绪调节比例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患者,证明临床护理路径在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效果方面也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探究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治疗护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理过程中,会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反复强调规律用药的重要性、反复讲解药物治疗知识。这些措施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普遍存在的记忆力减退、高血压疾病知识不足、自我保健意识较差等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有效强化患者遵医行为,从而提升出院后的自我管理效果。本结果符合临床实践和类似文献报道[7-8]。
总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显著改善其临床指标,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效果,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