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南苑:探寻尘封的京南明珠

2019-06-28 00:59文图王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李亚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人类居住 2019年1期
关键词:南苑麋鹿皇家

文图|王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李亚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南苑,于生活在北京的人而言,首先映入脑海的莫过于设施陈旧的南苑机场,以及周边大片落后的城乡结合部。然而,翻开尘封的历史,我们惊奇的发现,这里竟隐藏着泱泱古都的“五朝皇家猎场,明清帝都苑囿”,数百年前一派鹿鸣虎啸、鹰飞鱼跃、莺歌燕舞之景象,见证了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沉浮。

新时代的南苑再次进入古都文化传承的视野,成为大国魅力彰显的重要区域。新时代、新使命指引我们推开历史的大门,拂去这颗璀璨明珠的浮尘,重新认识南苑独一无二的历史坐标和厚重深沉的文化底蕴。

南苑,又名南海子,位于北京永定门以南十二里的平原之上,辽金时期为皇家“春捺钵”之地;元代为皇族狩猎的“下马飞放泊”;明代筑墙垣,辟四处红门,“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别名南海子”;清帝增建大量行宫庙宇,疏浚水系,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清末,内外交困的清廷无力维持如此庞大的皇家苑囿,南苑旧址上出现了大量村落,并依托门户区位而成为京南屯兵重地,带来了兵营、机场、航校、铁路等近代化建设。

1. 南囿秋风 图 | 郑山麓 绘

2. 北京传统空间格局 图 | 作者自绘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激荡碰撞的强音

北京形胜独特,西北太行山余脉和燕山山脉交汇形成天然屏障,阻挡风沙及西北少数民族攻击,东南平原适宜农业发展,是理想的大都邑空间选择。同时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割而成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和冲突、碰撞、融合的地带,是民族融合的摇篮。

少数民族征服中原后,大多会面临两大历史性难题:第一,如何保持武力上对汉族的绝对优势;第二,维护民族团结的同时,如何防止被强大的汉文化彻底同化。因此,在辽、金、元、清等游牧民族治下的北京,既靠近宫室又水草丰茂的区域是统治者寻求的理想场所,南苑成为最佳选择。

南苑地区处于古永定河洪积冲积扇内,永定河主流南移后,残留余脉及地表洼地逐渐变成水草丰美的膏腴之地,地貌平坦开阔,湖泊星罗棋布,草甸、水泽及动植物资源,为行围布猎、阅兵演武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延续数百年的南苑狩猎阅武活动,正是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自我追溯、维持尚武传统的重要体现。

华夏古苑囿的活化石,燕京大地的皇家苑囿之源

苑囿的起源与帝王狩猎活动直接相关。《诗经》毛苌注:“囿,所以域养禽兽也”,汉以后称“苑”。早期苑囿除豢养动物外,也具有生产、储备、军演的功能。东汉以降,苑囿的游憩功能增强,逐步形成后世的园林。但是,南苑自辽金始至明清盛,始终以物资生产、资源储备、行围狩猎、阅武练兵为主,承袭了苑囿的本质,堪称中国古苑囿的活化石。

3. 皇家猎苑南苑与木兰围场图 | 作者自绘

南苑的营建早于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面积210平方公里,比北京其他所有皇家园林面积总和还要大。极低的建筑密度和极少的人工造景形成分散节点式布局,散布苑内的宫廷,与猎场、养牲地、开垦地亩融合,成就了京郊唯一具有广袤平原景观的皇家御苑。

紫禁城外第一处权力中心

清代皇家园林苑囿对比

4. 环都城皇家苑囿群分布示意图 | 作者自绘

5. 乾隆大阅图(局部)图|《清代宫廷绘画》

6. 乾隆南巡图(南苑北红门外)图 |《清代宫廷绘画》

明清都城的营建并非仅局限于老城内,而是在更广阔的区域构建功能齐备的都城体系。在距离紫禁城约10-20公里范围温榆河至永定河之间区域,大致是皇家园林苑囿的主要分布区。南苑以围猎阅武、园居行游为主,以物资供应、生态涵养为补充,是清代北京一处重要的政治功能承载地,也是都城功能的重要构成和拓展区域。

行围狩猎、阅兵演武

南苑的行围狩猎活动包括水猎和旱猎。水猎可上溯到元代的“飞放”,帝王到近水泊处纵放名雕海东青,擒杀天鹅、大雁等。满族入关后保持了渔猎传统,二三月间常到南苑水围,场面十分壮观;旱猎在清代最频繁,有严格的行围规制。辽金之始,南苑之地就已具备演武练兵功能,清廷每三年举行的南苑大阅是军事阅武中典制最高、规模最大的阅兵式,大阅地点晾鹰台至今遗迹尚存。

园居行游、物资供应

在几代清帝的营建下,南苑形成了“九门三水四行宫”的格局。苑内御道成网,以四行宫、宁佑庙、饮鹿池为主要节点,与水道桥闸贯通,苑内大平原以骑马为主,行宫内部以步行为主,景致大开大阖。

南苑水草丰茂,是畜牧业和农业生产的理想场所,京郊七厩中有六厩在南苑。《大清会典》载:“每厩附巡群马三十匹,牝马十群,每群二百匹,苑中鹿麋黄羊、孳育蕃息”。明清在南苑实行海户屯田的生产组织方式,为皇室提供粮食、蔬菜、瓜果、林产、药材等产品。其宏大的生产规模与丰富的物产是其他御苑无法相比的。

外交内抚、出行驻跸

1652年,顺治皇帝在南苑德寿寺接见了第一位进京的西藏黄教领袖五世达赖喇嘛。1789年,乾隆皇帝在德寿寺接见了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清帝在南苑大阅期间多次接见哈萨克等国使者,对维持与邦国稳定关系起到重要作用。南苑是清帝南行的重要驻跸地。史料载,清帝谒陵驻跸南苑达47次。此外,清帝巡视凤河、凉水河、子牙河等均在南苑登船、驻跸休整。

京城生命线的呵护者

元至清代,京杭大运河是北京的生命线,通惠河是联系京城与大运河的动脉。明初通惠河西段被圈入皇城,漕运能力大为降低。清代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高粱河-积水潭-通惠河是京城主要供水线,通惠河漕运的“输血功能”受到影响。乾隆年间,清廷以南苑水系治理为切入点,对补充漕运、蓄积泉源及城市生态系统完善做出长远布局。乾隆三十年至五十年持续疏通一亩泉等水源,大规模整治凉水河、小龙河、凤河,扩展河道、添建桥闸、疏剔水泊,实现清流养源,补充运河水源,有力地保证了京城生命线的通畅。

7. 南海子麋鹿苑 图|互联网

8. 清帝驻跸南苑的主要路线图|作者自绘

9. 凤河 图 | http://mini.eastday.com

从辽金至明清,南苑遍布奇花异果、飞禽走兽,“飞者、走者、蹄者、角者,或群或友,纷纷霍绎”。其中,麋鹿为异兽中的珍品,宋苏洵《权书·心术》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可见麋鹿之珍贵。清末南苑成为豢养“世界最后一批麋鹿群”的场所,1865麋鹿被传教士陆续运至欧洲,1900年麋鹿在中国绝迹,1985年三海子成为麋鹿“物种重引进”回归之地。

近代中华民族饱受罹难、艰难前行的见证者

清末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侵占南苑、焚毁行宫寺庙、射杀珍禽异兽。国势动荡,面目全非的南苑再无皇室苑囿之风貌,但因其重要的交通区位而逐步发展成为北京南部的重要军事屏障和屯兵之所。1904年,袁世凯将北洋陆军第六镇派驻南苑,建立七座大营,后来的国民党二十九军也驻扎于此。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卢沟桥,二十九军奋起反击,全面抗战爆发。7月27日,二十九军退守南苑,南苑成为城外的最后一道屏障。28日凌晨,日军向南苑发起进攻,随即爆发了中日第一场大规模战役,双方死伤众多,日军将炮火集中于缺乏训练的学兵团驻地,随后突入阵地,数千名学生兵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全部壮烈牺牲。7月28日,南苑沦陷,撤退的守军在大红门遇伏,佟麟阁、赵登禹两位将军牺牲。7月29日,北平沦陷。南苑保卫战虽只坚持了22天,却是中国军队大规模抵抗侵略的开始,唤醒了全民族的抗战意识。

铁路、航空、航天:古都北京向近代文明转型的试验场

1896年的卢汉铁路(卢沟桥-汉口)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自主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打破了京城数千年依托驿道与水道的传统对外交通方式。1897年卢汉铁路接轨至马家堡,马家堡站成为北京历史上第一座火车终点站(1902年更名为永定门站)。1899年,西门子公司建设了由永定门至马家堡的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1906年修筑了自永定门至南苑8公里长的平苑轻便铁道。

1910年,清政府利用南苑驻军操场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机场——南苑机场。1946年国民政府编制的《北平都市计划大纲》将城市中轴线南延至南苑机场。此后,南苑地区陆续建设了中国第一个航空工厂、航空学校、飞行器、运载火箭技术等研究机构。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飞行中队在南苑机场成立,并成功执行了开国大典的飞行任务。

结语

1955年,南苑最后一座苑门——大红门因妨碍交通被拆除。“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昔日风光无两的南苑被彻底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那岿然独存的御碑、缓缓流淌的凉水河、沿用至今的老地名……无一不默默的诉说着南苑厚重的历史,见证着北京千年古都的辉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京南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必将重拾往日的荣光。

猜你喜欢
南苑麋鹿皇家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清代南苑的历史发展及其功能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让童年在游戏中精彩绽放——高台县南苑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侧记
皇家游泳池
康熙皇帝与南苑
丹麦皇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