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杨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加,以及企业用人标准的不断变化,高等职业院校也必须顺应潮流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更加准确的把握市场用人需求,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在切实提高毕业生求职竞争力的基础上,也实现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职业教育”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这一背景下探究如何运用“互联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成为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高层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数据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明确了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互联网+”在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开始得到了重点关注,它能够通过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通过拓展教育资源,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也要探究运用“互联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措施,以提高办学水平,实现改革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培养社会紧缺的复合型人才
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各个行业对于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同时用人标准也变得更加严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学历上并不占优势,这就需要通过提高专业技术应用水平来弥补自身短板,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了切实提高本校毕业生的综合水平,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顺应形势,在教学模式、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革。例如,通过转变教育理念,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都是一名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且对个人今后成长发育大有裨益的技能。
(二)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民办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也得到了提升。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高等院校共有2914所,按照本专科划分,专业院校1532所;按照公民办划分,民办院校855所。从这一组数据来看,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竞争压力巨大。为了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高等职业院校也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原则,关注学生学习诉求和发展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培养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互联网+”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优势
(一)丰富了教学模式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进行知识讲解,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而依托“互联网+”的教育改革,则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教学模式,丰富了学习体验。例如,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还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进行讨论等。
(二)拓展了教育资源
基于互联网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学科的教师,都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课件、学习资料等在该平台上进行分享,这样一来就可以拓展教育资源,为不同专业的教师、学生带来一定的便利。例如,数控机床专业的学生,在对本专业知识有熟练掌握后,还想通过自学掌握计算机编程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从网络教育平台上下载相关的教程、资料,从而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优化了考评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更加关注学生技能的操作能力和运用情况,而考评作为一种督促、激励学生的有效方法,也必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重点关注和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水平。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改革,就是要借助于互联网的便利性,更加公正和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三、“互联网+”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基于“互联网+”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通过产学结合从企业收集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资料等,开发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微课、慕课等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一批质量优良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探索构建“4+N”的技能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即4个平台:通识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课程平台、职业专业课程平台和拓展课程平台;加上N个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群。以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为重点,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具有技能化、职业化特点鲜明的,中高职对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的核心课程。
(二)构建学习互动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在互联网时代,资源共享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依托“互联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必须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共享价值,为本校师生乃至其他合作院校的师生,提供教学或学习上的便利,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互联网资源库,教师可以将一些使用完的电子教案,及时上传到这一资源库中。一来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借鉴或参考,实现了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二来也支持学生进行浏览或下载,学生在课后自学时如果遇到了一些问题,又不能及时找教师解答,就可以再看一遍电子教案,从而帮助学生扫除知识盲区。
(三)开展教师队伍培训,树立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势在必行。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已经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产生巨大冲击。教师们应当更新理念,学会用互联网思维,从容应对教和学中出现的各种改革。“理念先行,技术支撑”是“互联网+”时代广大高职教师必须转变的观念。不管是教学改革中,还是教学管理中,还是学生管理中,都需要学会应用互联网技术,规范学校管理流程,提高决策水平,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四)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个性化教育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数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同一班级中学生数量较多,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掌握情况,也会造成教学质量的降低。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则可以借助于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掌握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详细信息,这样就方便教师有针对性的设计电子教案,迎合学生喜好变更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了个性化教育,更好的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四、结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期和攻坚期,无论是从培养社会紧缺人才角度还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角度,都必须尝试探究多种可行性的方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向前发展。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并在促进行业转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教职工也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构建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重视信息化教师队伍培训等途径,更好的发挥“互联网+”在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价值,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进一步提升。
參考文献:
[1]张立国.互联网+趋势下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78(10):233.
[2]裴立志,徐普平.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探析——以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v.19;No.75(03):14-17.
[3]范恒君,景红华,杨波.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大众科技,2018(9):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