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学
摘 要:当下,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被教育部放在了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基本地位,对于品德与社会学科来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是责无旁贷,也无疑为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打开了一扇窗。那么,我们该怎样将其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在学校里面,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还是要通过教与学的过程来习得。我们以这一问题为中心,具体而言,就是要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不同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此篇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教学观念。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内容较多,多数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错误教学观念,教学观念陈旧,仅仅关注课堂理论知识灌输,不注重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大部分小学生死记硬背理论概念但缺乏应用知识能力,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分析原因,与当前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开展存在一定关联。
2.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小学教师多数时间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授,为学生长时间讲解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枯燥的理论,学生在整节课中仅仅需要听讲及画重点,实际教学中,大大减少了师生互动交流时间,不具有趣味性,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课堂氛围不够轻松愉快,学生容易出现精神不集中情况,学习兴趣较低。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当教师在教学单元主题“家庭因我更美丽”时,就应该教育学生主动分担家务,让学生具有家庭责任感。但是事实上,部分学生是想主动分担家务的,但是家长会拒绝让他们做。这样他们心里就会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教师应恰当地组织学生探讨如何争取实践机会。有的学生会说,“我可以用道理说服他们,如果不行,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也可以。”有的学生说,“家里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我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教师说,“生活中经常会存在很多的困难,遇到困难,我们要勇于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逃避。同学们回家之后,可以用你们觉得合适的方法去尝试,可能就会成功,老师觉得你们都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有了教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学生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注重教材不同主题活动的有效设计,进行多样化教学,以灵活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践行,既获得情感体验,又深化思想認识。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能力以及自学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后及独立探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促进两者和谐相处,而且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热情,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可通过问题辨析、情景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我的绿色日记》时,教师可以设置没有水资源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若是生活中没有水源,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不便”,并组织学生谈谈自身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应该采用情境设置、交流辩论和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品德认知。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善用其效”,注重思维发展,提升核心能力与素养,凸显价值观引领和践行。
3.学做人,长智慧———品德课程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为了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课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笔者认为,“学做人”“长智慧”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注意三个结合。一是要与课程目标相结合,通过学习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来制定合理的课时目标,保证一节课质量的关键。二是与课堂活动相结合,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过程中,成功得到收获、体验,才能培养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最后走向道德实践。三是与课堂评价相结合,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促其成长。
三、结束语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乐学善学,喜欢探究,不断提高知识水平、问题解决能力,从而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情感养成,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情感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爱护环境的情感,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让学生核心素养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郭平.借助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教育,2016(11):140.
[2]孙彩平.品德课教学改革深化的方向:超越学科化思维[J].人民教育,2015,(17):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