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明生平及其学术成就述略

2019-06-25 08:59:34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藏书东莞

钱 昆

(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2017年12月,由东莞图书馆整理的《伦明全集》(一至五册)成功付梓,这是继《伦明全集》(第一卷)于2012年10月出版后,东莞图书馆方面继续整理完善资料,不断精益求精,最后与已经出版的《伦明全集》(第一卷)融会贯通后,分为五册,统一体例格式,历经五年时间最终完帙付梓。这是东莞图书馆方及相关学界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东莞地方乡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极具意义。笔者有幸参与该套全集的编纂工作,对相关资料比较熟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爬梳和分析资料,形成对伦明其人及其学术成就进行研究的基本写作思路,本文即是笔者的初期研究成果。

1 伦明家世背景

1.1 东莞伦氏

广东东莞伦氏一族,其始祖可追溯到宋代的伦次陆。伦次陆(1146-1237),字鸿渐,号羽仪,宝庆进士,封儒林郎,任广州府教谕(宋代始设,负责教育生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谕,官正八品)[1]。据罗志欢《伦明评传》所纪伦次陆育有四子,长子乐静、次子罄宜、三子德辅、四子晚兴,而东莞一房是伦次陆长子乐静的开支,以伦常及其四子最为有名[2]。

伦明的父亲伦常(1834-1889),字元第,号棣卿,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科乡试举人,同治十年(1871)得陕西知县,后因照顾年迈母亲就近呈改福建,母亲病逝后又改职江西,任崇仁县令(1887-1889)。伦常一生修学好古、政绩清明,于任所深得百姓爱戴,于乡里亦得传颂思念。伦常所处并非高官厚禄之位,除却本身的政绩清明外,亦喜好读书、藏书,常言“养花种树得春气,读书听香生妙心”[3],这种重视文化教育的习性直接体现在其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其四子一女皆以名闻,传为一时美谈。长子伦迈,字静如,宣统元年最后一科优贡;次子伦明,字哲如,光绪辛丑恩科补行庚子科举人,京师大学堂师范科毕业;三子伦叙,字达如,光绪癸卯恩科顺天中式,京师大学堂文科毕业;四子伦绰,字绰如,监生,京师大学堂法科毕业;女耀华,1912年4月当选粤省女代议士,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早的三位女议员之一[4]。

1.2 望溪五鱼

自古人们常用“如鱼得水”来描述生活的幸福美满,故东莞伦氏有“望溪五鱼”之美谈。“望溪五鱼”并不包括伦常之女,而是伦常之四子伦迈、伦明、伦叙、伦绰,外加伦明的堂弟伦鉴。伦鉴,字淡如,京师大学堂农科毕业。广东话“如”发音“鱼”,所以在东莞有“望溪五鱼”的美称。

“望溪五鱼”中除伦迈外,其余四人先后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并在毕业后投身于教育事业。伦叙自京师大学堂毕业时,成绩被评定为“史学门甲等”[5],取得“文学士”学位,毕业后曾担任国立中山大学、广东国民大学文学院、广东法学院等大学的教授;伦绰从法科政治门毕业,取得“政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有关部门供职,具体情况不详[6];伦鉴自京师大学堂农科毕业,毕业成绩为“农学乙等”[7],回到家乡东莞从事教育工作,于1914至1918年任东莞县立中学校长,业绩斐然[8]。

与伦叙、伦绰、伦鉴三兄弟从师范科直接升读本科的选择不同,伦明自京师大学堂师范科毕业时年30岁,他并没有升读大学本科,而是拣发广西候补知县,但并未就任,于毕业当年(1907)返回广州从事教育工作,此后辗转两广、北京、河南等地,以续修《四库全书》为志业,继续其从学、从商、从政的一生,当然其从商与从政归根结底还是为其从学服务的。笔者试从伦明人生发展的六大阶段进行归纳梳理,以期还原伦明一生的活动轨迹,这也为后世客观评价其人及其学术成就提供研究基础。

2 伦明生活轨迹

伦明生于东莞,卒于东莞,虽为时事所迫,但也算落叶归根。纵观其一生居游活动,遍及中国多个省份,其人生的主要生活轨迹和阶段发展,笔者通过列表与分阶段阐述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表1 伦明一生主要生活轨迹(居住区域)

2.1 青少年求学入仕时期(1878-1901)

清光绪四年(1878),伦明生于广东东莞中堂属望溪乡之伦氏家族[9],东莞伦氏家族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伦明10岁时随父伦常就读于江西崇仁县衙斋。伦父好书,自带十余箱书籍于任所,伦明时 “略识文义,课暇,窃取浏览,因而博涉,渐感不足。”[10]于是伦明自己开列所需书目托县差至百里之外的省会书肆帮忙购书,一月一次。县差所返,有得有不得,而且不审书价之贵贱是否值当。这对少年时期的伦明来说应该算是不小的一笔花销,所幸伦父喜爱伦明聪慧,又怜惜其早年丧母,所以每逢年节赏给伦明的零花钱是其他兄弟的几倍。一日,伦父召集伦家兄弟一起并询问其所蓄,其余兄弟争相献出所有以验,唯独伦明两手空空泫然欲泣。伦父脸色大变并责问伦明钱财去向,伦明以购书作答,伦父不信,于是伦明往来搬运自己平日所购书籍,堆满床榻。伦父脸色渐转并一一翻检,最后对伦明说:“孺子亦解此乎?善读之。”[11]伦明以此为庭训,是其藏书之始也。

伦明少年时期即有志于藏书,并谨记父亲庭训,不仅藏书还识书、懂书,因书究学。光绪十五年(1889)其父卒于任所,伦明回到故乡东莞,时年12岁。光绪二十年(1894),伦明17岁,入县庠,旋补廪生。光绪二十二年(1896)前后,拜康有为为师并执弟子礼,但是关于伦明的这段跟随康有为读书治学之经历,后世资料记载较少,众所周知梁启超亦是康有为的弟子,并且早年梁氏于学于政皆追随康有为,因此才有中国近代史上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戊戌变法”。但是随着康有为、梁启超二人在政见上的渐行渐远,伦明对待康梁二人的态度明显倾向于支持梁启超,梁氏对于伦明来说更像是老师而非同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农历辛丑年,补行庚子科乡试,伦明以第九十名的成绩考中举人[12],后被拣发广西知县,但“未半载假归”[13]。伦明半载即假归的原因不得而知,次年(1902)即北上考取京师大学堂。

2.2 就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1907)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和师范两馆举行首次招生考试,考试科目包括修身伦理大义、教育学大义、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学、物理、化学、外文八门[14]。伦明以举人身份参加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师范馆录取[15],由此开始了近五年的京师大学堂学习生涯。师范馆学生的课程安排是第一学年为人人皆学之普通课,如国学、中外历史地理、日语(也可兼习英、法、德、俄国等语)及普通科学等;第二学年开始分科学习,共分四科,即四大类,第一类为国文、外国语(英语、法语、德语,学生自择一种,分班教授),第二类为中外历史、地理,第三类为物理、化学、数学,第四类为动物、植物、矿物、物理、卫生、农学、园艺,总名为博物科[16]。伦明主修第二类分科,即中外历史、地理和英文。据伦明《京师大学堂毕业文凭》登录,伦明毕业时考试科目包括:人伦道德(即伦理学)、经学、中国文学、心理学、生物学、教育学、法制及理财、体操、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历史(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以每学期考试分数和毕业考试分数的平均数来核算最后成绩,伦明成绩为78.05分,算是优等[17]。

2.3 两广地区主要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1907-1915)

光绪三十三年(1907),伦明自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师范班毕业,成绩为“优等”,同年毕业的还有伦叙、伦鉴二人,成绩亦为“优等”。毕业后,伦明、伦叙、伦鉴兄弟三人回到广州,同被聘为两广方言学堂讲师。三年后伦叙、伦鉴与刚毕业的伦绰继续在京师大学堂深造,升读本科,然而伦明并未继续深造,而是留在两广地区从事教育工作。

其实伦明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即农历辛丑年补行庚子科乡试时,已获举人身份,自京师大学堂毕业时因成绩优异再获赐举人衔,所以容肇祖称其为“双举人”。伦明自京师大学堂毕业后亦是拣发广西知县,但“不到省”[18],即并未赴任,也就是说伦明以举人身份曾有两次取得做县令的资格但都未就任。个中缘由现已无从知晓,笔者推测原因或许有二:一是时局影响,晚清历经“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等事件后,已是穷途末路,伦明可能感到仕途难测,所以先后两次放弃了县令资格;二是京师大学堂的从学经历,伦明1902年考取京师大学堂时,京师大学堂已经完成了由旧式书院向新式学堂的转变,其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使得伦明接受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新式教育,开拓了眼界,为其日后治学中心的转移奠定了基础。

伦明1907年自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后改为优级师范科)毕业时,清政府刚刚废除了科举制并推行新政,各种新式学堂遍及全国,当时广州的新式教育随着清末新政的颁布而起步,伦明毕业后即回到广州,首先被聘为两广方言学堂教务长兼经济科教授[19],同时也兼任广东学务公所开办的广州西区模范高小校长,直至宣统二年(1910)十月。辛亥革命爆发后,伦明辗转广西履职,初居桂林,后居浔州(今桂平),任浔州中学堂校长。1914至1916年间,伦明任广东视学官,后因伦明定居北京的决心而结束。

2.4 定居北京从事高等教育又辗转河南任职(1915-1924)

1915年,伦明“三至京师”并“决心弃乡土”[20],对于定居北京的原因,伦明本人并未细说,笔者根据其此前生活轨迹并《续书楼藏书记》中所载,大致归纳原因有三:一是前两次的在京经历影响。伦明第一次在京是就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接受新学教育,第二次是辛亥革命爆发后,短暂留京期间大肆收书,从他两次放弃县令资格可看出其无心仕途,自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即投身教育事业。而定居北京,是其少年时期即有志于藏书的需要,当时的北京已是“书业甲全国”[21];二是藏书管理的需要。伦明以“续书楼主人”自居,他被后人所知,首先也是因为其藏书家的身份。伦明一生辗转多地,他的藏书处所也分散多处,其中放在广州南伦书院和小东门寓所的藏书,因粤地气候潮湿及水淹、偷盗之事而损失惨重。北京气候干燥适宜藏书,伦明在京定居后开设通学斋并聘孙殿起负责经营,藏书规模及管理日益完备;三是治学中心的转移。伦明将其藏书处所命名为“续书楼”,即为续修《四库全书》而备,而伴随其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他的这种治学倾向越发明显。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即国立北京大学),1917年11月,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成立,分设了国文学、英文学、哲学三个研究所,伦明被聘为文科研究所国文门诗词科教员[22],同时也被聘为法预科教授[23]。伦明在北大法预科具体教授什么课程,后世资料没有相关记载,但是在文科研究所的授课内容及学时安排则有记载,据《国文研究所研究科时间表》记载,伦明在文科研究所主要负责讲授“诗”,每月一次第一星期(三)四时至五时[24]。

1921年9月,伦明辞去北京大学教席。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为“浙派所排”之外[25],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即有可能是伦明想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续修《四库全书》的志业中。1924年12月,伦明致信时任教育部次长的陈垣,提出校雠《四库全书》及撰写《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请求,信末说:“弟自九月即脱离大学教席,绝无别事,日惟闭户读书,自分见弃世矣。”[26]可惜五个月后陈垣辞去教育部次长之职,该次建议终成泡影。同年,伦明的同乡陈某任河南道清铁路局局长,聘伦明为总务处处长,历时三年。除平日处理局中事务外,伦明还利用闲暇时间到焦作周边市镇,如怀庆、卫辉、清化等地搜访图书。他想要以一己之力完成续修《四库全书》的志愿也发于这一时期,其《续书楼藏书记》中言:“余续修之志,发于甲子”[27],民国时期的甲子年即1924年,正是伦明在河南任职的第一年。

2.5 再次定居北京后专心学术研究(1927-1937)

1927年下半年,伦明在河南道清铁路任职期满,再次返回北京,经梁启超推荐,重返北京大学任教,主讲目录学、版本学等课程,他的学生傅振伦回忆:“新聘教师有名于时者有邵瑞彭、邓之诚、伦明诸先生”[28],“教员多逊清遗老耆旧,不学无术,独江瀚、伦明、邵瑞彭、邓文如诸先生学识渊博,为学生所推重。……伦哲如授《明清史籍解题》及《目录学》……”[29]。20世纪20年代以后,开始有日本留学生进入北京大学做旁听生,吉川幸次郎于1928年选听了伦明的“版本源流”[30],仓石武四郎于1929年选听了伦明秋季学期周五下午的“版本源流”[31],此外伦明在北大讲授的课程还有《清代著述考》[32]《明清史籍研究》《清代史学书录》[33],同时还编印有《清代史籍书目提要》讲义[34]。据上述伦明所授课程及编写的讲义,目前可见的只有《目录学讲义》《版本源流》和《清代史学书录》三种,其中《清代史学书录》北大图书馆有藏单印本与合订本两种,因北大图书馆古籍部正在搬迁,笔者并未得见,东莞图书馆编《伦明全集》亦未收入。

伦明除了在北京大学担任讲师教职外,同时也被辅仁大学聘为讲师(1929年),讲授的课程包括:历代诗代表作品、诗专家研究、史记汉书研究、作文(二年级)[35]。此外,伦明还参加了“北平:辅仁大学辅仁社十九年(1930)夏令讲习会”,演讲题目为“中国书籍之分类”[36]。1933年,伦明先后离开北京大学、辅仁大学,进入北平民国学院任教[37],主讲目录学直至1937年南归。

伦明再次定居北京并做大学教授的十年间(1927-1937),也是其治学中心逐渐转向版本目录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他不仅讲授目录学、版本学相关课程,还发表了《续修〈四库全书〉刍议》《续书楼读书记》《续书楼藏书记》等文章,为实现其续修《四库全书》之志业奔走努力,参与日本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组织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的撰写工作,是续修事业用力最多的学者之一。

2.6 南归直至去世(1937-1943)

1937年7月,伦明南归回家扫墓,适逢卢沟桥事变,交通阻塞,滞留广州,期间“忽患脑充血病,全身瘫痪,几濒于危。”[38]后经德国医生诊治痊愈[39],但随着战事的加剧,伦明直至去世前都没有再回过北京。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继而东莞沦陷,伦明返回故乡望牛墩,“辗转于新塘、横沥之间……乡间无书籍,又无可谈之人,日惟作诗以自遣。”[40]同年10月底,伦明欲赴港任岭南大学(当时借用香港大学校舍)教席,但因“难求栖息之地,遂尔中止”[41]。广州沦陷后,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和市立博物馆合并,改名为“广州市立图书博物馆”,郑渭中兼馆长,聘伦明为副馆长兼图书部主任[42]。1941年4月15日,馆长郑渭中报称:“副馆长兼图书部主任伦哲如,年老多病,不胜烦剧,拟请免去本兼各职,遗缺请委郎宝琛接充。”4月18日,《广州市政府指令》(指字第五九八号)称“应予照准”[43],当天郑渭中签发了免职通知。

1940年7月26日,日伪广东省政府决议创立广东大学,该大学是沦陷时期广州的最高学府,于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后解体。曾参加创办广东大学的陈嘉蔼回忆称:“广东大学院系确立后,开学前后,人事任用渐次确定。文学院分三系:中国文学系,我兼主任;教育学系,区声白教授兼主任;历史学系,伦哲如教授兼主任。伦逝世后,该系合并于中文系。”[44]可见伦明曾被伪广东大学聘为历史系教授兼主任,直至去世。在广州沦陷时期,很多高级知识分子迫于生计而进入伪广东大学教书,其中“年纪较大,素以教书为职业者居多数”[45],如理学家任元熙在应聘伪广东大学教授时说:“古时王猛当秦苻坚的宰相,许衡出任异族,做元朝的官吏均是不得已之事。我来大学,只教我的书,所有开会、演讲和政治有关的事情,我决不参加。这是我首先声明的。”[46]徐信符也表示可以应聘为图书馆长,但是要更名为徐成,并且只能在港遥领。这些言论及行为也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矛盾且复杂的心态,伦明也是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进入伪广东大学任教的。

1941年秋,孙殿起来广州访书,见伦明“形体渐瘦,精神亦衰”,待孙氏1943年夏再次访书并返京之时,伦明已“步履艰难”,二人会谈握别之时,伦明对孙殿起说:“君先回北京,吾待交通恢复,即行北上,再与我君畅谈。”[47]可惜1943年的10月[48],伦明即病故于东莞故里,享年66岁。

3 客观评价伦明其人及其学术成就

伦明一生从学、从政、从商、从教,他的各种社会身份,他的各种理论观点及实践,主要还是围绕其从学服务的。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需要,抑或是对伦明这一历史人物抱以“同情之理解”,都应客观看待伦明其人及其学术成就。伦明的学术成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歌创作领域,二是文献学领域。

3.1 诗歌创作领域

伦明嗜书成癖,亦好诗,以诗纪书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即是其代表。除此之外,国家图书馆所藏的《伦哲如诗稿》(一至六册)保存了大量伦明诗作,东莞图书馆编《伦明全集》(第一册)在此基础上,又增辑一些散篇,合约270余首,为研究伦明及其学术思想,尤其在他的诗歌创作领域提供了宝贵资料。笔者受专业所限,对伦明诗歌创作领域的成就研究较少,实际上目前关注于此领域研究的成果也是比较少的,因此笔者希望能通过此文抛砖引玉,为有志于研究该领域的学人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3.2 文献学领域

伦明以“续书楼主人”“通学斋东主”、大学教授、藏书家、古旧书业经营家、版本目录学家等多重身份为后人所知,但是以“文献学家”直呼其名的情况较少,张宪光在《续书楼藏书有多少》一文中,对东莞图书馆“为一位藏书家、文献学家编纂全集的做法感到高兴”[49],这是后世研究人员首次以“文献学家”的身份定义伦明。笔者认为伦明虽无“文献学家”之名,却有“文献学家”之实。对于伦明的文献学成就,笔者认为可以用“承前启后”四个字来概括:

在藏书方面,伦明的藏书观念在晚清民国时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他的藏书才能保证其读书治学以自用,同时还能惠及友人并泽被后世。他的《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继承了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的著述体例,对后续几家续补之作亦有启示作用;在续修方面,伦明不仅有续修《四库全书》的理论,而且还多方奔走努力,甚至有以一己之力完成续修《四库全书》的宏愿,是当时于续修事业用力最多的学者。虽然诸多努力最后并未如愿,但是《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参与工作,为其实现续修之志提供了机会与可能。据东莞图书馆整理统计,伦明撰稿1899篇,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尤以经史两部居多,在校勘、辨伪、辑佚诸方面皆有研究;在版本目录学方面,伦明不仅有实践经验,而且还升华到理论高度,主要体现在其自编的讲义《版本源流》和《目录学讲义》两部著作中。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伦明的生平事迹,暨南大学图书馆罗志欢研究馆员的《伦明评传》一书,所涉史料相对翔实,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于“传”的部分,可谓无人出其右,故笔者在研究伦明的生平时,多有参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爬梳资料,将伦明的生平按其人生发展的六大阶段进行归纳整理,相对清晰地展现伦明的一生,并对伦明的学术成就从诗歌创作和文献学两个领域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以后有志于此的研究者亦能起到参考的作用。

猜你喜欢
藏书东莞
东莞振宗机械展
模具制造(2020年12期)2020-02-06 08:05:18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0年12期)2020-02-06 08:04:34
东莞可园琴事
文化遗产(2017年2期)2017-04-22 03:41:06
东莞长联
网印工业(2017年1期)2017-02-08 07:50:38
公益金救孤的“东莞样本”
大社会(2016年8期)2016-05-04 03:42:36
珍惜每一本藏书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9
天一阁藏书文化中的俗与雅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8:00:22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6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7:59:36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天一阁文丛(2012年1期)2012-10-13 07: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