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城市的上海实践及其经验

2019-06-26 19:16厉震林
艺海 2019年5期
关键词:经验实践上海

厉震林

〔摘 要〕经过百年演化,上海戏剧形成了自己的偏好、习性与标准,其文化基因和文脉已然初步生成,有着独特的戏剧城市生态和心态。将上海培养成为国际戏剧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国际剧协总部功能,并通过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大力发展国家戏剧展演评奖、学术交流、协同合作、院校教育,使上海成为国际戏剧观念、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传播地和集聚地,并努力创造国际戏剧上海学派。

〔关键词〕戏剧城市;上海;实践;经验

戏剧城市,与消费城市、商业城市颇有关联。它以自己的风月无边,成为一座城市的欢娱中心及情感底色。清末民初伊始,北京以消费城市的身份位列全国性的戏剧城市,锣鼓声响从宫廷飘荡而出,大栅栏地区曲声缭绕,官宦富绅日日笙歌;上海以商业城市的资格荣列国际性的戏剧城市,中外剧团及其名角粉墨登场,收获都市观众的喝彩声以及丰厚的酬金。北京和上海构成两种不同风格的戏剧城市,各有风韵,仪态万千。

经过百年演化,上海戏剧形成了自己的偏好、习性与标准,其文化基因和文脉已然初步生成,有着独特的戏剧城市生态和心态。

一是国际的眼光。上海自开埠以来,是西方文化艺术的主要登陆地,使上海出现华洋杂陈,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存在,代表了国际性的视域。众多名伶已是名震京华,却仍然需要来上海“十里洋场”“镀金”,接受上海观众考验,因为只有上海红了才是全国真正红了,获得一种国际性和现代性的认可。诸如梅兰芳、程砚秋,当年均有如此经历。除了商业获利原因,上海酬金高以及回到北京以后“水涨船高”,这种国际性和现代性认可需求,仍然是伶人常赴沪上表演的职业驱动,上海是伶人获取全国和国际确认的戏剧城市。

二是开放的态度。上海是商业城市,少有政治或者出身的等级观念,伶人只要有才有德,无论身份、地域和性别,都有可能在上海舞台上受到欢迎,脱颖而出,乃至大红大紫。诸如越剧,袁雪芬等一批乡下小姑娘,从浙江闯荡上海滩,将一种民间小戏开创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在上海生根开花、香飄全国。淮剧也是苏北及江淮地区的民间小调,在上海站稳脚跟,为上海京、昆、越、沪、淮五大剧种之一。对于上海而言,欢迎所有剧种和伶人,只要戏好看、人地道,都不会冷淡和排斥。

三是开风气之先。话剧从西方舶来,最早在上海教会学校“落地”,可谓中国话剧“卖萌”阶段。“春柳社”归国后,在上海首演话剧,中国开始出现现代写实戏剧,并从上海逐渐扩展到全国,与戏曲共同构成中国戏剧。戏曲改革,也在上海风生水起,求新求变,形成“海派戏剧”,引领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并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戏曲审美趣味变化,故而上海是中国戏剧风气的“弄潮儿”和“拓荒者”。

四是塑城市文化。上海百年戏剧,铸就梅兰芳、周信芳、袁雪芬、黄佐临等为代表的戏剧和戏剧家的社会公众形象,确立了城市的戏剧文化特质,包括明星养成、剧种机制、剧目发展、剧场形态等,有着上海独特的文化结构和方式。它不但与国内其他城市有所差异,在世界上也是气质鲜明,是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共同“化合”的结果。

21世纪以来,曾经是远东文化中心的上海,又开始自己的戏剧城市建设。在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总体建设要求下,戏剧城市成为它的重要承载内容之一,有所作为,成绩骄人。

第一,剧场群的建设。先后提出“环人民广场剧场群”“静安现代戏剧谷”“戏剧大道”等概念。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保利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周信芳戏剧空间、上海儿童剧场等新建或改造的剧场陆续完成,上海剧场布局合理、设施一流,而且,出现若干剧场聚集区域板块,于是,相关部门和地区适时提出剧场集群概念。“环人民广场剧场群”有上海大剧院、天瞻逸夫舞台等剧场,地处商业繁华区块,民国时期是上海戏剧城市的核心区域。静安现代戏剧谷,由静安区人民政府创建,每年拨出专款,引进、原创国内外优秀剧目,设置专门戏剧奖项“壹大赏”,将静安寺附近的剧场形成一个戏剧联盟。戏剧大道,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拟将华山路和安福路打造成为戏剧专业道路。

第二,国际重要戏剧节庆活动。每年10月至11月,文化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上海国际艺术节都会翩然而至,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台优秀剧目在上海各大舞台争奇斗妍,是中国重要的国家级艺术节。它还在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设立“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在全球征求邀约作品,突出探索性、学术性和青年性。此外,还有多个专题性戏剧节,诸如上海戏剧学院举办的三年一届的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展演活动,每届均有十几台世界各国的小剧场戏剧汇演,不断呈现戏剧新观念、新形态。

第三,设立权威戏剧奖项。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至今已达二十八届,是仅次于“戏剧梅花奖”的国家级奖项,每年对上海舞台上演出的男女主角、男女配角、男女新人演员进行表彰,因其专业性、公正性在业界颇受推崇。静安现代戏剧谷设立了“壹大赏”,其对象为静安现代戏剧谷所属剧场的剧目,注重市场性、观众性和时尚性,是戏剧作品受社会欢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志。

第四,戏剧生态日益优化。上海京、昆、越、沪、淮五大戏曲剧种,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设立艺术讲习所,除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改制企业以外,其他戏剧院团仍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能够较为从容和稳健地开展艺术创作活动。民间剧团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出,上海现代人剧社、尚剧场已成上海戏剧重要品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一年二期对各个戏剧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按照重大项目、一般项目进行资金支持,为上海戏剧“输血”和“造血”。

进入新时代,上海戏剧有新规划、新方向和新目标,不断与国际戏剧城市对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静安现代戏剧谷与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比较为例,2017年伦敦西区30个剧院观众总量1459万人,表演场次18975场,票房收益超过6亿英镑,带动相关消费3亿英镑;纽约百老汇41个剧场观众总量1327万人,表演场次13244场,票房收益超过13亿美元,带动相关消费5亿美元;静安现代戏剧谷13个剧院观众总量244万人,表演场次3260场,票房收益超过3亿英镑,带动相关消费1.5亿英镑。因此,与国际戏剧城市相比,上海还是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弯道超车”,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超常规发展。

首先,打造“亚洲演艺之都”。2017年1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激励创作、鼓励演出、繁荣市场,推动全市演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向世界呈现中国元素、讲述中国故事,着力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并具体部署了提升创作演出能力、优化演艺设施布局、培育优秀演艺市场主体等政策措施,提速戏剧城市建设进度。

其次,戏剧与旅游结合,使戏剧成为上海旅游目的地。诸如上海著名夜间文艺旅游项目,目前上海旅游以都市旅游为特色,需要将上海的文艺演出培育成为都市夜间旅游的新产品,制作和扶持一些大型的、能代表上海、国家和国际水准的大型文艺节目,加强宣传包装,以自身的高水平、高水准以及海派风情,吸引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旅游主管部门引导旅行社,将上海文艺节目纳入夜间旅游市场,积极规划、推广和运作。实施文艺机构旅游项目,推出文艺机构旅游的线路及产品,并在媒体上进行传播和宣传,扩大文艺机构旅游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文艺机构在不影响正常的文艺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可以对原有的文艺排练厅等空间透明化,例如文艺院团的排练厅和艺术院校的排练教室,靠走廊一边的墙壁可以采用落地玻璃,游客在参观文艺单位院落、建筑、博物馆、陈列厅、剧院等以外,还可以参观文艺院团和艺术院校的排练活动,了解艺术作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幕后”活动。文艺机构还可以开发“周末游”的产品活动,如同“农家乐”的吃农家菜、睡农家房、种菜、摘果、踏水车、挑箩筐一样,游客可以在艺术家的指导下,亲自参与艺术创作活动,体验艺术创造的快乐,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具体项目,增加参与性、互动性和艺术性。文艺旅游还可以与文艺演出结合,游客在参观结束后,晚上再观看白天参观过的文艺单位演出,票价可以计入旅游费,或者打折售票。由此,培育文艺机构旅游成为继“农家乐”、工业旅游之后的又一个新兴旅游领域。

再次,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戏剧总部落户上海之际,将上海培养成为国际戏剧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国际剧协总部功能,并通过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大力发展国家戏剧展演评奖、学术交流、协同合作、院校教育,使上海成为国际戏剧观念、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传播地和集聚地,并努力创造国际戏剧上海学派。 (责任编辑:张贵志)

猜你喜欢
经验实践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