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葆丽,孙葆洁,徐子齐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希腊古典文明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有机结合产物,体现为一种以体育运动为表现形式的特殊的人类社会文化活动。可以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它既被社会文化所孕育,也为社会文化的发展贡献着属于自己的力量。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同样与文化息息相关,然而二者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决定了它们各自与文化互动的差异。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指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这概念包容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1]他认为文化分为两个成分——物质的和精神的,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组织文化的研究,因为“社会组织除非被视作文化的一部分,不然无法了解。”[2]在全书最后的概述中,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结构细分为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3]。依照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理论,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以体育运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可以将其文化结构划分为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部分。
奥林匹克运动的物质文化,主要指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有形的器物和设备,诸如奥林匹克运动标志、场馆、会徽、奖牌、火炬、服装、雕塑、吉祥物、邮票等等。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物质文化是文化结构中最先被注意的。同样,奥林匹克的物质文化也是奥林匹克运动最清晰显著的部分。
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文化,主要指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或地区奥委会构成的奥林匹克运动组织的三大支柱及其背后的文化。三大支柱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基本条件[4]。
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文化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息息相关,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起的原点。文化赋予奥林匹克运动更为高尚的价值追求,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培养,避免它沦为单纯的炫技和对抗的舞台。精神价值层次是奥林匹克文化结构中最为深层的部分,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
在奥林匹克运动所有活动中,夏季奥运会是出现最早、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活动,也是最能展现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活动。因此,夏季奥运会与文化的诸多互动,都与奥林匹克运动本身与文化的互动息息相关。
2.1.1 物质文化为夏季奥运会提供多样的文化表现载体
人类的物质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它包含在各类设备、房屋、船只、工具、武器等器物当中,物质文化为夏季奥运会提供了多样的文化表现载体。夏季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会,它更是贯彻奥林匹克主义、弘扬奥林匹克文化的重要活动,而物质文化作为文化展示的重要方式,也被夏季奥运会所重视。
夏季奥运会在筹备和推广的过程中,经常将文化附着于各类物质之上,从而起到宣传和推广的作用。因此各式各样的物质文化,给予夏季奥运会更为广阔的文化表现空间,让夏季奥运会可以通过诸如发布会徽、奥运邮票、海报、奥运吉祥物、运动员和志愿者身穿的奥运服饰等多样的方式来丰富奥林匹克运动的物质文化。这些器物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被赋予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意义,结合夏季奥运会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大众感受奥林匹克文化的直接来源。
2.1.2 夏季奥运会促进多元文化在物质上的交流融合
不同民族与国家,其物质文化虽然大相径庭,但物质的功能却是相似的。例如房屋、交通运输工具或许在形象设计上具有本土的文化特征,然而在实际功能上是接近的。在文化交流愈发密切的今天,很难有某一类物质是某一种文明所独有的。因此,物质作为文化表层最为显眼的“壳”,是文化中最易交流的部分。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欧洲,“欧美中心主义”在当今奥林匹克运动中仍有着深深的烙印[5],但是在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推广过程中,多元化早已是奥林匹克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夏季奥运会作为奥林匹克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自然是多元文化最好的展示平台。夏季奥运会的一些标志性器物,例如:会徽、宣传海报、邮票、吉祥物等设计往往会吸收本国文化精髓进行再创造。因此夏季奥运会的物质文化可以视作是多元文化的一次集中融合与展示。
例如,1956年的墨尔本夏季奥运会是奥运会第一次离开欧美国家,由于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国家,所以本届赛事整体上与之前欧美国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相近,但其物质文化的设计上却具有当地文化特色,比如赛前发布的奥运邮票上印着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的动物——袋鼠(图1)。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舞动的北京”则是多元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在物质层面深入互动的典范。该会徽形似一方中国传统印章,上绘一个运动员奔跑动作,其形象仿若中国汉字“文”(图2)。“舞动的北京”吸收了中国文字的象形文化和金石文化,以“金诚所至,金石为开”为寓意,与现代奥林匹克的运动文化完美结合,正是这种对多元文化的吸纳和包容,让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图1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发行邮票图片来源:XVI OLYMPIAD MELBOURNE 1956[6]Figure 1 Stamps issued for the 1956 Melbourne Olympic Games
图2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图片来源:中国奥林匹克运动通史[7]Figure 2 Emblem of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其实不仅仅是夏季奥运会,在冬季奥运会、青年奥运会、残疾人奥运会等奥林匹克运动的其它活动当中也有相似的物质文化融合的现象,但是由于夏季奥运会的影响力最为广泛,因此它对多元文化融合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也是其它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2.2.1 组织文化保证夏季奥运会的顺利运行
奥林匹克运动稳定的组织体系是保证夏季奥运会顺利运行的前提,而组织体系的稳定则得益于它所具备的两大结构特点,第一,国际奥委会的“逆向代表”组织原则;第二,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或地区奥委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组织结构,这种架构有效保证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稳定。而这种组织体系特点的形成,与孕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社会组织文化有着密切关联。
如国际奥委会的“逆向代表制”指国际奥委会委员是国际奥委会在委员所在国或地区及体育组织的代表,而不是相反。”[8]这种制度有效保证了委员们的价值追求以及对国际奥委会未来发展认知的统一性。它的思想文化根源来自于欧洲民间社团组织文化。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与封建王权和宗教完全不同的新力量——资产阶级诞生于西方世界。然而资产阶级想要突破王权和教权的封锁就势必不能一盘散沙,因此它往往以行业为单位,建立俱乐部、商会等各式各样的社团来作为彼此的纽带。在摆脱王权和宗教的意志后,这种自行成立的社团想要发展和运行,就必须要求社团成员有相似的价值观和“志同道合”的追求(相同行业背景下这一点比较容易做到),不然组织治理就无从谈起。诞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此影响。
2.2.2 夏季奥运会为国际体育组织文化发展提供范例
国际奥委会是一个“非政府的、非盈利的、无限期存在的国际组织。”[8]这样一个不依赖政府支持的国际组织,却成功把夏季奥运会发展成全世界最受瞩目的体育盛会,与它的组织文化密不可分。夏季奥运会虽然是一个综合性的体育赛事,但背后却牵扯到各个国家与城市政府、知名企业、国际团体的综合权益。如果没有组织文化支撑,夏季奥运会就会面临被社会多方势力吞噬的危险。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为其他国际体育组织文化发展提供了范例与模板。
2.3.1 精神文化向善赋予夏季奥运会不朽的人文价值
顾拜旦所倡导复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体育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然而文化的形成是中性的,也是动态的,它既有和谐向上的一面,也有僵化落后的一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本可能是社会主流认同的文化价值理念,也可能会逐渐被人们推翻和抛弃,而原本被视作是离经叛道的思想,也可能会被人们逐步接纳并最终变成新的主流文化,文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的更新换代。但是无论如何,社会文化中也总有一些美好品质被人们永远地赞美和歌颂,这就是文化向善的力量。这种力量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也影响了夏季奥运会。如果夏季奥运会仅仅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赛事,它是不可能延绵百年之久。同样,如果夏季奥运会背后是一种腐朽的、不符合现代社会文明价值观的文化,它同样也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纵观历届夏季奥运会,虽然4年一届且举办时间短暂,但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被后人永久的歌颂,积极向善的精神文化赋予了夏季奥运会独特的人文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夏季奥运会,文化向善的力量影响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所有活动,但夏季奥运会无疑受影响最深刻,且它给予精神文化的反馈也是最强的。
2.3.2 夏季奥运会展现了人类对现代精神文化的至善追求
夏季奥运会给予精神文化的反馈是它展现了人类对现代文化的至善追求。对美好文化的追求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历史文明,为此人类做过无数次的尝试,这其中也包括了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追求人格的完美塑造,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奥林匹克宪章》明确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8]。建立更美好的世界,这恰恰是人类文化向善的最高表现。
在夏季奥运会上,不仅仅是赛事本身,诸多看似与体育并无直接联系的仪式、宣誓和活动,背后都蕴含着人类对现代文化的美好向往。文化是很难定义的,而夏季奥运会对人类精神文化最大的贡献在于:它用“体育”这种浅显易懂、且为全世界共同接受的活动来诠释了文化至善的真正含义。不仅如此,在奥林匹克运动的所有活动当中,夏季奥运会对文化至善的诠释最为全面,也最为彻底,这与它的规模和影响力有着直接关联。
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同属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与文化的互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夏季奥运会与文化互动的诸多特征,如对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文化至善的追求等等在冬季奥运会身上其实也有体现。但除此之外,冬季奥运会背后独有的冰雪文化也让它与文化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一面。
3.1.1 物质文化中的冰雪文化渗透在冬季奥运会
与夏季奥运会一样,多元文化也给予冬季奥运会物质文化丰富的“营养”来表现自身的文化含义,例如冬季奥运会会徽、冬季奥运会吉祥物等。冰雪文化成为了冬季奥运会物质文化的主要共性。
图3 长野冬奥会会徽图片来源:IOC.NAGANO 1998[9]Figure 3 Emblem of the 1998 Nagano Winter Olympic Games
例如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的会徽主体由6个花瓣组成,代表着日本国花—樱花,而这6朵花瓣也是冬季运动员展示项目动作的抽象变体,充满热情与动感(图3)。再比如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的会徽则是采用韩国传统五方色,将韩文“平昌”的子音形象化,组成天地人合一的冰雪晶莹的环境,意味着与全球各地的体育爱好者相聚一刻,共庆盛典(图4)。
图4 平昌冬奥会会徽图片来源:IOC.PYEONGCHANG 2018[10]Figure 4 Emblem of the 2018 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 Games
除此之外,现代体育中的诸多项目,往往起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生活在冰雪世界的人们,为了克服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而生存下去,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手段与方法,并最终成为冰雪运动的雏形。例如滑雪、雪橇等运动,最初都是人们为了在积雪中顺利前行而发明的交通方式与工具。这些器材工具,及其衍生的壁画、绘画等象征标识都清晰描述了一个地区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及其产生的文化形态,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研究地域文明的宝贵资料。因此冰雪文化赋予冬季奥运会的文化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冬季体育文化,更是人类文化和社会文化,冬季奥运会已经成为冰雪文化的历史博物馆。
由此可见,冰雪元素是冬季奥运会物质文化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无论是哪一座城市、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明,只要举办冬季奥运会,冰雪就是其无法绕开的文化符号,并且逐步与本国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特色文化加以传承下去。
3.1.2 冬季奥运会促进冰雪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融合
在文化的各种形态中,物质文化是最容易进行交流的。冬季奥运会对物质文化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它将自身作为文化交流融合的平台,以物质媒介,努力让冰雪文化与音乐、美术、设计、舞蹈等其他多样的文化形式融为一体,大大促进了多种文化的交流,既丰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内涵,又扩大了冰雪体育的文化外延。
例如冬季奥运会将冰雪运动与美术设计结合起来,诞生了诸多极具艺术价值的会徽、吉祥物、邮票等等。以美国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的奖牌设计为例。该奖牌糅合了大量文化元素,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促进文化融合的一次鲜明体现。盐湖城冬季奥运会奖牌(图5)刻画着冷傲的冰山与熊熊的圣火,冰山象征着环境的冷峻、圣火象征着人们的热情。奖牌背面则是希腊妮姬女神,代表着胜利与荣耀,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源于古希腊文明。这些奖牌的形状大体类似于当地犹他州河床的卵石,但细细观察每一个奖牌的形状都不尽相同,因为它们都是纯粹的手工打造,象征着大自然每一个造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冬季奥运会奖牌,其背后却蕴含了工业设计、奥运历史、雕塑、地域环境等文化要素[11]。
图5 盐湖城冬季奥运会奖牌图片来源:IOC.SALT LAKE 2002[11]Figure 5 Medals of the 2002 Salt Lake City Winter Olympic Games
3.2.1 组织文化为冬季奥运会的诞生提供重要前提
在现代社会,当组织之间遇到分歧的时候,特别是彼此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时,往往会通过沟通与谈判的形式来解决矛盾。而沟通与谈判是冬季奥运会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
冬季奥运会的诞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11年在布达佩斯第11次国际奥委会上,就有委员提出举办冬季奥运会,但遭到北欧国家出身的其它委员的反对。这背后涉及到奥运会与北欧运动会的利益分配,甚至是北欧在冬季运动项目的话语权。然而国际奥委会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不断的运作和沟通,1921年,第7届奥林匹克代表大会在洛桑举行,单独举办冬季奥运会的提议得到国际奥委会的同意。当然,国际奥委会也向北欧一些国家作出了妥协,例如首届冬季奥运会被谨慎的定名为“奥林匹克周冬季运动会”,再比如挪威举办的第6届冬季奥运会,其火种取于挪威而不是奥林匹亚[12]。
面对分歧,正是由于国际奥委会采取协商、软性沟通和利益引导等手段,才能有今日的冬季奥运会。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社会的组织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2.2 冬季奥运会促进冰雪运动组织文化的开放性转变
冬季奥运会是一座让冰雪文化与其它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沟通桥梁。环顾当今世界,具有悠久冰雪文化历史的地带普遍处于高纬度且在群山环绕之中。在交通不够发达的过去,这些地区的文明不能很好的传播。在19世纪初和20世纪末,冰雪运动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北欧,欧洲一些有条件的国家的精英们(大学教授、军官、公务员等)建立了相应的滑雪俱乐部[13]。一方面这些欧洲的滑雪俱乐部是世界冰雪运动组织的开拓者,但另一方面这些立足于本土的俱乐部较为封闭,具有“私人”性质,它更像是一个为地方社会精英提供的社交平台。
与这些俱乐部不同,国际奥委会虽然也崇尚“精英理念”,但它却将奥林匹克运动视作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的组织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强调相互协作与共赢。例如为了加强冰雪运动协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1976年因斯布鲁克冬季奥运会期间成立了冬季奥林匹克项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该会于1982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其协会宗旨就是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系、与国际奥委会深度合作以及完成其它有利于冬季奥运会和冰雪运动发展的工作[14]。
冬季奥林匹克项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的组建,标志着冬季奥运会有效加强了冰雪运动组织之间的合作,让原本较为封闭的组织文化变得更加开放,奠定了冰雪运动全球发展的组织基础。
3.3.1 冰雪文化造就了冬季奥运会精神文化的独特性
冬季奥运会精神价值之所以能与夏季奥运会产生区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前者还受到冰雪文化深深地影响。
冰雪文化是一种在极端气候下产生的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人类为了在这种较为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克服许多困难,这就让冰雪文化具备一种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冰雪运动也不例外,如高山滑雪等运动项目难度高、危险系数大,如果运动员没有克服恐惧和艰险的意志品质,比赛也就无法完成。
除此之外,在冰雪环境中生活的人们不仅仅要克服环境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更要利用环境的现有条件,一味改造自然只会遭到反噬。可以说,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流淌在冰雪文化的血液当中。冬季奥运会对环境的尊重,正是受冰雪文化的深刻影响的表现。
总体而言,冰雪文化赋予了冬季奥运会独特的精神文化属性,凸显了人类超越自我、拥抱自然的美好精神。
3.3.2 冬季奥运会提高了冰雪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文化特色的形成原因是多元的。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下生存的文明,其文化特色也不尽相同。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的民族,与纬度较低的亚热带气候的民族,二者不论是生活习惯、观念信仰都有着很大的区别。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群,常年与冰雪相伴,因此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冰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冰雪文化也由此产生。高纬度地区的文明由于气候酷寒、人烟稀少,因此冰雪文化并不是世界的主流文化。在一些缺乏冰雪文化的地域,冰雪运动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体育活动,这正是由于对冰雪运动、对冰雪文化的精神内涵缺乏理解的表现。而冬季奥运会将冰雪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结合,为冰雪文化提供了一个世界级的舞台,大大提升了冰雪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文化的特点是复杂的,它既有统一性也有多元性,前者可以衍生为全球性文化,而后者则是地域性文化的表现。与此相对应的是,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在与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前者呈现一种全球性文化的特点,而后者则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夏季奥运会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与认可,得益于现代体育的快速发展,顾拜旦和他的同伴提出复兴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但实际上却是选择了现代体育来作为实现奥林匹克主义的重要手段[15]。现代体育为夏季奥运会带来了更符合当下社会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具有强大组织效力的现代制度以及丰富多彩活动内容形式。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现代体育的一大特色在于它脱离了古代祭祀体育、宫廷体育、军事体育这种封闭式的体育形态,而是扎根于自然社会与大众之间,它如同大树的枝蔓,在社会的土壤下才能汲取养份,这也是为什么夏季奥运会能与文化各个要素产生深度互动的根本原因。
冬季奥运会的冰雪运动同样属于现代体育的一部分,因为它同样拥有现代运动器材、详细完善的规则,更依靠于现代化的社团进行赛事的组织和项目的管理。但是冰雪运动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对环境的极大依赖,失去冰雪环境,冰雪运动也无从谈起,因此冬季奥运会有着明显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性让冬季奥运会与文化互动过程中呈现两种属性,一方面它尊崇着奥林匹克主义,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和青奥会(强调青年文化)、残奥会(强调弱势群体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自我文化,这种自我文化就是强调地域性,这是它与夏季奥运会文化互动最大的差异所在。
无论是夏季奥运会还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它们与文化的互动是极为频繁的,因为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而绝不仅仅是一场大型的体育赛事。吸纳了现代体育文化精髓的夏季奥运会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活动,它对文化的多元性展示的最为直接,其自身对文化的反馈也最为深刻。而冬季奥运会的文化则是人类冰雪文化的“遗存”和表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壮大的基础。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在文化互动领域的共性和差异,恰恰证明了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出众的文化包容性,这是奥林匹克运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