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灼
〔摘 要〕文学即人学,古今中外优秀戏剧作品得以流传下来,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具备人性的魅力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新时代戏剧创作中,尤其重视以人为本的回归。无论是从悠久的历史文化去挖掘,还是从当下热火的生活中去提炼,都应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指引,找到人类的共性,并发现独特的人性魅力,展开艺术的想象力,以神奇的创造力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去体现艺术上的“这一个”。
〔关键词〕戏剧;新时代;人性魅力
众所周知,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人从自然美中发现人性魅力。面对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时代困境,探讨人性魅力的目的,在于通过激发与引导,宣扬和赞美等手段,重新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一是回归到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代知识分子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大多自觉地以“至善”作为人最高的精神境界。第二,只有重返到利国利民、舍弃小我成全大我的价值体系中,人才能在品格、情趣、气节、风骨等方面,开辟出广阔的天地来。第三,拒绝冷漠,以真善美润泽人的心灵。活在新时代的人们,走出窄小的天地,酿造大美情怀,以高尚的情操将爱心传递,让人性光辉发出光芒。
戏剧曾是古希腊人精神的载体,戏曲也是中华民族的“活宗教”,两者曾经支撑着人类文化的稳定结构,延续着人类生命的价值体系。时至今日,西风渐进、金钱至上的侵蚀,导致世风日下,道德下滑,人类价值失衡,人心失落,前些年出现了小悦悦被碾压,18位路人视而不见,表现出无比冷漠的悲痛教训,引发道德何在的全民大讨论。因而重估戏剧的作用力,扶正当前被扭曲的灵魂,在作品中铸就当代品格,塑造具有人性魅力的人物典型,给精神疲惫不堪的人们以启迪,催人奋进;同时艺术之路也是对万物价值的艰苦探寻,随着对宇宙永恒意义的执着叩求,我们就会发现,万物本体皆美,大道至简到令人惊叹的程度。因而一切探索都是为了更好地回归——从发现自我,到回归本心,从而更好地生活。那么,如何让作品体现这种长久不衰的人性魅力,笔者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体现民本意识
把新时代的人本主义及人性化、平民化的人文思想,渗透到作品中去,表现在人物形象、思想火花、行动冲突、语言特色等方面。作者以一种平民视觉来看待芸芸众生,并走近笔下人物的精神世界,与他(她)平等对话,这样往往能挖掘他(她)的人性魅力。近年来成功的舞台作品大多数走的也是平民路线,如豫剧《焦裕禄》,展现焦裕禄同志“求实,亲民”的高贵品质,以及“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的”的伟大精神;评剧《母亲》表现邓玉芬这位平凡的母亲,在面对日寇侵略时,作为母亲的她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送亲人上战场,与敌人抗争到底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粤剧《还金记》,讲述了马夫马得金为守承诺,一人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把红军丢失的金子送还红军的故事,诠释了小人物的诚信正能量。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只写小人物,大人物就不能写。笔者倡导写大人物时不唱高调,不脸谱化,去掉高大全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作品平实而真切地表现他们的内在品格,这样往往更能打动观众。如京剧《陈毅回川》,写陈毅在1959年回到家乡四川乐至县,反对浮夸风、倡导实事求是的故事,塑造他务实求真,心系百姓的形象,观众为之感动不已。
二、走出时代困境
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时期的性格悲剧,还是现代的社會问题剧,人类的困境则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正如伴随着人刚出生时那一阵哭声一样,如果说人不受苦,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过去人被贫困苦苦折磨,现在富起来的人往往陷入精神空虚中。也就是说,无论富贵贫穷,无论地位高低,人都有痛苦和困顿的时候。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驱使下,现代人被欲望与贪婪、代沟与隔膜、无情与冷漠所困扰。淮剧《小镇》写一位受过民风淳朴的小镇人救助的企业老板,寻找30年前的恩人,并将以500万作为酬谢。到底谁才是当年的恩人,面对从天而降的巨款,整个小镇像炸了锅,金钱成了拷问小镇人灵魂的试金石。为救儿子而冒认恩人的老师朱文轩,经过一番彻骨的自省和反思,说服家人,向公众坦诚一切,从而实现对自己心灵的救赎。所幸的是,风波过后,小镇又恢复到原来的平静之中。当前,人的精神重塑和价值取向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立足于基本国情,敢于触碰社会问题,作品贴近生活,体现人的正确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观,从而引领人们走出时代的困惑。
三、大国精神崛起
面对时代的困境,在逆境中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攻克难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战胜一切不可思议的困难和挫折,并最终获得胜利,体现了人性的魅力。唐代大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国近代以来,无数的志士仁人为民族的觉醒而奔走呼号,为民族的崛起而奋发图强。秋瑾的诗对旧中国当头棒喝;陈天华的《猛回头》好比旱天雷;鲁迅为唤醒国人麻木病态的心,愤而弃医从文,不惜以刀笔刮骨疗伤;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奋勇杀敌的冲锋号;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团结战斗的主旋律。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需要用一种积极、健康、进取、向上的国家精神持续地引导国民精神的塑造。近年来涌现不少体现这种精神取向的作品,如粤剧《岭南人家》以陈李济药堂在晚清时期发生的故事作为阐发点,彰显危难中民族大义精神;音乐剧《烽火冼星海》写音乐家洗星海在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下的音乐创作及其成长故事;舞剧《醒·狮》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故事,以厚重的民族情怀,赞美历史风云中的南粤儿女由精神觉醒、到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这些剧目的创作,触摸到时代的脉搏,起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
四、讴歌追梦的人
不可否认,在现实的物质世界里是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可是做梦这件事情,却是人人平等的。在电视《中国达人秀》里,有一位大叔尽管双手残疾,但是没有放弃对钢琴艺术的追求,苦练了几十年,用双脚弹琴从而实现了梦想。周星驰电影之所以吸引观众,其中是用了草根阶层小人物永不放弃梦想的模式。如《喜剧之王》中尹天仇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却怀揣着当一个伟大演员的梦想;《少林足球》中的大力金刚腿穷困潦倒,后来通过努力,创立少林足球队并取得成功;《功夫》中的阿星是市井小流氓,改邪归正后成了捍卫世界和平的武术家,等等。近年来有一批较好的追梦作品涌现在戏剧舞台,如评剧《母亲》中的母亲,在抗争胜利后,虽然痛失身边的亲人,仍然渴望过上“人口平安”的日子;湘剧《玉龙飞驰》讲述了中国高铁人从落后到奋进、从被动模仿走上自主创新道路的故事;话剧《追梦云天》讲述的中国民航人实现大飞机国产化,为强国梦添上一双腾飞的翅膀的故事。可以看出,在追梦途中,有很多的酸甜苦辣可以分享,有很多的包容理解可以诉说,有很多的顽强毅力可以赞美,有很多的生命意志可以宣扬,人性魅力因此而大放光彩。
五、求本溯源
多少年来,无数的艺术家遵循着“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一美学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着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在艺术上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如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等成为经典之作。事实证明,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于脚下的土地,才能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来。笔者创作的话剧《广州站》取材于被国家授予“公安二级英模”称号的谭耀华的真实故事,我们了解到,谭耀华这位“春运老将”从警35年,屡创佳绩:从警备方案制定、警员安排到后勤装备,他以备受病痛折磨的身体,投入到重如泰山的春运安保工作中,发挥中流砥柱的巨大作用,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事迹感动人心。笔者既尊重客观生活,又展开艺术想象力,通过典型环境来塑造典型人物,把场景、事件、人物高度集中起来,创演了一台场面感人、人物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作品来。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我们文艺工作者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作品才能发挥最大的正能量。所以,从火热的新时代生活汲取养分,到人民生活中挖掘素材,并以创作者独有的奇思妙想,迸发出灵感的火花,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相信新时代戏剧作品中的人性魅力会 增添许多新的内涵以及新的表现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凝聚了13亿中国人力量,中华民族走上了复兴之路,踏上了追梦之旅。而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我们应该以独创的艺术表现力和强大的思想感染力,去展现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去表现追梦人的真情实感,去描绘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蓝图,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责任编辑: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