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旋
〔摘 要〕曲江采茶戏是我国采茶戏文化中特立独行的一支,反映着粤北曲江地区客家文化的发展,带有特定社会群体的印记,在我国的曲艺发展史和人文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曲江采茶戏与目前各种新兴的娱乐文化相比,內容陈旧、传播方式过于传统;加之采茶戏艺人流失,人才青黄不接等原因,曲江采茶戏逐渐走向没落。
〔关键词〕采茶戏;传承;保护
一、曲江采茶戏概述
采茶戏出现在清朝中晚期,是由民间流行的传统山歌、小调等发展而来。在其流传发展的过程中,采茶戏不断吸收来自地方戏种的演唱和表演,尤其是赣、湘南花灯、花鼓等表演形式,逐渐成为粤北曲江客家民俗中的独特戏种,变成粤北客家人的地方习俗。所以,曲江采茶戏在演唱过程中也是以客家方言为主。
粤北曲江采茶戏是流传于粤北曲江客家地区民间重要的节庆习俗之一,表演以民间艺人为主体,有较为稳定的“戏班”组织,普通民众亦可参与其中。早期的采茶戏演出是以“祭祀”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在每年立春的前一日至正月前,人们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便以“舞春牛”的歌舞形式祭祀上苍和土地,以及耕作于田间的“春牛”。正月初一至元宵,为“奉神”,俗称“拜年”。农历三月三,元武帝诞,烧香演剧,出巡赛会。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灯鼓乐如元宵”。在日常农事、农家喜庆日,亦有请“戏班”演出,娱乐乡里。
采茶戏演出开场由花灯、纸马、唱调子等吹打闹场和群舞形式踩场。接着由一丑角解念一段快板,引出二旦。“二旦一丑”的歌舞表演,男称花鼓公或茶公,女的叫花鼓婆或茶婆。表演时丑角舞扇花、挽腰带、矮步;小旦则左手捻腰带或持花篮,右手耍彩巾或舞扇花,边舞边歌,唱的都是民间小调,俗称“唱花灯”“唱花鼓”。曲江采茶戏最大的特点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戏剧取材多源自百姓生活,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戏剧中的语言、动作,更是讲求诙谐、幽默。这就是采茶戏深受百姓喜欢的重要原因。
二、曲江采茶戏的发展过程
曲江采茶戏大概形成于清朝中晚期,根据采茶戏的名字,我们大体可以推知,采茶戏来源于人们在农忙采茶,是人民在农忙时节,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后来,采茶戏经过不断发展,加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望与追求。但是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影响而逐渐没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粤北曲江采茶戏获得新生,各乡的采茶戏爱好者组织了业余演出队,利用农闲时间到乡村为群众演出。
采茶戏经7代人近七十多年的传承与推动,剧团在编、导、演、音乐设计、舞美等有了更多的创作实践机会,演员从过去的机械模仿,转入到对人物个性的塑造。演出的场所从农村的简陋舞台,转到对灯光、音响效果要求较高的城市剧场。器乐伴奏除民乐外,更注入西洋乐器,连舞台装置也改成了立体景。
曲江采茶剧团一直坚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不断提高团员个人排演能力;也紧跟着时代发展步伐,创作、改编和移植了不少现代采茶戏。据了解,从2000年以来,在区委宣传部和区文广新局的领导下,曲江采茶剧团积极配合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创作排演了一批节目坚持送戏下乡,每年达百余场。曲江采茶剧团在2012年更名为“曲江采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2015年6月并入区文化馆,对采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为有利。同时,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曲江采茶戏,曲江区政府制订了五年保护计划。
为了将采茶戏这一民间艺术走向群众文化生活中,曲江区文化馆将《采茶欢迎客来》这一采茶歌舞改编成广场舞,并在“群文之花”文艺晚会上演出。将采茶音乐与时尚的广场舞融为一体,既传承了采茶戏这一民间奇葩,又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欢快的采茶音乐中跳起广场舞,受到广场舞爱好者的喜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对于曲江采茶戏的传承与保护,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现在采茶戏已不大受年轻一代喜欢。“他们不懂观赏、不喜欢看,因此,在观众的层面上,多是一些老年人”,采茶戏爱好者黄铁成感到惋惜。
三、曲江采茶戏的发展现状
曲江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于中国传统戏剧一样,面临后继无人,多数年轻人不了解采茶戏等情况。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信息呈现爆发式状态,新兴的娱乐形式逐渐受到社会群众的喜爱,传统的曲江采茶戏在目前市场上的需求量逐渐降低,日益萎缩的市场需求量,使得曲江采茶戏的演员也日益减少,进而造成整个采茶戏市场的低迷。
(一)继承人呈现递减趋势
曲江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影响,采茶戏的培养时间成本高,周期长,并且传统戏剧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逐渐降低。一方面很多的年轻人并不愿意从事采茶戏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即使学习了采茶戏,学生未来的就业也受到很大限制。采茶戏属于地方戏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并且采茶戏与现代戏剧等娱乐形式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并不能吸引年轻群众。社会对采茶戏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对从业人员的需要也少,所以很多学习采茶戏的年轻人在毕业后,面临谋生问题时,更多地选择改行或者专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采茶戏的恶性循环。采茶戏急需新鲜血液的注入。
(二)采茶戏的传播方式过于传统
目前,采茶戏的传播途径主要集中于电视传播。但是,目前社会上年轻群体对于知识和信息的索取或者娱乐项目的索取主要依靠的是互联网。这就造成了传播路径和被推广群体之间的错位,使得年轻群体接触到采茶戏的机会降低,机会的降低使得年轻群体很难体会到采茶戏的美感和乐律。年轻人不了解,影响到采茶戏的传播和继承。
(三)采茶戏内容陈旧
曲江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发展等情况的影响,从业人员相对较少,造成曲江采茶戏在发展的过程中过于遵循传统的表演形式,遵循传统的戏剧内容。对于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缺少相关的吸引和创新,曲江采茶戏的生命力逐渐降低。
四、曲江采茶戏传承与保护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采茶戏在传承和保护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试图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一)加强对传统采茶戏艺人的保护
采茶戲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曲江采茶戏更是对我国采茶戏的丰富。对于传统的曲江采茶戏,我们应该将静态地保护转向动态的保护,曲江采茶戏不应该是停留在档案馆、博物馆中的陈列品,更应该是流传于人们的生活中。对于曲江采茶戏的相关艺人应该在制度或者法律层面支持其积极地向社会大众传播采茶戏,并且不断推陈出新,结合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吐故纳新,将采茶戏与现代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创新表演形式,使其更加贴合人民群众的生活,逐渐发展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
(二)大力培养采茶戏传承人
采茶戏在继承人等培养上需要比较长的培养周期,时间成本较高,而且很多学生害怕面临就业问题的困扰不愿意去学习采茶戏。这就需要我们的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规定,一方面是鼓励年轻人去学习采茶戏,减少年轻人的后顾之忧。例如:可以为优秀的采茶戏毕业生提供或者推荐比较合适的采茶戏表演工作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公众媒体等宣传曲江采茶戏,使得曲江采茶戏能够走入大众视野。还有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通过各种政策上的倾斜等,为曲江采茶戏继承人的培养提供教育上的支持。例如:在大学里设立采茶戏专业,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采茶戏的硬件设施等等。
(三)创新采茶戏的传播途径
采茶戏传播途径上的单一,造成采茶戏后继无人,也使得采茶戏并不能够及时进入年轻人的视野。随着现代信息网络媒体的发展,社会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对于曲江采茶戏我们应该更注重对采茶戏的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利用现代比较新鲜的网络直播、自媒体等先进的网络传播途径进行传播,扩大传播面积。同时,也可以积极地将采茶戏通过公共交通媒体等各种传播途径进行传播。有了大众的熟知和喜欢,才能更好地推动曲江采茶戏的发展,为曲江采茶戏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创新采茶戏的内容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曲江采茶戏如果一直固守传统的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必不能摆脱被社会遗弃的结局。对于曲江采茶戏在新时代的发展,我们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吸收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国家大事,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件,进行曲江采茶戏艺术形式上的加工和改进,进而一方面能够积极向公众宣传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也能够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曲江采茶戏内容上的创新,才能吸引年轻人的兴趣,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的采茶戏艺人能够积极地跟进社会时代潮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曲江采茶戏作为我国采茶戏文化发展中的独立力量,其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的曲艺表演形式。对于曲江采茶戏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传承和保护,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同时需要曲江采茶戏表演艺人的努力;同时,更需要年轻一代积极地学习、宣传采茶戏,积极地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为曲江采茶戏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张念祖.赣南“采茶戏”传承与保护[J].黄河之声.2017(22).
[2].覃婷,汤智聪,李玉鹭,曾洁仪.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7.
[3].柯俊.阳新采茶戏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8.
[4].罗涛.采茶戏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问题研究[J].民间文化.2012(275).
[5].蔡育玲,宴佳威,林玉岚,雷名鑫.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保护与传承——以江西采茶戏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