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学分制”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构建*

2019-06-25 08:59:34杜文龙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分制书目通识

杜文龙 谢 珍 陆 溯

(1西安航空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2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1]。文件中提出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西安航空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转型目标为应用型高校的大学之一,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社会行业、航空产业和地区经济建设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响为了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以及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需求,我校特推出图院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模式——“阅读学分制”,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并积极与二级学院、学科负责人联合建立多部门协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助力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培养真正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懂知识、会学习、善思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阅读学分制与协同育人的关系

1.1 阅读学分制的内涵

所谓阅读学分制度,是图书馆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读者在一定时期内的阅读情况转化为相应数量的学分,读者按照学分的多少获得图书馆一定的奖励和享受一定的服务的图书馆阅读管理制度[2]。阅读学分制不仅相对科学公平,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竞争性,有助于调动读者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图书馆的文献阅读率,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1.2 阅读学分制的渊源

阅读学分制的设计灵感源于韩国江原大学毕业资格认证中的读书认证制度[3]。读书认证作为江原大学学生的毕业条件之一,从 2001 年开始实施,其毕业资格认证分为外语认证、计算机认证和读书认证,学生至少要通过两个以上的认证考试才能毕业。将阅读提到与学习外语、计算机同等重要的高度,并纳入毕业资格认证管理运营机制,足见江原大学对学生阅读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可任选两个认证的政策,既减轻了学生的考试负担,又起到了积极干预和影响学生阅读行为的作用。这种读者自己阅读、自主学习并进行相应考核的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4]。

1.3 阅读学分制与协同育人的关系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各高校着力于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图书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和智慧校园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至上”一直为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活动与实践与高校的教学科研动态、人才培养目标和协同育人机制是密不可分的,承担着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重要使命,在高校人才培养新要求和协同育人新机制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图书馆推出协同育人的新制度——“阅读学分制”,“阅读学分制”是在协同育人新机制中产生,反之又助力于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两者是协同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2 协同育人与阅读学分制融合实践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数据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思考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推进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融入教育教学资源中,学校拟实行图书馆主导、多部门协作的“阅读学分制”,阅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共同形成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面向航空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1 阅读学分制政策的制定

2.1.1 阅读学分制的目标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背景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高校图书馆实施“阅读学分制”,目标为引导阅读风尚、孵化协同创新、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助力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以及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2.1.2 阅读学分制的学分设置

“阅读学分”制由图书馆主导,多部门协作实施落实,经过与学校学生处、教务处以及各二级教学单位的多次讨论研究,最终形成“阅读学分制”的最终执行方案。“阅读学分制”正式纳入学校的学分管理制度中,教学定位为通识教育,记2个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如此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相辅相成,共同纳入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

2.2 阅读学分制中的阅读内容分析

2.2.1 通识阅读

图书馆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特性、年度好书榜单以及国家的时政方针确定通识阅读书目,要求学生从通识阅读书目中选择20本进行阅读。通识阅读书目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与艺术类,阅读书目主题涉及人工智能、解密历史、制造技术、成长励志、宇宙天文、科学科普和一带一路等。通识阅读书目由图书馆主导协同各学院确定,具有较高的知识价值和阅读价值。图书馆通过网站、院系服务QQ群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同步发布通识阅读书目并持续更新。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列举了20期通识阅读书目的阅读主题,且未详举具体推荐图书目录。如表1所示。

表1 通识阅读推荐系列主题图书

通识阅读书目范围较宽泛,主要涉及历史与人文社科领域以及科普类图书,图书馆提供近300本通识阅读书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从中选取20本进行阅读,选取阅读书目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较大。获取到阅读书目后需要通过图书馆的网站OPAC、检索机、移动图书馆和微信客户端查询图书的流通信息、索书号和馆藏信息,然后根据索书号到对应书库中查询所需图书,如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增强文献管理能力、提高文献获取技能,而信息获取与管理能力又是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组成元素。

2.2.2 专业阅读

表2 专业阅读推荐系列学科或专业方向[注]我校开设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等79个专业

按照学校专业情况,将图书分为16大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学科或专业方向,覆盖航空航天、机械、材料、电气、交通运输、工商管理等16个学科或专业大类。专业阅读书目主要由以上16个学科方向负责人提供,图书馆提供以上16个学科或专业方向的馆藏书目信息供负责人参考,专业阅读部分要求学生精读5本专业图书,通过专业阅读书目学生可以了解本学科或专业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亦可以掌握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专业或主题方向文献的技能和方法,有助于提高信息意识,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信息能力。

2.3 阅读过程与协同育人

2.3.1 图书馆阅读管理

(1)对通识阅读和专业阅读书目进行导读服务

如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通识阅读和专业阅读书目,对学生获取具体阅读图书进行有效引导和培训,开展针对阅读书目的书签设计大赛和书评评比活动,组织书山寻宝大赛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馆藏布局的了解和图书文献组织和获取的技能,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活动等。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升阅读能力和专业能力。

(2)调取阅读日志

通过北邮系统调取学生的阅读日志,对学生所选的20本通识阅读书目和5本专业阅读书目的阅读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了解学生的阅读偏好和兴趣。有助于把握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行为特征;有助于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助于后期图书馆和专业负责人对阅读书目进行完善和调整;亦有助于为阅读成果评价提供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依据。

2.3.2 二级学院阅读管理

(1)阅读态度引导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风尚。如将阅读态度教育融入学生考核体系中,对学生阅读活动进行引导和管理,鼓励学生参加书香航苑读书节活动,以班级的形式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对阅读态度良好的学生进行推优和宣传等。通过以上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想阅读”成为大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

(2)阅读过程控制

由于目前缺乏比较完善的阅读考核机制,且没有专门的机构监督学生的阅读情况,所以对学生阅读过程的监督和控制是“阅读学分制”有效实施的难点和关键节点。有效的方法是将阅读过程控制融入专业课程教育、课程研究、社会调查与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活动融入教学实践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如此可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如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图书阅读讨论会以考察学生的读书生活状况;在课题研究或毕业设计文献调研环节中,考察学生的图书阅读情况;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公需课和必修课的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和课程结课考核中加大对学生关于阅读书目的阅读过程的考察。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完任务式”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起“阅读育人”的阅读观,而不仅仅是通过阅读获取学分。

2.4 阅读成果考核

2.4.1 阅读能力考试

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阅读书目知识的掌握以及阅读能力进行考核,通识阅读书目的考试由图书馆主导组织,主要对信息意识、文献获取、信息利用和阅读书目知识节点进行考量。通过考核可以把握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能力提升情况。

2.4.2 阅读心得论文

通过提交心得论文的形式考察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研究的能力,此部分考核由以上16个学科负责人主导,重点考察内容包括信息技能与专业知识结合度、某一研究课题或方向的研究进展以及围绕某一主题的感想阐述。

2.5 阅读成果分享与出版

2.5.1 参加图书馆的读书与阅读活动

图书馆会在世界读书日和宣传月活动期间举办各种关于读书与阅读方面的活动,例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爱上读书”宣讲活动;提升文献查询能力的“书海寻宝”活动;提升信息技能的“信息素养”大赛;提升专业素养的趣味专业小知识竞猜活动;提升阅读交流能力的读书沙龙活动;提升阅读分享能力的“爱尚图书、爱上阅读”征文活动等。通过以上这些阅读活动与实践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交际与阅读分享能力。

2.5.2 通过社交网络与学习研究类网站分享阅读成果

通过比较系统的自主学习和书目阅读,学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学生可将阅读方法或者某一课题的心得体会分享到社交网络及学习研究类网站平台上,如Friendster、MySpace、Bebo、Facebook、微信以及科学网、小木虫论坛、百度文库等知识分享平台。通过线上阅读成果分享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和研究兴趣,有利于学生线上知识分享、学习转化与知识孵化。

2.5.3 阅读成果出版

学生在图书馆老师及学科负责人的指导下可将阅读成果进行出版交流,如将阅读成果发表至阅读、学习与专业研究类的报纸和期刊上。图书馆及学科负责老师在整个出版周期进行指导,主要包括成果格式规范、文献规范引用以及出版方向引导等。在数字环境下,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素养,还需具有相应的出版素养[5]。通过对学生阅读成果出版行为的监督与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出版素养和数据伦理,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数据素养和综合竞争力。

3 基于阅读学分制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通过对“阅读学分制”的相关文献研究得知,目前关于“阅读学分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阅读学分制”的设计与实施研究、阅读学分制运行中的问题分析、“阅读推广”视角下的阅读学分制、“阅读学分制”运行动力因素研究等几个方面,尚未从“协同育人”这个视角对“阅读学分制”进行研究。本文以“协同育人”为研究视角,以创新育人模式为研究目的,从阅读书目选择、文献阅读过程、阅读成果产出到阅读成果分享整个阅读学分的运作流程中融入协同育人的理论思维、育人过程与运作机理,如图1所示。以期对高校“阅读学分制”应用实践和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提供指导和借鉴,为协同育人和阅读学分融合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框架构建。

图1 基于阅读学分制的协同育人模式

4 研究展望

本文研究思路来源于“阅读学分制”的实践应用和协同育人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策略。从阅读书目选择、文献阅读过程、阅读成果产出到阅读成果分享整个运作流程中设计出图书馆、学科负责人和二级学院协同培养学生形成若干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协同育人模式和运作流程。以期对协同育人与“阅读学分制”双重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框架模式,以更充分地发挥图书馆在阅读教育和文化育人方面的职责与优势。但是本文对协同育人和“阅读学分制”的融合研究尚缺乏更充分的实践案例支撑,且协同育人的能力塑造方向仅仅为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信息能力、信息分享和信息伦理,具有较大的研究局限性。后续将对基于“阅读学分制”的协同育人展开素质与能力塑造方面的定量分析和评价研究。

猜你喜欢
学分制书目通识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都市人(2022年3期)2022-04-27 00:44:57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9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本刊邮购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