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探析

2019-06-28 00:18孙宏伟杜旭阳吴贺华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构建

孙宏伟 杜旭阳 吴贺华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高校学生流动党员产生的原因及特点,论述了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政策依据,提出了建构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应明确一个目标;遵循三个原则;建立统一协调制度;对流动频繁的学生党员发放流动党员登记证,督促其参加属地党组织活动;建设对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智慧平台。

【关键词】 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构建

高校肩负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随着大学生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党员教育管理产生新的问题。加强和改善对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全面提高学生党员的素质,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是新时代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的时代命题。

一、高校学生流动党员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分析

1、高校学生流动党员产生的原因

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随着高校创新发展的推进,学校与企业的互动增加,办学模式、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都带有明显的开放式特征。教育部要求工科在校学生参加企业实习须不少于6个月,多数高职院校为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把学生顶岗实习期定为一年,这是形成学生流动党员的最主要原因。另外,弹性学分制的探索和鼓励大学生留学籍创新创业的政策、保留学籍参军入伍的政策、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异地学习进修、毕业生离校后党组织关系没有转出等等原因也是产生学生流动党员的原因,这些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2、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

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正处于政治生涯的起步期、学业生涯的行将结束期与职业生涯的准备期的三期叠加之中,学业、就业、爱情交错,时空转换频繁,从而引发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再思考。大多数党员学有所用,发现了自身的价值,找到了把个人的政治理想抱负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的契合点,强化了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决心。

(1)高校学生流动党员党龄短,党性修养有待提高。学生党员经过在校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形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决心。虽然在党组织教育管理下,大学生党员政治觉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等方面较为突出,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并终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由于学生党员入党时间短,对党的基础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学习有待深化,党性修养也尚待进一步提高。

(2)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时空转换频繁,理想信念需要巩固。学生流动党员流动时间较长,流动频率较高。由于在国有企业、非公企业、跨企业实训中心或其他岗位轮转,工作、实习地点不稳定,流动党员流动速度快,去向难掌握。因此,高校学生流动党员处于频繁的时空转换之中,自我同一性发展受到干扰,角色冲突、价值观冲突等容易造成心灵的困顿和理想信念的迷失。

随着大学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深入推进,学生流动党员在学校、企业、社会组织中频繁流动,身份、时空、地点、环境等都可能发生明显变化,远离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因此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服务提出了多重挑战。

二、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政策依据

党章明确规定: “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是马克思政党“组织整体性”建设的要求,党中央对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出台了重要文件:1998年6月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2010年8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央办公厅于2006年6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导流动党员管理;随着新时代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和“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建设,探索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是时代的要求。

三、构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对策

1、明确一个目标

按照党对党员教育管理各项制度、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框架,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企业劳动人事制度及现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新时代从严治党新要求和“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建设相统一的高校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2、遵循三个原则

(1)符合党对全体党员教育管理的要求。全面体现党员教育管理的时代新要求,更加细化对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监督责任分工,确保“三会一课”等项制度扎实落地,发挥基层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确属地党组织对辖区内学生流动党员的知情权及教育、管理、监督职责,并形成常态化督查、检查。同时,加大对学生流动党员所属正式党组织的制度。建立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的密切联系,形成定期沟通机制。

(2)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各级党组织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协調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思路,使党的建设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形成良性互动。

(3)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平台的现代技术重新定义了柔性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为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APP手机移动客户端创建固定的管理平台,实施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3、建立统一协调制度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要求。在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困难是缺乏科学严谨的针对性、实效性很强的对教育管理的制度设计,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比如高职院校“2+1”教学模式和本科院校工科专业至少半年的企业生产实习的规定,缺少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因素协同一致的科学考量。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新时代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要求,是时代的需要。

(2)打破基层组织界限,实现校企地联合对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域界限,构建“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协同联动对接机制”,充分发挥流入地(属地)企业党组织、社区(街道)各级党组织积极性,明确责任与分工,建立基层联系人制度,形成检查督导制度,建立健全以流出地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有机连接的动态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携手对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4、对流动频繁的学生党员发放流动党员登记证,督促其参加属地党组织活动

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党员流动频繁,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必须发放流动党员证,便于其参加属地党组织活动,也便于对其参加组织活动进行考察;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能够及时转移到工作地,要及时办理;对不能及时转出的要做好台账,实现“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协同联动经营管理制度”。

5、利用互联网的现代技术,建设对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智慧平台

借鉴辽宁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对在职党员干部的线上培训平台模式,开展对学生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充分利用高校互联网建设的学科优势,建设智慧党建平臺,利用网络平台、手机APP等媒体,结合论坛博客、QQ 聊天等工具,实现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双向、平等互动交流,教育引导好学生流动党员参加政治生活。设立固定网络服务窗口(如高校易班、党员信息管理系统APP),窗口要按照党员的信息管理(包括详细记录党员个人信息以及实现状况等方面)、流动服务(包括党员思想汇报、入党转正、转出转入、社会服务等记录工作)、党员活动(包括党员特色活动和日常活动的记录、管理、学习)、党员学习(包括支部学习的相关资料、支部大会与党员间的讨论等内容)等四部分进行教育管理。最终搭建起高校基层党组织与流动党员之间网络互通桥梁。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年6月28日印发.

[2] 教育部,发改委等六部委. 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16号).2006.08.06.

[3] 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6〕2号).

[4] 朱孟光,周良书.新世纪以来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研究述评[J].探索,2015.2.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构建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形成策略
“运动世界校园”对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调查研究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