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兵,苏剑清,王继红,罗晓洁
运动猝死是指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出现的意外死亡[1-2]。运动猝死是体育伤害事故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3-5]。据报道,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就多达55万,其中中青年人群运动性猝死的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6-8]。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大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运动猝死事件如,2015年南京某高校一名大三男生1000米体育测试过程中猝死[9],2015年上海某高校一名大一男生打篮球过程中猝死[10]及2016年武汉某高校一名大四男生在体质测试过程中猝死等[1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运动猝死现象多发,大学生运动猝死不仅给个人、家庭带来伤痛和损失,也给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负面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07-2016年计10年间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案例的深度调查,以分析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伤害事故的特征规律以及现场急救情况,以便高校在相关体育活动中能针对性进行大学生运动猝死防范工作,从而减少大学生运动猝死伤害事故的发生。
本研究的“大学生”,指我国各类本科院校中的4年制本科生;研究首先以“大学生”“猝死”“运动猝死”“现场急救”等为关键词,全面梳理了2007--2016年间我国高校大学生运动猝死状况;后对获取的案例资料进行进一步筛查,并进行核对,最终确定了大学生运动猝死案例110例,涉及高校分布在我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有一定代表性。
研究进一步通过资料与线索追踪、查阅相关报道等,对这110例大学生运动猝死案例的相关信息进行更为细致梳理,对一些信息不够清楚的案例进行电话采访或实地考察、访问与核实。本研究所搜集的大学生运动猝死案例信息内容包括运动猝死特征规律和运动猝死现场急救情况两个大的方面,详见下表。
图1 大学生运动猝死110例案例分布的省市Graph 1 Distribution of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sudden death of 110 college students in sports
表1 大学运动猝死案例收集信息内容Table 1 Case in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udden death in sport
表2 2007-2016年大学生运动猝死例数Table 2 The number of cases of college students'sudden death in sport during 2007 to 2016
表2为2007-2016年间本研究搜集的大学生运动猝死例数分布情况,可见2007-2016年大学生运动猝死例数和比例呈一个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尤其是进入2012年后,大学生运动猝死呈高发态势,但2016年大学生运动猝死案例有所减少,笔者认为,这可能因为2012-2015年大学生运动猝死频发经由媒体报道而引起各方重视所致,这也提醒我们,只要足够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防范,大学生运动猝死可以得到一定控制。
本研究的110例大学生运动猝死案例中,男性93例、占比84.55%,女性17例、占比16.04%;运动猝死案例中35例年级不详,其余的大学一、二、三和四年级例数分别为40、14、16和5例。由此可见,大学生运动猝死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比例高且运动强度相对女大学生较大有关。从大学生运动猝死发生的年级分布比例来看,大学一年级学生发生率最高,然后依次是大三、大二和大四的学生。大一学生运动猝死发生率高可能与新生高考前体育锻炼缺乏及需对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重新适应有关。而大四学生运动猝死发生率低可能与两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大四学生忙于考研、就业而导致参加体育运动人数下降,二是大四学生经过3年多的时间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各种环境。
大学生运动猝死110案例中7例运动猝死季节分布不详,其余103例发生于春、夏、秋、冬季节例数分别为32、16、37和18例。可见大学生运动猝死例数和百分比发生最高的季节是秋季和春季,超过了30%,夏季和冬季大学生运动猝死发生率相对较低;其原因可能与春秋两季初期正值学校开学之际有关,大学生经由假期回归学习重新开始参加体育活动,然而由于寒暑假期缺乏系统体育运动,大学生的机体还不能完全适应一些的高强度、对抗激烈的体育比赛,故易导致运动猝死。因此,每年的2月、3月、9月和10月,大学生运动猝死的相对高发的季节,此时期,高校组织相关体育活动时,要特别注重可通过体育安全宣传教育和运动健康指导,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运动。
从大学生运动猝死发生时间节律来看,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排列为:下午、上午、晚上、中午和早上,可能与大学生在下午参与运动训练、体育比赛或是跑步健身人数较多有密切相关(见表3)。
表3 大学生运动猝死发生时间情况Table 3 Time distribu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udden death in sport
由表4可见,大学生运动猝死发生率最高项目是跑步,包括3 000 m、1 500 m、1 000 m和800 m等各个不同距离的跑步项目;然后依次是篮球、足球、马拉松项目,这5个运动项目导致大学生运动猝死发生率合计为86.35%,为大学生运动猝死发生的高发运动项目,其中又以跑步运动项目最高。其原因可能与跑步(长距离)、篮球、足球、马拉松这些运动项目运动时间长和运动强度大有关,同时篮球、足球运动又是高度对抗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间长、运动强度大、高度对抗都是运动猝死重要诱发因素。这提醒我们,在进行这些运动项目时要特别注重并要教育学生要进行针对性防范。
经调查发现,110例大学生运动猝死案例发生于体育比赛、体育测试、体育训练、健身锻炼、学前军训、课余活动和业余活动项目属性分别为25、23、8、7、8、33和6例。说明大学生运动猝死与不同运动项目属性存在密切的关系,其中发生率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课余活动、体育比赛和体育测试,从本研究分析的110例大学生运动猝死案例来看,其中课余活动中大学生运动猝死高发,可能是因为离开了课堂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一些规范要求,学生体育活动随意性大,包括运动强度过大、运动时间过长和运动防护不到位等所致。而体育比赛和体育测试本身运动强度就大,并且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紧张,会导致大学生运动猝死发生率高发。因而,在体育教学训练活动中要特别关注这几项活动中的防范措施。
表4 大学生运动猝死发生运动项目情况Table 4 Sports distribu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udden death in sport
本研究大学生运动猝死案例中,32℃以上的高温环境中所发生的案例占比42.86%,低温环境占比57.14%;心源性猝死占比84.85%,脑源性猝死占比15.15%。可见低温和高温环境条件下大学生运动猝死发生率分别为50%上下,而运动猝死的原因调查显示心源性猝死原因发生率高达84.85%,明显高于脑源性猝死原因的发生率。由于大学生运动猝死气温条件资料收集率(19.09%)和猝死原因资料收集率(30%)相对较低,调查研究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也提醒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体育教学训练活动要尽量避开高低温;因故不能避开时,应有一定的防范预案。
由表5见,本研究所涉的110例大学生运动猝死发生现场有94.23%拔打了120急救电话,有65.26%的开展了现场急救,其中38.18%的立刻实施了现场急救。由此可见大学生运动猝死发生现场拔打120急救电话意识较高,但是参与现场急救意识还不够,有高达34.74%的大学生运动猝死事故现场没有人去参与急救,其原因可能与猝死现场周围人员未掌握急救技能有关,也可能与周围人员怕出现类似南京“彭宇案”事件的发生,进而出现明哲保身的行为[12]。针对这种由于怕惹事而不参与现场急救的行为,有关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关的应对措施,比如2016年上海市就正式颁布实施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俗“好人法”),这项法规明确规定,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法律责任[13],值得推广。
表5 大学生运动猝死现场急救开展情况Table 5 The first aid scene of college students'sudden death in sport
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110例大学生运动猝死现场参与急救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员的百分比分别为59.32%和40.68%,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大学运动猝死现场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来参与急救,非专业人员由于受到缺乏应有的急救技能的限制,会影响到大学生运动猝死的急救效果,这提醒我们应该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学及训练活动的相关从业人员的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现场急救人员的角度进一步防范大学生运动猝死事故。
本研究所调查的110例大学生运动猝死现场急救方法有心肺复苏、掐人中、电除颤和气管插管,其中有74.36%用到了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急救方法,17.95%采用了掐人中的急救方法,5.13%采用了电除颤的急救方法,有1例采用了气管插管的急救方法。气管插管需要专业医生才能采用,电除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急救方法,但多数运动场馆未安装有除颤仪(AED)设备,掐人中是一种非专业的现场急救方法,心肺复苏是运动猝死现场急救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急救方法,是大学生运动猝死现场首选的急救方法,有利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开展大学生运动猝死的急救[14-16]。研究结果提示,应该大力倡导大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训练中学习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以便在运动猝死伤害事故现场立即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同时有条件可在大学生运动人口密度大的体育场馆安装除颤仪,以应急运动猝死的现场进行心脏除颤救护。
大学生运动猝死是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的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17-20]。大学生运动猝死造成的严重伤害除了给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带不幸,也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造成教学管理上的困惑和担心,不仅影响着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也影响着学校正常体育教育教学活动[21-22]。加强大学生运动猝死风险的普适性教育,提高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对运动猝死伤害风险的认识[23-25],是防范学校体育活动大学生运动猝死伤害事故的重要一步。
本研究通过对近10年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案例深度调查,分析了这些大学生运动猝死伤害事故出现的特征规律和现场急救现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运动猝死存在性别、年级、发生季节、发生时间、发生项目、项目属性和气温条件等特征规律,大学生运动猝死现场急救意识总体不错,大多数能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开展现场急救,但是也存在急救人员参与和急救方法选择上的问题,需要对这些占到40%的参与大学生运动猝死现场急救的非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依据这些规律,本研究建议:要特别关注男性大学生、一年级大学生、春秋季节、跑步类运动及体育测试和比赛等大学生运动猝死高风险因素;加强对高校师生,尤其是体育教师、运动场馆管理人员等的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高校师生运动猝死的现场急救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在体育活动和训练密切的场所,安装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增加大学生运动猝死现场急救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