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宁
南苑,又名南海子,在北京南郊永定门以南5公里,占地面积约有210平方公里,相当于明清时代北京城面积的三倍之多,是古代北京地区历时最悠久、面积最庞大的皇家御苑。南苑历史悠久,最初从辽金起始、逐步历经了元代奠基、再到明代扩大拓展、清中鼎盛、最后在清末衰败。这一带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前缘,“陂隰广衍,草木丰美”,明代将其列入“燕京十景”,有“南囿秋风”之美称。湿地生态系统为大量珍禽异兽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家蕃育鸟兽之所也”。
而在康熙皇帝的一生当中始终与南苑有着不解之缘,在他执政的61年间,驾临南苑一百五十余次,在南苑进行行围、大阅、颐养等活动,并把南苑作为巡幸畿甸、南巡、谒陵的主要驻跸之所。康熙皇帝作过一则名为《南苑》的诗:“十里郊南路,红门启上林。岁时蒐狩礼,畎畆豫游心。羽仗连花影,帷宫接柳阴。凤城回首望,缥缈五云深。”
在康熙皇帝眼中,南苑不是上林苑,可又胜似上林。在南苑举行的“蒐狩礼”,春猎为蒐,冬猎为狩,蒐狩礼则是汇集“畋猎游逸”与“习兵演武”于一体。“畎畆”即是田间、田地之意,走在南苑的田间地头,看一派欣欣向荣,内心充满了欢欣闲适的出游心情。
一、康熙皇帝在南苑的活动
(一)行围
康熙朝内忧外患,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擒鳌拜、削三藩、平定准噶尔、收复台湾、抵御沙俄外侵,都需要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而行围就是提高将士打仗作战能力、磨炼士兵吃苦耐劳意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并以此来继承和发扬游牧民族的尚武精神。
《清史稿·礼志九》有载:“驰入山林,围而不合曰行围,国语曰阿达密。”清军入关后,南苑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成为行围之地的不二选择。可以说,南苑是清廷入关后的第一个“围场”。康熙皇帝曾作《南苑十首》,其中第五首就是一首行围诗,诗曰:“三驱一面网,雉兔正堪肥。弦响无虚落,日暮即收围。”很好地描绘了他的一次行围经历,狩猎行围时须放开一面,围合三面,以彰显皇帝天家的好生之德。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特意点出在南苑的“行围”就有82次。如“康熙四年(1665)。乙巳。冬。十月。癸丑朔。癸亥。上幸南苑行围”。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御南苑行围,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行围打猎,那时他也不过接近舞勺之年,但人小志高。从康熙四年(1665)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间,除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未记载,其他每年康熙皇帝都到南苑进行了行围狩猎活动。尤其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皇帝到南苑行围打猎有8次之多。此时的康熙正值年富力强、龙精虎猛之时,一心扑在国家大事上,重视军队战力与士兵素养。而再往后,在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年里,由于木兰围场的设立和热河行宫的兴建,康熙皇帝到南苑行围则不到一手指数。可见,他此时精力减退、年事愈加,又愁于“九子夺嫡”儿孙反目,无暇顾及在家门口的军备演习了。而在康熙人生的最后一年的冬季,“康熙六十一年(1722)。壬寅。十一月。壬午朔。癸酉。上幸南苑行围”,他又来到南苑行围,可谓是人生最后的“绝唱”了。
(二)大阅
康熙即位后,对于大阅兵极为重视。康熙二十四年(1685)曾下谕:“国家武备,不可一日懈弛。”康熙在位61年,一共进行了14次大阅兵,其中有一半是在南苑举行的,可见南苑在军事演武方面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清圣祖实录》和《大清会典》中,记载了康熙皇帝在康熙十二年(1673)正月、十六年(1677)二月、十九年(1680)二月、三十四年(1695)十一月、四十年(1701)十一月、四十三年(1704)正月,這六次在南苑举行了隆重的大阅仪式。除了对于这六次大阅的详细记载外,在《钦定日下旧闻考》中也记载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南苑还有一次大阅。所以可考的、有记载的南苑大阅一共7次。
康熙十二年(1673),春,正月,康熙举行了他登基后的第一次隆重的大阅兵仪式,地点位于南苑以内的晾鹰台。“十二年,上幸南苑,阅八旗甲兵于晾鹰台。明珠先布条教使练习之,及期,军容整肃,上嘉其能,因著为令。”[1]对于此次大阅,康熙皇帝甚为中意,赞许了兵部尚书明珠的治军之能,并让他把此次大阅陈列、仪式和列阵作为以后大阅的模板,形成了书面的大阅制度。
在康熙朝,大阅仪式前期与后期是存在差别的,康熙二十年以前的大阅仪式八旗军队多是“自台东结阵驰至西”“东西往来数次。吶喊驰骤”。可见,主要以士兵奔驰突刺等肉搏为主。到了后期兵种分的更加合理详细,除了八旗兵阵外,新增了火器营,包括汉军火器营步兵、满军火器营骑兵等。“八旗官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第一队、以汉军火器营鸟枪步军居中、炮位排列左右、满洲火器营鸟枪马军、列于炮位两头。第二队、以前锋兵居中、八旗护军、续列两头。第三队、排列八旗护军。两翼、则设立应援兵。”八旗官兵分为三队。第一队以火器枪炮为主,第二队主要是前锋士兵,第三队则以护军应援为主体。此时节的南苑“军马众多,不见涯际,器械鲜整,族旗蔽天,耀日争辉,神威莫敌”。[2]热武器的大规模使用,使得清朝的武装力量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康熙曾以一首《大阅》描绘阅兵时八旗劲旅的巍峨仪仗和自己心中的壮志豪情:“南苑风髙水潦收,旋催羽队肃貔貅。九天鼔吹鸣金镯,万乘旌旄拥翠虬。马足过时残雪尽,銮声廻处朔云浮。宣威端在承平日,自昔经邦有大猷。”点出了阅兵式的时间、地点、场景,以及士兵的拳拳之心。大阅仪式不仅是国家上位者对军容军貌、武器装备的一次全面检查,更是抚绥安邦、扬我国威、展现国防力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事关江山社稷安泰、国家和平统一。
(三)颐养
康熙皇帝在南苑的活动,除了较多为人所知的打猎演武外,其本质是皇家园林,是皇帝游览、休憩和颐养之地。南苑作为清朝在京城最大的皇家园囿,是有其特殊之处的。康熙时期著名词人纳兰容若在《南海子三首》里曾写道:“自是软红惊千丈,天教到此洗尘埃。”到了南苑来,就好像洗去一身铅华。可见其不仅是一种赞赏,更是对南苑实景的用心描述。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孝昭皇后薨逝。闰三月初三日,待丧事毕,据《康熙起居注》记载:“早,上由午门出正阳门,进南苑大红门,驻跸东宫,上因大行皇后崩逝,伤悼不已,诸王大臣奏请游幸数日,少宽圣怀。上从之,故有是行。”此次康熙皇帝自初六至十七于南苑驻跸12天,接近半个月。
康熙皇帝携同近臣游幸南苑,在南苑内捕鱼后赐给臣下,并要查慎行赋诗。查慎行此人“性喜作诗,游览所至,辄有吟咏,名闻禁中”。[3]随后,查慎行有句曰:“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籍由此得名“烟波钓徒查翰林”。从此句诗可见,南苑的湖泊丰茂、烟波浩渺,湖光山色宛如画卷一般。在此间垂钓,定是安然闲适、心情惬意的,可以充分放松心情,调节生活。
根据文献资料中“静摄”“游幸、少宽圣怀”“南苑洁净、颐养”等词,还有垂钓等活动,见微知著,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在南苑的居住游览,使他心情愉悦、缓解疲劳,南苑作为皇家园林确是名副其实的。
(四)驻跸
南苑是康熙皇帝巡京畿、南巡、谒陵、大阅的主要驻跸之所。
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康熙皇帝不论是巡幸京畿还是塞外,亦或是南巡,南苑基本上都是他外出巡幸的第一站也是最后一站,作为出入京畿南的门户。康熙皇帝的巡幸象征着上位者对国家的统治权,同时他一路上关心民众疾苦,也体现出康熙皇帝的勤政爱民、忧国忧民以反对农业民生的重视。
康熙朝后期,从四十四年(1705)开始,基本上康熙皇帝每年都在冬季到暂安奉殿和孝陵拜谒孝庄太皇太后和清世祖顺治皇帝,如不能前往必按时遣官前去祭拜,以体现其孝心。
可见南苑充分发挥了其作为京郊行宫的驻跸功能,所以这也使南苑内行宫得到很好的修建与维护。康熙朝,南苑内原有新、旧衙门行宫两座。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皇帝在南苑兴建南红门行宫,又称南宫,位于南苑南红门内里许。康熙五十二年(1713),南红门行宫正式落成,虽然建筑格局仍规整简单,但古朴清幽,为康熙皇帝在南苑的居住勤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五)烟火之戏
在康熙朝前期,据《养吉斋丛录》记载:“其时遇元夕,每于南苑陈烟火。”但是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畅春园落成后,后不复至南苑。
《养吉斋丛录》有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时值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在南苑大放烟花,呈现出了“若珠帘焰塔,葡萄蜂蝶,雷车电鞭,川奔轴袭,不一而足。又既则九石之灯,藏小灯万,一声进散,万灯齐明,流苏葩墦,粉纶四垂”的视觉盛宴。
为了燃放烟火,需要临时搭建四个大棚,把烟火箱悬挂其中。满汉在旗子弟按旗帜颜色的不同分区观看。大臣和百姓不论男女老幼皆允许到南苑来观赏烟火,体现康熙皇帝与民同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元宵佳节,待皇帝驻跸,赐群臣酒宴,“还招请来朝蒙古诸藩王,赐食,观烟火之戏”。[4]康熙皇帝同大臣及蒙古藩王宴饮赏“花”,美酒佳肴,一夜鱼龙舞。
元夕之夜,玉壶光转,花灯如昼。须臾,烟火大发,火树银花不夜天,虽不免风流云散,却足以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六)观赏鸟兽
《清稗类钞·南海子动物》中有记载:“南海子产麃、鹿、麈、黄羊之属,雉、兔尤多。”还有《重修德寿寺碑记》记载:“南苑飞者、走者、蹄者、角者,或群或友,纷纭霍绎。”由此可知,在南苑内繁衍生息的野生动物种类之丰富,数量之庞大。
在南苑内生长的最具当地特色的动物就是麋鹿。麋鹿是我国特有的鹿种,因其长相奇特,脸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故民间又称其为“四不像”。康熙时期,南苑内囿养麋鹿尚有二百头之多,南苑不仅为麋鹿提供了优良的生活环境,更是清代帝王为其繁衍壮大提供的保护所。在清末,麋鹿一度濒临灭绝,在中国曾消失长达一个世纪。
海东青亦是南苑内别具特色的动物,各代统治者基本都在晾鹰台放飞过海东青。《本草纲目·禽部》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因其体态矫健、羽翼丰满,在清代被皇帝用于狩猎,视为珍禽,为满族最高图腾。康熙皇帝曾做《海东青》一诗:“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星。轩昻时作左右顾,整拂六翮披霜翎。期门射生谙调习,雄飞忽掣黄绦铃。劲如千钧激砮石,迅如九野鞭雷霆。原头草枯眼愈疾,砉然一举凌髙冥。万夫立马齐注目,下逐鸟雀无留形。爪牙之用安可废,有若猛士清郊坰。晾鹰筑台存胜迹,佳名岂独标禽经[5]。”
此诗不仅夸赞了海东青的勇猛,更赞赏了其品质可以与天上的星宿相映生辉,力气之大如千钧击石,速度之快如雷霆万钧,可见海东青作为“万鹰之王”在康熙皇帝心中的非凡地位。
康熙四十八年(1709)规定:在南苑内捕狼,捉到一只赏一两银子。康熙及乾隆、嘉庆等皇帝为了控制南苑内的“狼暴”,减少苑内有害的肉食动物,故冬日在南苑的围猎,主要围杀狼、狐等凶兽,故称为“打狼围”。这一系列举措的施行,很好地保护了在南苑内繁衍生息的各类珍禽奇兽。所以,南苑内才得以见到“鸟兽聚集,鹿鸣呦呦,鹰飞鱼跃”的生机勃勃景象。
二、康熙皇帝南苑诗作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爆发了以明降将吴三桂等人为首的叛乱,到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清兵平定云南战乱,这就是所谓的“三藩之乱”,耗时八年,涉及清政府大半行省。三藩叛乱最后由清廷得胜,在征战过程中,康熙皇帝本人的运筹帷幄、睿智贤明,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连年的战事并未使康熙皇帝惊慌失措、焦头烂额,他甚至经常外出游幸抒怀,不仅是自己身心的放松,更是安抚臣下之举。而此时,南苑就成了康熙皇帝选择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叛乱期间写下的有关南苑的诗作有《南苑行围》《南苑晚景》《驻跸南苑遣使恭进太皇太后鲜果》《南苑元灵宫是世祖皇考建》等。康熙皇帝即使身在南苑,心中仍然时时刻刻挂心征战时局。例如,这位年轻的君主就在他的《南苑行围》中这样写道:“苑中闲教阵,无事静论边。不废时苗典,思周天下先。”南苑行围算是康熙皇帝在紧张时局中的小小放松,调节身心。而诗中一二句提到的“教阵”“论边”是指如何用兵布阵和平定边疆叛乱,在诗中特别指代和臣子一起研究如何平定三藩叛乱。“思周天下先”更是展现了康熙皇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
而康熙所著的《南苑晚景》一诗,则很好地展现了他眼中的南苑全貌,诗云:“薰风南苑翠斿回,处处连云暮色催。夜火辉煌盈帐幕,离宫长待万几来。”和暖的微风拂过暮色四合的南苑,天渐暗,灯渐亮,此时,皇帝依然埋首于案牍,勤于纷繁的政务。
康熙皇帝在《夏日有怀》中也写道:“三更不辍临朝政,盛暑常思守战场。”还有他作的《南苑十首》其十:“离宫乙夜静,堪将岁月除,悬灯览奏摺,终始复如初。”时光就从繁忙的公务中静静流走。这些诗歌真实地展现了康熙皇帝的焦灼与忧思,夙兴夜寐,更展示了他的勤政与爱民,宵衣旰食。
南苑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承载了康熙皇帝个人的悲喜,更与民族兴衰密切相连,虽然现已渐渐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但其在园林史上将永远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清)昆冈等奉敕撰.(钦定)大清会典[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
[2](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书局,1976.
[3](清)于敏中等编纂.钦定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4](清)温达.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M].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4.
[5](清)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7.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