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莉丹
【内容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合理地渗透人文教育,不仅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水平的提升。本文将分析高中历史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渗透的价值,以及当前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 人文教育 渗透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高中历史本质上也是人文学科的一大门类,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很多教师过度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其人文素养的渗透,从而失去了历史教育的本质性目的。本文将针对高中历史实践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不足,提出合理的渗透策略。
一、高中历史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的本质上是育人,而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快速形成的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之中进行人文教育渗透有着极大的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文教育是德育的一种,是学生接受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有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有发人省醒的历史事件。在高中历史教育的开展过程之中,融入人文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能够加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第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渗透,能够快速打开学生的视野,培育学生正确积极的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进而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正确深刻地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加速对各种历史知识的消化吸收。
第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人文教育的目的则更强调让学生如何在生活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高中教师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之中,合理地进行人文渗透,可以让学生把历史地知识灵活地运用在生活实践之中,从而教育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高中历史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渗透不足现象
尽管高中历史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渗透的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重视,但是受限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之中人文教育的渗透存在诸多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意识不足,严重依赖课本。
人文教育并不是一整套僵化的知识体系,而是需要教师根据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在进行高中历史授课时,进行巧妙地融入,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素质的效果。但当前很多教师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上,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教育的渗透,这就和历史教育的本质性目的大相径庭。
其次,教师的素质较低,无法灵活渗透。
人文渗透并不是借助于某一堂历史教学课程让教师侃侃而谈,而是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依托,展开合理地人文渗透。这看似简单,实则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化素质,既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同时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手段。
最后,忽视与现实联系,无法学以致用。
无论是历史教育还是人文教育,其本质并非是让学生学习之后束之高阁,而是要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但当前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人文教育的时候,要么是一味地唱高调,谈论一些假大空的理念;要么脱离时政,所言缺乏现实指导意义。
三、高中历史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渗透的优化策略
针对当前在高中历史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渗透不足现象,本文认为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优化提升:
第一,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加强人文渗透意识。
教师要顺应当前的教育潮流,转变那种一味地强调死记硬背、以分数论英雄的教学手段,要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之中,有意识地加强人文理念地渗透。比如说,高中历史课本之中有《古代商业的发展》这一课程,课程梳理了中国古代的商业形态,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灵活地和西方的商业文明进行对比,然后引出契约精神这一人文理念对西方社会的价值。
第二,提升自身素质,优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尽管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人文渗透的重要性,但限于自身的素质水平,无法实现课堂上的灵活运用。对此,首先建议广大教师要积极学习知识,加强自己的人文素质培养,比如,要多方面阅读经典著作,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素质。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开展教学,当前互联网上很多微课内容,教師择优选择,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素质。
第三,强调结合现实,鼓励学以致用。
很多教师把人文理念也作为一种纯知识进行教授,殊不知,人文理念来源于现实,同时也要在现实之中实践运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教师在高中历史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渗透时要加强和现实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陈耿义.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33).
[2] 侯丽. 加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3).
[3] 任文中. 浅议高中历史课堂人文素养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11(76).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