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英 古岭梅 刘丽芬
惠州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广东省惠州市 516229
剖宫产为各种难产产妇的重要分娩方式,但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临床应用率持续上升。对剖宫产研究虽然较多,但多集中在手术方式分析,对抗炎、促炎因子分析较少。由于分娩过程中机体应激反应较为突出,同时炎性应激和血流变化之间有密切关系,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便十分重要[1]。现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分析围术期干预措施,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28.34±2.30)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1)周,初产妇36例,经产妇24例;观察组60例,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8.28±2.25)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1)周,初产妇35例,经产妇25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于产前和产后12h、24h、72h采集产妇外周静脉血5ml,采用TD4ZB离心机将血液标本实施离心处理,离心时间控制在5min,速度控制在3 000r/min。多采集的血清部分实施检测,主要为抗炎因子(TGF-β、IL-4、IL-10、IL-13)、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IL-8)、其他炎症因子(PCT、hs-CRP、PGE2)指标,以上各种指标检测方式均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内主要每项指标对应试剂。之后对两组产前、产后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产前和产后12h、24h、72h时血清促炎因子变化、抗炎因子变化以及其他炎性因子变化。
2.1 两组产妇产前和产后血清抗炎因子变化对比 产前两组产妇血清抗炎因子并无较大变化(P>0.05);产后12h、24h、72h观察组产妇抗炎因子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前和产后血清抗炎因子变化对比
注:*表示两组产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产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产妇产前、产后促炎性因子变化对比 产前两组产妇促炎性因子并无出现较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h、24h、72h,观察组产妇促炎性因子变化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产前、产后促炎性因子变化对比
注:*表示两组产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产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产妇产前、产后血清其他炎性指标变化对比 观察组PCT、hs-CRP、PGE2等指标在产前并无较大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各时间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产前、产后血清其他炎性指标变化对比
注:*表示两组产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产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剖宫产作为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式,在各个方面均有较多研究,但对其中手术造成的创伤以及创伤不良机体应激研究却较少,同时对细致性变化研究也较为匮乏[3-5]。研究发现,创伤会造成机体发生一定程度炎症反应,在炎症反应时,抗炎、促炎因子也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TGF-β、IL-4、IL-10、IL-13均为临床常见抗炎因子,在机体炎性反应时可充分发挥出自身反馈性抑制作用,同时TNF-α、IL-1β、IL-6、IL-8各促炎因子在此过程中也有较大促炎作用[6-9]。PCT、hs-CRP、PGE2可对机体创伤时的炎症反应也有较强反映价值。
在对剖宫产产妇进行抗炎、促炎指标实施研究分析,剖宫产产后12h、24h、72h抗炎因子、促炎因子和各炎症指标相比要显著低于自然分娩产妇。同时剖宫产产妇产后12h、24h均高于其他时间段。因此可知,剖宫产造成机体内炎性不良应激和其他相比更为突出,同时产妇在一定时间内有较大幅度异常上升,因此说明要强化对剖宫产产妇的炎症反应控制、干预,主要为产后24h内炎症反应[10-15]。
综上所述,剖宫产产妇围术期炎性应激为先升后降趋势,同时上述指标波动性变化要显著高于顺产产妇,因此要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