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耳定律演示器材再改进

2019-06-26 06:23钱逸雯陈嘉炜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瓶内液面管内

钱逸雯 陈嘉炜

(1.江苏省苏州市学府中学 215000;2.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215000)

焦耳定律的实验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又比较难做的演示实验.书上介绍的方法,所需的加热时间太长,演示效果并不好.为尽可能的缩短实验时间,在短时间内取得更明显的实验效果,笔者在演示仪器上做出了一些尝试与研究.

一、结构原理

将装置连接到电路中,打开电源,可以看到玻璃管内的液面升高.这是由于电阻通电后,产生的热量使得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瓶内的气压升高,将玻璃管内的液体压了上去.通过观察玻璃管内的液面变化,就可以了解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玻璃管内的液面升高得越多,说明导体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二、制作方案

1.在塞子中间打孔,穿过一根玻璃管,并用玻璃胶固定密封.在玻璃管上贴上刻度.

2.剥去电线的绝缘外壳,剪下两段铜导线,分别连接在电阻的两端.将铜导线穿过塞子,作为接线柱,并固定密封.

3.在300mL锥形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能够盖过玻璃管的下端,加入几滴红墨水便于观察,塞紧塞子,防止漏气.就制成了我们的焦耳定律演示仪器.

三、实验方法

1.将该仪器,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打开电源加热20s,记录此时的电流,及玻璃管内液面升高的高度.待电阻冷却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打开电源加热20s,记录此时的电流,及玻璃管内液面升高的高度.比较数据,得出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定性关系.

2.制作两个阻值不同的装置,串联在电路中,此时通过电阻的电流和加热的时间都相等.打开电源加热20s,分别记录两个装置的电阻及玻璃管内液面升高的高度.比较数据,得出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定性关系.

3.在前两个实验中,就可以得出导体产生的热量与时间的定性关系.

四、改进方案

为使得实验时间更短,或相同的时间内实验现象更明显,笔者分别用5Ω的金属膜电阻(如图2)与5Ω电阻圈(如图3)制成装置,在锥形瓶内分别加入150mL,160mL,170mL,180mL,190mL,200mL,210mL,220mL的液体,记录电流为0.9A时,玻璃管内液面上升4cm所需的时间.再将上述两个电阻用水均匀打湿,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数据.实验数据如下表:

表1 干5Ω金属膜电阻

实验次数电流/A瓶内液体体积/mL液面上升高度/cm时间/s123456780.9150160170180190200210220428.2126.0124.1723.6222.3522.2822.6224.11

表2 湿5Ω金属膜电阻

表3 干5Ω电阻圈

表4 湿5Ω电阻圈

1.锥形瓶内加入200mL液体最为合适

玻璃管内液面变化的快慢,取决于瓶内空气体积变化的多少.瓶内空气越多,升高相同的温度时,体积变化得越大.但同时,瓶内空气越多,电阻产生的热量相同时,空气温度升高的越少,体积变化就越小.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瓶内的液体增加,空气的体积减小,液面上升所需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在200mL时所需时间最短.由此可以看出,当瓶内空气较多时,空气体积变化的大小主要由空气温度的变化决定,由于温度变化较大,所以所用时间缩短.而当瓶内的空气减小至100mL以内时,空气温度变化的影响减小,由于空气体积小,所以变化不明显,时间略微变长.

2.电阻圈发热效果更好

实验室所用的电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阻圈,它是由金属丝环绕而成,一般使用铜丝,通过改变铜丝的长度与粗细,就能够改变阻值大小.另一种,即金属膜电阻,在真空的环境中,通过高温,使镍铬合金等在白瓷棒表面形成一层金属膜,通过刻槽以及改变金属膜厚度的方式来改变阻值大小.联系生活中常用的电热丝,白炽灯等发热量大的电阻,会发现它们大多是电阻丝的形式.而焊接在电路板上的电阻,往往希望它的发热量小一些,大多使用的是金属膜电阻.笔者由此联想,电阻圈的发热效果是否优于金属膜电阻.

通过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用电阻圈制成的装置,加热时间约为金属膜电阻的一半,可见使用电阻圈的发热效果更好.常用的J2375型焦耳定律演示器,使用的是金属膜电阻,如能将电阻改为电阻圈,实验效果应该也能大大改善.

3.将电阻打湿现象更明显

其他版本教材上的焦耳定律演示仪器,是利用煤油体积的变化来体现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笔者所用仪器有类似之处,此处利用的是空气的体积变化.当电阻产生的热量相同时,若热量被周围的介质完全吸收,温度均匀升高,煤油的比热容为2.1kJ/(kg·℃),空气的比热容为1.006kJ/(kg·℃),空气温度升高约为煤油的两倍.煤油的热膨胀系数为9.0×10-4,空气的热膨胀系数为3.676×10-3,每升高一摄氏度,空气的体积变化为煤油的四倍左右.也就是说,若吸收相同的热量,空气的体积变化为煤油的10倍左右,故而加热空气,实验现象会比煤油明显很多.但是即便如此,空气体积的变化依然只有其本身体积的百分之一左右.并且在现实中,热量的传递需要时间,靠近电阻的空气温度较高,远离电阻的空气温度较低.空气温度越高,与电阻之间的温差就越小,热传递的速度就越慢,空气体积膨胀的速度,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我们知道,水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约为原来的1000倍.若将电阻均匀打湿,电阻发热时,会加速电阻上的水变成水蒸气,在密闭的容器内,气体的体积迅速变大,能够在更短的时间看到玻璃管内的液面迅速上升.

五、反思

本仪器通过再改进,实验效果得到了改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本仪器利用了空气的热胀冷缩,也就意味着对仪器的密闭性要求较高.橡胶老化,玻璃胶脱胶等,都可能会导致仪器漏气,影响仪器的气密性,轻则增加实验的时间,无法定量实验;重则会出现液面下降的情况,实验无法进行.玻璃胶脱胶处,可以涂抹凡士林减少漏气.塞子与瓶口接触处,可以包裹聚四氯乙烯生料带,再洒上一些水,使其膨胀,填补漏洞,防止漏气.

2.锥形瓶内装有大量的水,液体蒸发,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比较潮湿.电阻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断裂,铜导线容易生出铜绿导致接触不良,装置不易保存.可以尝试将瓶内的水换成煤油等不易挥发的液体,或在水面上滴一些煤油,抑制水的蒸发,保持瓶内干燥.

3.锥形瓶的材质是玻璃的,空气温度升高后,极易通过玻璃向外散热,热量的散失会使得空气体积变化减小,液面上升变慢.可在锥形瓶外包裹泡沫板等保温隔热材料,若制作数量不多,也可直接使用保温瓶进行制作.

4.电阻加热后,散热需要较长的时间,若不能等电阻冷却,连续地进行实验,就会导致液面变化不明显,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若要定量的实验,误差极大.尤其在探究与电流的关系时,需要调节滑动变阻器二次实验,为保证实验效果,可以将实验方案改进.此时需要三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将其中两个并联后,再与第三个串联(如图4).虚线圈内的两个电阻,阻值相同,通过的电流不同,闭合开关后,可同时观察两个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来比较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

猜你喜欢
瓶内液面管内
倾斜管内汽水两相流动不稳定特性的数值分析
双辊薄带连铸结晶辊面对液面波动的影响
玻璃瓶“吃”气球
脱硫废水浓缩系统中烟气蒸发器的管内模拟
吸管“喝”水的秘密
GY-JLY200数据记录仪测试动液面各类情况研究
R1234ze(E)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最古老漂流瓶
微细管内CO2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
难不倒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