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合唱教学的开展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在合唱教学活动中,充分结合音乐欣赏、音乐游戏、律动和节奏训练等多种形式,感受合唱的艺术的和谐美,培养幼儿兴趣,学习同伴间的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发展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关键词:幼儿;合唱;教学活动
在幼儿园开展合唱教学比较少,我园正在尝试幼儿合唱教学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研究,幼儿在合唱的音乐表现,同伴间合作等多方面有了良好的发展,本文浅析我园合唱教学活动的思路和学习策略。
一、 探索幼儿合唱教学的方法
(一) 选择合唱曲目,提高教学的情趣
幼儿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必须选择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与水平的合唱歌曲,教师在选材上,选取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形象鲜明,感染力强的作品,以增强作品对幼儿的情绪感染作用,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积极倾向,而儿童歌曲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使儿童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地练习,进入歌曲的童境,有感情地演唱。这样,既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如歌曲《在农场里》“猪儿在农场噜噜……”歌曲中歌词多次重复,并有猪儿的形象叫声,幼儿很快便能掌握,并下意识地配上动作。演唱这类歌曲可以让幼儿轻松愉快,引发兴趣。
(二) 加强有趣的节奏练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增强节奏训练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通常我们所说的节奏符号是个简单的“×”而任何一种节奏型都是由若干个“×”与小节线、音值线这几个要素组合成。单靠这几个抽象的符号和教师的讲解示范,幼儿不感兴趣且很难理解和掌握的。为此,在认识节奏符号前,针对幼儿喜欢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玩具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套小动物节奏卡;用鲜艳的卡纸作底板,小动物的头代替符号“×”,用小树当小节线,根据小动物的特征设计音值线。如:小猫卡 小狗卡 化简单抽象为直观形象,化单调枯燥为生动活泼,让幼儿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叫声练习相应的节奏型。如:小猫叫:“喵喵 喵—”相应的节奏是× ×|× — ||;小狗叫:“汪汪汪,汪汪汪”相应的节奏是:×× × | ×× ×||……活动中,幼儿一下子被这精美、新颖直观的教具所吸引,更对这种有趣的形式感到兴奋不已。
(三) 利用图谱,帮助幼儿自主地学习多种演唱形式
幼儿歌唱教学中,一般采用齐唱,独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提高幼儿歌唱能力,激发幼儿演唱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图谱,可以为幼儿提供共同观摩、相互讨论的机会,还可以帮助幼儿自主地学习多种演唱形式。如大班歌曲《学说话》教学中,设计了女生唱、男生唱,男女声齐唱,男、女声独唱等演唱图示符号,先让个别幼儿将演唱图示符号自由地摆放在图谱的任一乐句中,让全体幼儿尝试摆放后的不同形式演唱效果,然后进行相互讨论,互相说出感受。再以分组形式练习将演唱图示符号与图谱结合进行演唱。生动形象的图谱激发了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从欣赏入手,充分感受合唱的美。
二十世纪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要发展听觉必须要让幼儿学会欣赏。让孩子在欣赏中去感受、去聆听、去了解合唱,在听不同音乐形式的作品同时了解合唱与其他音乐形式的区别。感受合唱中优美和谐的音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在他们心中播下兴趣的种子,从而逐步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方面。
(五) 通过适当的肢体动作,增强音乐表现力
适当的肢体动作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活泼好动,长时间的训练或者演唱会让幼儿紧张,疲劳。幼儿合唱过程中,可以借助动作,帮助理解乐曲,表现乐曲。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当幼儿听音乐时,会自然而然地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这就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同时产生强烈反应的表现。所以,音乐教育也应同时从身心两方面去启发、去引导和训练幼儿,让孩子从一开始接触音乐就习惯于同时从身心两方面去感受音樂,做到不仅心理上对音乐有所感受,而且身体也会伴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这样的身体动作才是真正充满生命力的。
二、 合唱教学对幼儿的积极影响
(一) 合唱可以有效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
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生性好动,个性突出,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这是不利于儿童成长的。合唱是声乐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是一门具有很高艺术要求的艺术。合唱讲究和谐,要求声部之间互相协调统一,音色要融合、柔美,即俗话说的“声音抱成团”。这就要求演唱者不能一人一个音调,不能大声喊唱突出自己,节奏不能赶快或拖延,大家统一换气点等等。这样的集体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幼儿初步的分工合作精神,使幼儿具有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 合唱可以提高幼儿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合唱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和谐、平衡、完美的音响运动形式”。合唱具有诸多的要求,为了开展合唱教学,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如学习基本的乐理、简单的视唱,进行必要的练耳,甚至要学习粗浅的和声知识。由此可见,在学习合唱的过程中,幼儿同时获得了由合唱带来的更多、更广泛的音乐知识。这些音乐知识的获得,使幼儿的音乐素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并使合唱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样,合唱与学习音乐知识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助、互利的良性循环,幼儿在合唱过程中音乐素质得到了提高。
(三) 合唱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
幼儿合唱歌曲都是一些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简单易懂、节奏明快的歌曲,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使幼儿在演唱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音乐审美的感受和表现力,而且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精神人格更加完善,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在教授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时,以故事导入,让幼儿了解歌曲革命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爷爷对小朋友付出的无私的爱和崇敬之情。
三、 结语
以合唱教学形式,增强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倾听能力,对声音有较深的认识,同时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合唱在幼儿园只是一种尝试的开始,它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相信教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去参与,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效,为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锄非.合唱教育对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5(5).
[2]杨金妃.幼儿园大班合唱教学的有效对策[J].北方音乐,2017(2).
作者简介:
余春莹,广东省珠海市,广东省珠海市启雅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