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产网络下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

2019-06-27 02:54袁红林
国际贸易 2019年5期
关键词:集群制造业企业

袁红林 辛 娜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并在地理上集中并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和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体现出产业高新、产业高端和产业高效特征的集群。其中,产业高新是指高技术密度、高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技术战略;产业高端是指高价值链控制力、高价值链位势和高要素禀赋;产业高效是指高正向外部性、高产出效率和高附加值。2012年,美国领先制定“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随后德国提出“工业4.0”,日本制定“科技工业联盟”,英国部署“工业2050战略”。可见,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已成为众多发达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中国为了加快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步伐,也在2015年全面推出制造业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十九大报告中也特别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促进产业升级,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但在2018年4月3日美国发布了“301调查”结果,建议征收中国1300个围绕高科技制造业领域的产品关税,并提出对这些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这项决定无疑给中国的高科技制造业一击重锤。中美贸易冲突不断升级提醒了中国企业应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加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先进制造业如何提升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位置即具有时代感又有紧迫感。本文在借鉴国外成功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其经验,再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一、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空间布局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空间布局

根据2018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与发展战略》报告,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已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为核心,东北和珠三角为两翼,四川和陕西地区为支撑,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其中,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等省。由于具有独特的地域、资源、经济优势,环渤海是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其中,北京以先进制造业高科技研发为主,天津以航天航空业为主,山东以智能制造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为主,辽宁以智能制造和轨道交通为主。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浙江为两翼,主要在航空、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比较突出,形成比较完整的研发、设计和制造产业链。珠三角先进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和江门等地,以特种船、轨道交通、航空制造、数控系统技术及机器人技术为主。中部地区主要由湖南、山西、江西和湖北省组成,其中航空装备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实力较为突出。西部地区主要由陕西省、四川省和重庆市组成,以川陕为中心,其中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产业比较有特色。

(二)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经合组织数据表明(见图1),我国与一些国家的先进制造业相比,国内出口总值增加值较低,而出口增加值往往代表企业所处产业价值链的位置。由此可见,我国在垂直分工体系中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仍处于中端水平。我国出口产品国内增加值不仅低于制造业成熟的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而且还低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

近些年,我国先进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数量快速扩张,国内增加值也得到了提升。但从图2国内研发支出项目来看,我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虽然我国自2000年以来,逐年不断地加大国内研发投入,增长的速度也较快,但相较于美国、德国、日本,我国的研发支出水平仍然不高。从长远来看,先进制造业需要高度重视产品的研发设计,依靠研发和创新突破高科技制造领域的瓶颈。

加入WTO后,中国的先进制造业无论从规模、质量还是效益上都呈现稳定的上升发展态势。但从工业增加值来看,不难发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改革开放后,我国承接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这些产业具有低质量、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虽然产业的引入为我国带来了管理经验、资本与技术,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跨国公司非常注重核心技术的保护,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停滞在价值链“低端锁定”尴尬位置,很难从产业转移中获取核心技术,更无法带动国内制造业的升级转型。

图1 2016年部分国家出口总值中国内增加值占比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经合组织数据整理绘制。

图2 2000—2017年部分国家的国内研发支出总额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经合组织数据整理绘制。

二、国外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国际经验

全球先进制造业网络主要以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中心,发展中国家集群为外围。生产网络主要体现为模块化、关系型和控制型三种模式。

(一)模块型生产网络——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

美国硅谷聚集了上万家高科技公司,是最具创造性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其成功之处有其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集群内部特有的模块化产业组织形成了硅谷创新文化环境。网络集群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网络内企业以研发设计为主,生产环节交于网络外部企业。硅谷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低成本以及有效的技术扩散。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拥有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美国硅谷旁边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科研高校带来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技术开发能力。第二,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美国为吸引高科技人才,对全球人才引进实行绿卡制。第三,企业与各类机构之间有效整合创新要素资源。通过制定产业联盟设计推动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促进了硅谷拥有教育程度高并训练有素的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加之完善的技术转让机构、行业协会整合创新要素资源。第四,风险投资的支持。全球风险基金近50%设在硅谷,良好的融资环境促成硅谷的高技术转化率。第五,硅谷激情的社会文化。硅谷特有“勇于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乐于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组成的区域创新网络造就了世界闻名的硅谷。

(二)关系型生产网络——德国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

从全球范围来看,“德国制造”一直是高质量的代言词,德国从未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为了提高服务业而降低制造业。德国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是关系型生产网络。关系型生产网络是在平等条件下,由地理邻近的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与模块化生产网络不同的是,企业规模都差不多,没有核心企业,企业之间建立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信任和社会网络关系联结在一起。网络内企业存在竞争和合作关系,竞合关系是集群网络联系的桥梁。第一,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德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计划,增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同时设立了创新基金,用来缓解中小企业自有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对集群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形成特有的产业集聚政策。德国不像美国的企业把价值链较低端的部分放在国外生产,而是自己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系统。第三,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政府推动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相结合,加速了创新成果运用于实践,同时加大支持对其起纽带作用的中介机构,有效促进成果转化。第四,金融优惠保障措施。德国长期坚守稳定的金融外部环境,其稳健的货币政策、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资本市场保持的低回报率,保证了资本投向实体经济。第五,“双轨制”教育体系。德国教育体系实行校企合作的“双轨制”,为德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技术精湛的工程师,从而形成了德国特有的“工匠精神”和“工程师精神”。这种文化精神造就了德国制造始终坚持精细化、高品质路线。

(三)控制型生产网络——日本丰田汽车产业群

纵观国际汽车行业,都是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起来,像美国底特律汽车城、日本丰田汽车。日本丰田汽车产业集群被称为典型的控制型生产网络。以丰田企业为核心,下设大量的承包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丰田企业是集群网络的核心企业,承包企业为丰田企业生产非核心零部件。第一,产业集团式的组织构架。整个网络的组织形态就像一家企业集团,是垂直一体化分工为主的生产模式。第二,企业之间柔性与动态变化的关系。网络内企业关系是相互竞争与合作,呈现出柔性、动态变化的网络关系,核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承包企业及其他机构的支持与帮助,核心企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网络内其他企业和机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第三,独特的网络内组织之间的信赖关系。丰田企业商业理念、文化在整个网络中贯彻实行,保证了外包制和柔性生产系统的完美结合。第四,知识共享与转移方式。丰田汽车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给承包企业提供雇员培训和实习,使他们获取显性知识,承包企业之间经常展开自主学习及问题解决学习获取隐性知识。第五,丰田企业文化。通过这种知识转化机制,加之丰田汽车产业群以“忠诚、信任、亲和”为核心价值的独特地方文化,让集群中的知识得到有效共享与转移。

综上所述,国外典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为我国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路径探索

在总结国外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经验基础上,从纵向及横向两个维度分析我国先进制造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路径,本文提出不同发展经济体所采用的发展路径是不同的。

(一)以模块型生产网络为主纵向内部一体化嵌入

纵向内部一体化嵌入是以跨国集团整体而言,企业内部子公司之间与母公司之间的关系对企业行为和结果的影响。这种模式主要以扩大经济规模为主导思想,母公司为子公司带来技术支持、资源整合和合作效率。企业内部子公司之间与母公司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母公司制定子公司组织结构框架,子公司必须由母公司进行集中管理,并与母公司国际认知保持高度一致性。一般情况下,由母公司负责协调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这种集中性及协调性可以保证母公司与子公司实时保持关注,提高企业内部的一致性,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应,增加企业的经济规模。以发达经济体为代表的跨国企业,经常采用纵向内部一体化嵌入发展中经济体。因为发达经济体跨国企业相对于发展中经济体,其企业产品品牌成熟、运营体系完善、在全球市场中占主导位置,其嵌入的模式如图3所示。

对于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人均收入水平低于中国的经济体,由于这些国家经济、文化、技术和产品标准都落后于中国,根据中国制造业目前的技术水平及标准,足以满足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在“一带一路”沿线有许多这样的国家,中国应结合自身国情,响应“走出去”战略,在“共享经济”下造福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同时推动中国先进制造业再发展。中国跨国企业可以采用模块型为主纵向内部一体化嵌入模式,因为相对于欠发达国家的市场,并且在价值链低端的国家,中国的企业无论从运营管理体系,还是产品品牌都优于这些国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可以以高端嵌入的方式,形成模块型一体化内部嵌入,在产业价值链占据主导地位,处于价值链的上游环节,下游环节的装备加工外包给东道国。在生产网络节点上,我国制造企业为核心节点,即领导厂商,处于区域网络的核心位置,下设核心供应商、一般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其主要与核心供应商进行交易,再由核心供应商发散下去,形成网络连接的形态。这种嵌入模式具体表现为母公司制定组织结构框架,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和经营范围进行控制,同时实行较强的企业内部文化,母公司负责研发设计与销售,子公司负责装备生产。

(二)以关系型生产网络为主横向外部本土化嵌入

横向外部本土化嵌入是以跨国企业所处当地环境而言,跨国企业与其他商业主体之间联动发展,其行为活动体现在跨国公司、政府、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此模式(见图4)以“制度距离”和“文化距离”为主,制度距离包括政治环境、政治体制、权力结构以及政策引导,其注重政治因素与组织经济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通过建立外部东道国政府的关系,让子公司认知和熟悉东道国的法律制度,当东道国政策发生调整时,子公司能够实时改进。文化距离是社会文化对经济组织体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经济组织执行标准和合作水平都是不同的,跨国企业在进行管理操作时,要将不同经济体的共同认知、传统惯例和宗教信仰、价值观与社会网络的价值观纳入跨国企业战略考虑中,以营造不同经济体的认同感。通过对文化因素的关注能够缩减与东道国文化距离,特别是企业对外籍员工的日常管理,有利于减少沟通中产生的错误理解,提高企业管理的有效性。

图3 模块型生产网络一体化嵌入

图4 关系型生产网络本土化嵌入

发达经济体相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其产业结构合理和制度环境完善,大多数产品标准已是国际标准。我国无法以一体化的方式嵌入,而以本土化方式嵌入为主,跨国企业取得经济效应将会更佳。因为子公司与客户、供应商及其他合作伙伴关系承载了更多能力与资源,子公司做出适应东道国的调整,了解当地客户需求、供应商特点及政府的政策,通过深入东道国制度文化,吸收及利用东道国的知识、技术与资源,从而促进子公司在东道国的成长。子公司把学习到的知识与技术传递给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进而促进跨国集团整体成长。这种嵌入方式是以“融入本土市场”为首要任务,在跨国公司没有能力影响甚至改变当地政府与市场环境下适应东道国本土化的发展,母公司要求子公司的组织结构本土化、人力资源属地化、营销策略本土化和企业文化属地化。子公司应在尊重东道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招聘大量的本地员工,并尊重当地员工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从而获得当地员工的认可。同时能够因地制宜地管理客户关系与政企关系,参与当地社交活动。通过有效的员工、客户及政府关系管理,制定市场目标定位,从而帮助企业抓住市场机会,提高企业能力和市场绩效,壮大子公司在本土和集团内部的实力及影响力。

(三)以关系与模块相结合为主纵横交错内外双元嵌入

纵横交错内外双元嵌入是以跨国集团内部与当地环境相结合而言,主要针对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采用的嵌入模式。这些国家的制度和标准都与中国比较接近。子公司应根据东道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关系与模块相结合的双元嵌入模式。中国制造企业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的网络联系不断“稠化”,网络布局的节点数量不断增多。跨国公司在网络中的地位差异直接影响到其利用网络配置资源的能力。如果中国跨国企业被动地嵌入到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虽然可以加大制造业价值链的长度,却无法提升制造业价值链的深度,进而影响中国制造业价值增值的能力。因此,要实现跨国成长的资源整合和利用,必须在网络治理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才能实现价值链自主延伸及升级,实现企业跨国成长,减少嵌入位置与增值能力错配的现象。

在与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体进行跨国合作中,以纵向维度上以领导厂商为主的嵌入形式,成为品牌制造者(OBM)和技术掌控者(TLM)。其发展战略决定了生产网络的发展方向,跨国公司将不同的生产阶段分布在最有效率且成本最低的区位,利用不同区位上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差别获取利益。其自身承担主要研发设计与销售服务环节,而制造装备加工以业务流程外包(BPO)方式发包给区位上其他厂商。并在横向维度上加强子公司与东道国制度文化的渗透与东道国供应商及其他合作伙伴的联动关系,制造出适应东道国市场需求的产品。一方面,企业是东道国生产网络的主导者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主导地位与控制权力。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发展中经济体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根植于东道国生产网络,从而达到“节点→线条→网络”的布局。以领导厂商为核心节点参与主体的中国跨国企业,与其他参与主体间交互作用,形成经济绩效、技术转移及专业扩散的网络集群效应,从而提升整个网络的价值增值。

综上所述,根据全球生产网络动态治理模型和稀缺性理论,随着时间的变化,知识转移与组织学习日益加大,中国跨国公司在形成自有市场及核心技术后,嵌入发达经济体的供应商地位上升,领导厂商的地位下降,组织结构不断进行边际调整和校正,跨国公司再以纵向维度建立自己的网络核心节点,从而占据全球生产网络有利位置。跨国公司在与其他公司合资、合作及上下游联系时,不断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实现主导价值链核心环节,增强价值链增值能力。根据木村和安藤(Kimura & Ando)提出的空间布局和组织选择的二维分析框架,本文绘制了中国先进制造企业多维度嵌入全球生产网络路径图(如图5所示)。纵轴表示产品价值链上下游位置,横轴表示生产网络中产品分工工序中跨国企业与其他企业网络联动程度。纵轴与横轴把空间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是一个国家发展中的原始位置,第二象限适应嵌入发展中经济体的路径,第三象限适应嵌入发达经济体的路径,第四象限是中国跨国企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未来发展路径。对于不同经济体,嵌入的路径方式不同,但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都是第四象限的维度水平。

图5 多维度嵌入全球生产网络路径

四、加快培育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根据产业升级的“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路径,经过二十多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已初见成效,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产品体系,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中功能升级向链条升级转型的阶段,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是破解中国制造业“低端锁定”,并实现链条升级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协调作用

中国制造业集聚最早是由市场主导的海外跨国企业为寻求低生产成本而建立起来的代加工生产集聚地,是具有价值链低端特征的制造基地。而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与政府的有力调控与扶持是分不开的,中国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样需要加强政府调控与扶持。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企业高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型产业模式;其次,建立集群内技术转化机构,制定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于产出,同时政府推进企业融资平台,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再次,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创办企业、政府、研究院所和行业协会组成的评估机构,制定企业市场采信标准和产品认证标准;又次,借鉴发达国家创新集群政策,发挥政府在集群中的扶持和调控作用,推进企业加强技术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的创造发展和创新发展水平,促进集群知识转化率;最后,政府应引导企业扩大国际合作,支持与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参与制定产品国际标准,为打造“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做好前期工作。

(二)建立技术学习创新机制

美日德的产业集群发展都非常注重知识共享与转移、技术流动与扩散。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技术学习机制的创新应在借鉴国外技术创新联盟计划的基础上,加强集群网络内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技术转让机构和行业协会相互联系,使信息与知识在集群内流动与扩散,同时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与培训,获取显性与隐性知识,通过创新要素资源整合提升成果转化率。具体可以通过“产业联盟计划”和“导师制”方案实施,“产业联盟计划”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垂直分工中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组织学习,通过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方式达到信息和知识流动,进而获取结果知识;第二部分是横向同行企业之间组织学习,通过“解决问题”与“自愿学习”方式进行信息和知识转化,获取过程知识。“导师制”是集群内成员企业通过密切教与学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其有效运行加速了集群内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扩散和共享。

(三)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支持

攀升价值链的中高端,需要有相应的高科技研发团队。而我国的研发人才培养梯队中面临着缺少“高精尖”研发人才和缺乏培养技术人才实践能力的问题,应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形式解决,吸引优秀的海外高科技华人回国,为国外优秀高科技人员开通绿卡制,同时为国内外优秀人才创业提供绿色通道,加大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企业任职等方面的特殊优待。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创新为核心,在基础教育上加大科技创新课程的开设,改变高等教育教学大纲的设计,加大选修课程及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加强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鼓励及引导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重视实践与理论相融合;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共同肩负起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学生在学习培训中享有一定数量的津贴和劳动合同保护,在考核标准上要与时俱进;同时,增强其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培养,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挑战、打破常规,树立起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四)完善相关配套与法律制度

创建“互联网+先进制造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实现四大功能的综合公共服务的网络平台:一是建立技术转化网络平台,主要开展成果项目的受理和评估、技术咨询和专利保护等业务。此平台可以有效整合创新要素资源和加速成果转化。二是建立互联互通的供应商网络,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查询全国供应商库存情况,使企业在最近的距离用最少的成本采购所需的配件,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企业生产率。三是建立互联网创新企业融资平台,包括投融资服务、风险基金的设立、企业股权众筹平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四是打造全球营销宣传模式,对中国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形象策划、宣传推广、品牌建设、营销策划,在国外市场树立产品的优良形象。同时,政府应在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及法律上发挥保驾护航和服务协调作用,通过制定与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的法律制度,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确保高科技研究团队成果的价值以及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形成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足够资本投向实体经济,从而保障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是产业集群网络的节点,联结各节点间进行合作、交换和交易的活动是网络的弧线,弧线上会产生知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模式(见图6)需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与协调作用,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在集群内搭建各项有利于成果转化为产出的平台、制度及政策作为保障,为顺利实现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6 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模式

猜你喜欢
集群制造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