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闻迪
摘 要: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优秀体育人才的推波助澜,而新形势下体育的社会化对我国体育人才提出了新的培养标准。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让他们承担起传播体育知识的重任。本文通过介绍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最后探究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 专业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4(b)-0141-02
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学科逐渐呈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国家倡导全民体育,增强国民体质,鼓励大家参与健身运动,不断促使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实际上,体育的社会化也是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一旦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必定会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这一切又迫切需要高级体育专门人才进行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体育社会化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应当重视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优势,清楚其在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强体育文人文学科建设,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鉴于此,本论文着眼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可持续发展,深入探讨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完善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借鉴。
1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1 多元化人才的要求
为了赶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时代对多元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需求,学校已经意识到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不难看出,多元化人才是当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比如:许多单位开始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养,他们对于求职者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像毕业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超强的心理素质,一举成为诸多行业择优录取员工的重要依据。新形势下,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符合这些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2 体育社会化的需求
近几年来,体育学科呈现出了社会化倾向,甚至奔向体育终身化和体育产业化,这一切也是体育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北京奥运会”举办以后,我国社区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突出体现为体育与经济的联系紧密,竞技体育职业性不断增强,整个社会笼罩在浓郁的体育运动氛围中。同时,我国群众体育日渐兴起,并走向了“福利化”与“商业化”的趋势,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即体育与社会的融合急需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进行管理。
1.3 学科群的逐渐壮大
历史的变迁往往会带动学术界的革新,当前我国体育研究领域空间越来越大,许多高校体育教练员有机会学习国外同行的体育专业知识研究,吸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的不足。不仅如此,许多体育专业人士也从我国国情出发,进一步完善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内容,形成了庞大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群。除此以外,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人员开始注重吸收、消化不同学科的学术规范,以至于该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了多样化趋势,自然需要一大批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
2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阶段,我国体育学科扩大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领域,这方面的体育人才层出不穷人,但是较为专业的体育人才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是许多高校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生,但是社会上的岗位有限,满足不了相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为了生计重新学起,忽视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二是许多高校比较关注学校体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强势专业,但是忽视了弱势群体体育,像对农村中小学体育的研究仅流于形式;三是绝大多数学校实施了“弹性学分制”,但是培养时间弹性小,学生在固定的修业年限内很难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四是各所学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人才培养目标类同,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导致全国体育人才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并无显著差异,既缺乏创造性,也没有个性化,宋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生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人才竞争格局;五是各大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都倾向于提升运动成绩,忽视了学生基本素养的提升,尽管院校招生简章醒目的标明与国外高校联手培养人才,但都是夸夸其谈,很少有院校真正与国外知国院校进行联络,整个教学宗旨始终停留在以“追求竞技成绩”为主的状态。
3 关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1 完善培养模式,关注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服务,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和学校完善培养模式,关注社会需求,高度重视学生的未来就业。一方面,培养机构应以就业为导向,把学生的基本生存问题放在首位,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培养机构应当细化专业,充分结合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合理地划分专业,优化课程设置,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3.2 完善修业时间,落实弹性学制
通常情况下,“学位时间”是不同阶段的修业时间,有最短时间,也有最长时间,只有在此时间段时修完所有学科的学分,学校才会给学生颁分学位证书。具体地刘,本科生的修业时间为2.5~6年,硕士生的修业时间为2~7年,博士生的修业时间为3~9年,学校要确保这些时间段内的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很有必要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弹性学制”,维护高校尊严。
3.3 挖掘教育资源, 联合社会力量
在新形势下,学校要重视自身教育资源的开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断优化体育人文社会学专门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特别是要突出学校特色,最大限度地培养出多元型或专长型体育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此外,高校还要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型人才,紧跟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发展步伐,不断引入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休闲娱乐等领域的体育知识,迎合社会运动项目的多样性需求。换句话说,学校和社会力量要达成共识,努力打造“学习—实习—就业”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4 结语
总之,随着体育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健身意识的增强,衍生出了许多边缘学科,新的体育运动技术将会越来越多,这就迫切需要一批专业素养较强的综合型体育人才。作为体育学科的重要基础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功效,担当起培养专门体育人才的巨大任务。在培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将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深思人的体育行为活动引起的社会效应,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育人策略,力争培养出真正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人才,不断强化体育的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促进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代方梅.体育教学团队建设实践研究——以湖北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科教学团队为例[J].搏击:体育论坛,2012,4(11):5-7.
[2] 郭琴.金融大學体育人文创建学科与协同育人的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2):164-165.
[3] 王桂荣,石龙.我国体育人文学科研究的发展与成果评述[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9):788-791,804.
[4] 文亚群,许之屏.试论体育人文社会学就业保障机制的建设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7):105-106.
[5] 范冬云.“5P”原理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6):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