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耀泉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欣赏;学科联系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0—0127—01
美术欣赏是美术课重要的学习领域,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及美术核心素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怎样上好美术欣赏课是我面临的考验。多年的课堂实践表明:单纯的美术欣赏课很容易枯燥无味,教师也力不从心,学生毫无兴趣。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美术与文学、诗歌、音乐、历史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教师应运用好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美术欣赏与文学、诗歌的联系
自古以来,文学与美术是相通的。文学与美术欣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古代有“诗画同源”一说,文人墨客题诗作画,诗配以画,能使人更快地融入场景之中,更好地理解创作者的思想进而产生共鸣。文学家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著名的例证。诗通过文字让我们想象优美的画面,而画却可以直观地将这美妙的景色呈现于眼前。二者的结合,真正意义上体现了“诗情画意”。《李白诗意图》是画家石涛根据李白《静夜思》的诗意所创作,右下角为三件客舍,上部为空白的云天,景象空阔、苍茫,巧妙地表现出原诗思念故乡与亲人的情感。这就是诗意画,欣赏这一诗一画,可以领略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艺术趣味。从诗歌的想象可感特点到绘画的具象可视特征,充分体现了画家精湛的艺术修为。美术欣赏离不开文学、诗歌,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美术欣赏教学更上台阶。
二、美术欣赏与音乐的联系
音乐与美术是艺术的孪生姐妹,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等无不影响着美术作品的创作。美术欣赏也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作品是通过视觉感受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于作品的精神内涵。而音乐则是与具象巧妙的结合,将音乐的美和客观事物的美有效融合,再加上作者的联想和内心感受表现出来。画是无声的,音乐是无形的。在美术欣赏课中将欣赏与音乐巧妙结合在一起会让学生产生异样的情绪体验。如在欣赏杜健的油画《在激流中前进》时,可让学生一边聆听歌曲《我们是黄河泰山》或《黄河谣》,一边感受这一批身体健壮的船夫驾着渡船,在黄河的中心与惊涛骇浪进行搏斗的情形。深刻体会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这正是整个中华民族奋斗不息、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同样在欣赏《铁肩担道义》时,可以选择播放歌曲《爱的奉献》为背景音乐。潘荣本中国画《铁肩担道义》以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为主题,描绘了解放军官兵、抢险队员、白衣战士和志愿人员等全力以赴地投入抗震救灾斗争的紧张情形。通过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可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人民崇高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国家荣誉感。
三、美术欣赏与历史的联系
美术欣赏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美术作品与中外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甚至传说和神话的联系非常紧密。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分析作品很多时候都是从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的。如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是表现抗战题材的经典作品。1941年9月日军對河北西部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围剿”,25日日伪军分几路对狼牙山地区进行围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在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五位战士坚持英勇阻击,于26日弹尽粮绝后,面对日伪军的步步紧逼,宁死不屈,最后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画面上五位满目仇恨的抗日战士,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峰矗立在狼牙山之巅,作品既热情歌颂了英雄们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英勇气概,又寓意和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战胜的坚定信念。
又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控诉了二战时期法西斯惨无人道的暴行。1937年,德国法西斯炸毁了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激起毕加索的极大愤慨,因而立即创作了这一享誉世界的巨幅作品。作者运用阴冷的色彩,夸张、变形以及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法西斯暴行所制造的血腥景象,刻画了无辜平民所遭受的灾难、死亡和痛苦,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将美术欣赏与历史学科衔接,可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画面蕴含的主题,培育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