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语境下定义“二元对立概念”

2019-06-25 02:37点评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梅琴
中学生天地(C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萧伯纳理智作文题

■点评: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 梅琴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萧伯纳说:“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高考作文题中,有不少涉及“二元对立概念”的题目。遇到这样的作文题,同学们往往会从两者中选择自己认同的一方,以此立意写作:先阐述概念,然后表达态度、提出观点,接着展开分析论证。

由于在不同的语境中,貌似对立的双方实际上并不对立,也无法进行对比,所以作为写作的起点——阐述概念时,我们必须把两个概念放在同一语境下来界定、对比、阐释。这一点,常常被同学们忽视了。

比如上面这个作文题,题目提出了“理智”和“不理智”两个对立的概念,但是,这两个概念真的对立吗?

仔细审读题目,萧伯纳有两句话。

前一句“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谈的是“自我与环境”。在这个语境下,“理智”与“不理智”的做法相对:一个能认清环境和现实,努力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一个企图改变环境适应自己。

后一句“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话题已经由“自我与环境”转为“创造历史”。在“创造历史”这个语境下,“理智”指囿于现实、保守,“不理智”则指敢于突破、创新。

可见,作文题的两句话有两个层次,在不同的层次中,“理智”和“不理智”的内涵分别不同。我们不能把前一句中的“理智”和后一句中的“不理智”放在一起比较;同样地,也不能把前一句中的“不理智”和后一句中的“理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以“不理智”构建未来》一文的开篇,作者把“理智”解释为“懂得如何顺应环境而安稳自处”,源自萧伯纳的前一句话,谈的是“自我与环境”;把“不理智”解释为“看到当下的不足后敢于破坏与创新的行为”,源自萧伯纳的后一句话,谈的是“创造历史”。两个概念不在同一个语境中,论述的起点就错了。从标题看,作者是从“创造历史”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以‘不理智’构建未来”的观点,所以应该把“理智”也放在“创造历史”这个语境下来定义。

以“不理智”构建未来

萧伯纳说,理智的人改变自己,不理智的人才改变环境,而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理智”的人或许是聪明的,他懂得如何顺应环境而安稳自处,但谁又能说“不理智”是错误的呢?“不理智”,并非没有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而是一种批判精神、建设思想,是在看到当下的不足后敢于破坏与创新的行为。

我们应该以“不理智”构建社会,创造未来。

永远“理智”带来的是刻板无趣而迷失了自我。古人写秋,总不脱离秋风萧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于是大多数作品埋没于历史长河,蒙上了世俗的尘埃。只因其缺少创新,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为何?因为自古流传秋必定是凄凉萧瑟的,于是人人如此,失去了独创的韵味。正如艾略特所言:“如果传统的方式仅限于追随

文章标题即观点,简洁明了。

开篇引用材料后就开始阐述题目中的“理智”和“不理智”两个概念:理智的人“懂得如何顺应环境而安稳自处”,这是根据萧伯纳的第一句话,把理智放在“自我与环境”的语境下定义;不理智的人“看到当下的不足后敢于破坏与创新”,这是根据萧伯纳的第二句话,把“不理智”放在“创造历史”的语境下定义。两个概念的界定不在同一个语境中,论述的起点就错了。

从标题看,作者是从萧伯纳的第二句话出发,在“创造历史”这个语境下,认同“不理智”者,提出“以‘不理智’构建未来”的观点。所以,对“理智”这个概念,也要放到“创造历史”这个语境下来定义,它应该是囿于现实、保守。

继标题后再次亮明观点,单独成段,非常醒目。前一代,或仅限于盲目地或胆怯地墨守前一代成功的方法,传统自然是不足称道了。”

由此可见,尽管“理智”可以使你与世俗相同,但也同时使你泯然众人。因此,我们更应该强调“不理智”的重要性。没有哥白尼的“不理智”,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没有费尔巴哈的“不理智”,就没有黑格尔哲学的扬弃;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不理智”,就没有旧社会的被推翻。正是因为有“不理智”之人的存在,才有社会的进步,才有如今的世界。

但仅仅只有“不理智”的批判精神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不理智”的建设思想。费尔巴哈提出了唯物主义,哥白尼勾画了太阳系运行的真实情况,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拥有“不理智”的建设思想,才能创造历史。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理智”是对现实的固守,“不理智”是对未来的探索。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跳出框框,摆脱桎梏,看到当下的不足而敢于破坏与创新,做一个“不理智”的人,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段提出“理智”者的不足之处,并举了文学创作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以此证明“不理智”的正确。

但是说“理智”者的不足是“刻板无趣”“迷失自我”,不符合逻辑。前面说了,把“理智”放在“创造历史”这个语境下来定义,它指的是囿于现实、保守,那么“理智”者的不足应该是守旧不前、无法创新。

同时,本段所举的文学创作方面的例子,谈的是创作者缺少创新使作品不为人知,不符合“构建未来”这个主题,建议更换例子。

本段列举一系列“不理智”的名人事例,由点及面地论述“不理智”的重要性。从下一段开头的过渡句看,这些例子是要说明“不理智”者具备“批判精神”,但是每个事例都用一句话简单带过,名人们的“批判精神”体现得不明显、不充分,使段落最后的“正是因为有‘不理智’之人的存在,才有社会的进步,才有如今的世界”的结论,显得很勉强。

本段论述“不理智”者的“建设思想”,与上一段共同论证“不理智”的重要性,但用例与前面重复,且每个事例又是一笔带过,无法充分论证“只有拥有‘不理智’的建设思想,才能创造历史”这个结论。建议把以上两段合在一起,并对几个例子加以分析,加强论证。

不过,合并后的段落只是举例证明了“不理智”的重要性,要让论述更深入,建议增加一段文字,论述如何做到“以‘不理智’构建未来”。

联系自我向青少年发出号召,并回扣观点,文章结构完整。

修改后模拟得分:48分

在萧伯纳看来,人有两种,“理智”的和“不理智”的。理智的人改变自己,不理智的人才改变环境,而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理智”的人面对客观环境,懂得如何顺势而为,从而安稳自处,他们是聪明的,但如果囿于现实、过于求安稳就很难创造历史。我更欣赏所谓“不理智”者,他们意识到人可以付出更大的努力去改变环境,从而创造历史。

从个体角度说,“理智”和“不理智”都是为了实现自我。诚然,“理智”者的做法无可非议。相对于环境,人显得弱小而无力,顺势而为也能发展得不错,何乐而不为呢?但是,“理智”者可能忽略了一点,适应在很多时候就是顺从,就是对现实的妥协,固守着传统就容易忽略自我的创造能力。历史是由个人组成的,自我无法发展,历史如何向前?

古往今来,历史大都由“不理智”者创造。如果没有哥白尼的“不理智”,没有他对太阳系运行的真实情况的勾画,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如果没有费尔巴哈的“不理智”,没有他在被驱逐出大学讲坛后的坚持,就没有人本学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做出的贡献。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不理智”,没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认识,旧社会可能就不会被推翻。正是因为有“不理智”之人的存在,以自身最大的努力去突破、创造,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要以“不理智”的心态构建社会,创造未来。

做一个“不理智”者,需要有建设思想。当其他手机品牌固守着通话、短信功能时,乔布斯已经开始打造适合随时随地娱乐上网的手机了。他颠覆性地将键盘取消,通过触屏完成人机交互,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但是在未能成功前,乔布斯的行为是受人质疑的。苹果首席设计师艾维就曾透露:“在开发手机的许多个阶段,我们遇到了许多不能回避的技术难题,我们的确产生了疑虑,即这款手机可能不可行,它将无法正常工作。”可见,仅有建设思想还不够,当许多设想无法变成现实时,坚守这些“不理智”的想法,持续努力,历史才可能就此改写。

“理智”是对现实的顺从与固守,“不理智”是对当下的突破和对未来的探索。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当为自己设定高远的目标,同时付出最大的努力,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跳出框框,摆脱桎梏,做一个“不理智”的人,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萧伯纳理智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失眠
可为与有为——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评析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萧伯纳与小女孩
萧伯纳续传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青春有梦理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