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轩
我是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喜欢看学生课间玩体育游戏。几个学生在打珠子,谁先打、怎么打、怎样才算赢,他们有约定的规则,输了也甘心情愿被“吃掉”,在玩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孩子违反规则。最有意思的是,学生中有一种“挂号”打乒乓球的游戏规则,由一名同学当擂主,后面的同学要想打,得先“挂号”,即与擂主打一个球,赢了擂主才有资格再打5个球。如果“挂号”失败,那就只能下台,重新排队,如果“挂号”成功,并5打3胜击败擂主,那“挂号者”就成为新擂主,原“擂主”则下台排队。我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没有一个同学破坏规则,哪怕是比擂主身材高大的同学也不例外。我常思考:学生如此敬畏和遵守游戏规则,放学时却在街上乱扔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
如果我们对孩子在游戏规则中所表现出的良好规则意识进行分析,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启示一:让学生参与规则的制订,他们只有广泛了解规则,深刻理解规则,才会自觉形成规则意识。游戏规则是学生自己制订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参与感和成就感,理解了规则的公平性、平等性、民主性,所以他们敬畏自己的规则。基于此,学生才有遵守规则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启示二:不遵守规则要受到惩罚,这本身就是规则。学生玩游戏时很清楚,如果不按规则来,就会被淘汰出局,甚至没人愿意跟自己玩。既然是规则,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而规则的约束力表现在其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制订和学习规则的目的是遵守规则,使游戏能顺利进行,但具备规则知识的人并不一定就遵守规则。所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既要让学生了解规则知识,还要讓学生明白不遵守规则是要受到相应惩罚的。
规则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班级体育教学管理时,我建立了遵守规则的评价机制。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制订一套体育课堂各项规则的评分标准,然后通过学生自评、相互评价、教师综合测评等方法进行评分,最后根据学期结束时每名学生的扣分情况,计算出个人的综合得分,计入体育总成绩。实践证明,对于所制订的各项规则及时地检查和评价,可以有效避免课堂混乱,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启示三:开展活动,在实践中体验规则的认同感。学生知道游戏的基础是规则,脱离了规则的游戏将无法顺利进行,想玩游戏,就必须遵守规则。这只是他们的经验,教师要做的就是把经验转化成牢固的规则意识,将遵守游戏规则延伸到遵守学校、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规则上来。从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去感受、体验规则,增强对规则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
学校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站,在学校活动的每个环节适当介入规则教育,最终会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种比赛、游戏等,无不以其设计的灵活性、机会的均等性、环境的多样性、过程的规则性及教师角色的多样性等诸多优势,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如果善加利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验规则,必是一种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优良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