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军
语言文字历来是人们思维的工具,交流思想的工具,所以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工具性。通过语言教学教会学生掌握这一工具,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掌握工具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训练”,舍此而无他法。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历练的。”因此,语文教学应以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过程。训练就可以针对过去语文教学中“读得少、讲得多、练得杂”的现象,反其道而行之,即采用“读得多些,讲得少些,练得精些”的办法。教师遇到可讲可不讲的部分就不讲,可问可不问的则不问,空出时间来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动脑、动口读课文,两耳听读,让课文语言一次次输入大脑的记忆中去。
这种训练是不是就是搞“题海”战术呢?当然不是。
所谓“题海”战术,诸如那些查字典把解释抄几遍,那种按教师固定的意思或教参概括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一字不漏地抄写三五遍,然后背熟。这些都不是語文能力的训练,往往周而复始,学生作业多,不堪重负,家长慨叹,目不忍睹。有的家长在爱心的驱使下,竟帮助孩子“学习”,模仿孩子的字迹做作业“交差”;而另一些孩子在题海战术中打败仗,便厌恶做作业,致使教师难教,家长便用“家法”强行管制。这样一来。“成功”地扼杀了学生爱动手、动眼、动口的天性,也根本谈不上语文能力的培养。
这些“题海战术”,不仅耗费了学生珍贵的童年时光,夺去了他们童年的欢乐,更严重的是使他们失去了创造性。家长叫苦不堪,社会上也一再呼吁要为学生减轻负担。但是教师一点也没有这个意思,教师为何非要这般苦,这般累呢?教师也要“交差”,要应对统考。然而这种为了应对统考而进行的“题海”训练,可以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效果的。因为语言、文字工具的应用是具有整体性的,在学习和生活中,听的、说的、读的、写的,不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而是整段、整篇。因此,要加强语文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注意淡化“题海”观念,进行应用性的整体训练,让学生多读、精读、多写、写好。这是语文教学中传下来的好经验,我们需要将其继承和发扬、发展。吕叔湘老师曾经这样说过:“语文是靠学生广泛地阅读学好的,不是语文老师教好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新课标要求、班级实际情况等,进行有步骤地精读、略读、默读、连读、跳读、猜读以及适当地背诵等。只有深入而广泛地阅读,才能深入理解课文,透彻地了解知识,也才能为写作打好基础。还有,教学时应重点突出教材精彩片段的教学,在精读中,则紧扣教材语言,让学生比比读读,推敲词语,领悟语言,提高体会语言的韵味和鉴赏能力。至于听话、说话能力,也应加强从低年级的听说一句话到中高年级的听说一段话、几段话到简短文章的训练。总之,语言文字的训练,应从应用出发,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