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利萍
【内容摘要】理论的提升,实践的探索,让课程理念落地生根。本文结合《竹韵工坊》课程开发的教学实践,阐述拓展课程的基本框架,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开发报告,实地参观,專家引领等方式开发了《竹韵工坊课程》。实践证明,《竹韵工坊》课程从学生的真是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跨学科实践性能力,课程属于草根性课程。
【关键词】课程 实践 STEAM 跨学科能力
STEAM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s(数学)五门课的英文首字母的缩写组合成的。STEAM教育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教育。在STEAM教育理念下,我们开发了《竹韵工坊》课程,并通过实践建设了属于儿童自己的《竹韵工坊》场馆。
学生建设的竹韵工坊,既从学校的自身特色出发,关注学生的需求,也与《竹韵工坊》课程对接,让《竹韵工坊》课程得到延伸。《竹韵工坊》场馆不同于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场馆,也有别于学校的功能教室,他是学生建设成的学校的特色课程场馆。《竹韵工坊》属于草根式的拓展课程。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我们让课程理念在学校落地生根。
一、《竹韵工坊》课程的基本框架
为了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学校进行了精心的规划论证,建立了比较科学可行的运作程序,使校本课程从一个新课程的理念成为一个具体的可以操作的课堂内容,使校本课程从一个单纯的概念成为一个具体的教师可以施教的实体。《竹韵工坊》课程共19课时。课程设计为四个部分:识竹篇,话竹篇,制竹篇,展览篇,基本框架如附表。
二、课堂教学展示,课程的一个轨迹
拓展课程开发过程中,老师不断实践,开设公开课。如钟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课堂《竹制书签的制作——用中国元素来设计》一课。她用中国元素制作竹签,属于《竹韵工坊》课程的一部分。钟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运用中国元素,比如脸谱、祥云等设计,并动手在书签上作画,接着用裁纸刀裁成合适的大小,用塑封机塑封,最后打洞加流苏等配件增加美观性。制作好的竹子书签作为竹韵工坊建设的一个部分,这样的一个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装饰竹韵工坊体现了技术与工程结合,艺术与数学结合,打破了常规的学科界限。
三、基于STEAM理念的课程开发报告,分享心得
为什么想到要开发这个课程?怎样开发?开发了什么?金老师从三个方面讲述《竹韵工坊》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在学校的教学理念下,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我学生风采。学校鼓励教师开发课程,着眼学生地方文化的传承,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注重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吻合,给《竹韵工坊》拓展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设环境。
课程设计为四个部分。识竹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竹,竹的分布,竹编工艺等,对竹有感官认识。话竹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竹文化,竹与文具,竹文化名人,竹建筑,舌尖上的竹笋等。制竹篇通过竹制微盆景,竹贴画、竹筛创作、传统竹制玩具、中国元素竹叶书签等活动的开设,让学生亲历社会实践,学生将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展览篇通过展览物品的收集、场馆设计、布置,提升学生创意物化能力。
四、《竹韵工坊》场馆参观,实践探索
竹韵工坊实行免费对外开放,除节假日馆休之外,每日中午开放,竹韵工坊配备专业讲解员为参观者提供热情、周到的讲解服务。老师们趁中午休息时间参观了场馆。学生作为小导游,介绍竹韵工坊场馆。学生当导游介绍竹韵工坊的参与职业体验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兴趣专长,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竹韵工坊又名竹韵博物馆,是《竹韵工坊》的创意物化成果。竹韵工坊设有“竹的传统民间老物件”、“创意制作小作品”、“竹微盆景”、“竹的化学物品”、“学生活动精彩瞬间”五个专题,共展出作品50余件,并配以历史场景复原、模型、创意组合等,以丰富的陈列形式,增强陈列的艺术性和可看性。
五、专家对课程指导,明确研究方向
教研员郑老师对钟老师的课点评,郑老师向在座的教师讲解了STEAM教育的内涵,STEAM教育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教育。郑老师指出,可以选择有难度的内容,比如从准备材料、选择工具、选择素材、表达相关的难点攻克、作品的展示评价等等。钟老师的课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课程中的一个轨迹,是课程中的一个点,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让学生有深度体验。
在开发拓展课程《竹韵工坊》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让课程理念落地。课程开发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体现在试卷上的知识结果;课程开发注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