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梅
在教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内容后,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知识,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把一块棱长8分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块长16分米,宽10分米的长方体钢板,这块钢板的高是多少分米?
由于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对“变化前后物体的体积没变”讲解得比较多,还让学生举了大量生活中的实例,比如:一堆沙子,把它铺在路上,沙子形状变了,沙子总量没变;一个大西瓜切成了两半,西瓜样子变了,但还是一个西瓜……学生都知道正方体铁块熔铸成长方体钢板后,形状变了,但体积不变,并很快算出结果:8×8×8÷(16×10)=3.2(分米)。
见同学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出示第二题:哥哥把一块长12厘米,宽9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個棱长3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捏几个?
学生认为这道题跟上题是一样的,变化前后物体的体积不变,用长方体的体积除以一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就得出个数,还算出结果:12×9×8÷(3×3×3)=32(个)。
我让做对的学生举手示意,结果显示,只有个别学生没做对,看来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还不错。于是我趁热打铁,出示第三题:把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木块锯成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可以锯多少个?
由于前面的题目都是通过变化前后物体的体积不变求得结果,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定式,很多学生想都不想就列式并算出了结果:(12×8×5)÷(2×2×2)=60(个)。这时有眼尖的学生发现了“木块”二字,大胆提出疑问:“老师,这道题不应该这样做。”“说说理由。”“因为铁块可以熔化、橡皮泥也可以变形,我们可以通过体积不变求得结果,问题是木块不能熔化,也无法变形,不能按照前面的思路解决。”我暗自高兴的同时,故作疑惑地说:“那你们说该怎么解决呢?”学生们炸开了锅:有的说,老师本来就是这样教的,第一题、第二题都是利用变化前后物体的体积不变解答的;有的说,木块锯了以后,剩下的不够锯一块,怎么办?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刚才的做法不对,最后列式是:(12×8×4)÷(2×2×2)=48(个),还特别说清楚高为什么只能用4而不是5。
为了让学生将这一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我出示最后一道题:将一个长8厘米,宽7厘米,高9厘米的长方体木块截成体积最大的正方体木块,截成的正方体木块的体积是多少?
这次学生理解得很到位,正方体木块的棱长只能是原长方体木块的长、宽、高中最小的,即7厘米。如果截成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长够,高够,但宽不够;如果截成棱长是9厘米的正方体,高够,但长和宽都不够;只有截成棱长是7厘米的正方体,长、宽、高都够了。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良多。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一些错误老师是可以预测的,也可以故意生成,当学生的思维因难点、疑点而受阻,教师应顺势而为,对学生进行点拨,帮助他们打破思维定式,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关注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只有用思维方法的分析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我们才能将数学知识教活、教深。
(作者单位:永州市冷水滩区朱家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