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龙香
(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凯里 556000)
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疑难病症得到了更好的治疗与护理。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具有病情反复的特点,需要长期系统的有效护理治疗。临床护理路径(CNP)有着一套完整的护理体系,其时间顺序上有着明显清晰的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主动积极性,能够有预见地展开护理,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1]。应用合理科学护理干预对于患者身心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因而本院将进一步探究快速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价值,望能有效控制其病发,改善其病情,提高护理质量。现将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顺利治疗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年龄15至53岁,平均年龄(34.51±9.15)岁,男21例,女19例;观察组40例,年龄16至54岁,平均年龄(33.54±8.19)岁,男18例,女22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皆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均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给予常规精神科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对患者实行基础治疗及心理护理干预,嘱咐其按时按量用药,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观察组将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将临床护理路径分为护理、家属两个部分。护理部分将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医疗标准,由此分为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生活培训、出院计划、效果评价、执行签名等多个项目[2]。家属部分则需要家属对疾病知识有一定认知了解,要求医生以及护理人员每隔一时间段就要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治疗。另外,还将每个护理部分均分为五大阶段。实施临床护理阶段,入院二十四小时,将患者安置进一级病房,责任医生及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临床护理路径内容、理念、目标及注意事项,并进行“六防”宣传。协同护理组相关人员制定好护理治疗计划,与家属确认签字,以确保护理工作有序切实地展开。入院第一周及急性治疗时期,护理人员需对其病情进行预见性评估计划,给予饮食和健康教育上的针对性指导。在患者病发时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引导其缓解病症,每完成项目需进行签字确定。康复时期及出院前,安排定时于康复中心训练,每次一个半小时,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进行技能训练,比如人际交往、生活技能。出院前对患者进行积极正面的心理指导,树立生活自信。组建护理小组相互监督管理,总结每日项目保证其有效完成。
针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BPRS分别对患者护理后、出院前进行量表评定,总分为20至120分,分数越高表明病情越重;满意度调查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
将数据纳入S P S S 1 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对比(n=40)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临床常见复发率极高的精神疾病,发作反复,使得其病情加重,不利于医学治疗[3]。严重者不仅给生活工作带来影响,还会给予家庭以沉重压力。此病症当前已成为临床广大医者所需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重点难题之一。因此,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需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化解其内心恐惧焦虑,营造舒适轻松的氛围,以积极乐观心态来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通过长期的系统的护理坚持,采用标准、有效的护理模式,来提高患者社交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有计划性、顺序性的护理体系,通过系统的计划安排来对每日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验,计划内容包括诊断标准、目标措施、效果评价等,执行并且签字确认,有效的保障了护理的质量效果,做到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比较两组患者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有效控制其病发,改善其病情,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早日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增强护理效果,改善其精神分裂症病情,加快治疗效率。旨在提升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助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值得
在临床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