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姚菊
文有优劣之分,读好文,如入芝兰之室,馥郁謦香。读劣文,用王豫的话说会“玩物丧志”,犹如“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何为好文?虽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凡是好文,皆是文之典范,散发着日月之光,无论对人的情感,还是人的精神都起到洗涤、净化的作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将经典诵读教学重视起来,并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思想情感美的熏陶。
巴金很崇尚经典诵读。他说:“我没研究过文艺理论,也不懂文章章法。只是将几百篇经典文章记得滚瓜烂熟,所以,自然而然就会写文章了。”经典文章是有一定魅力的,在诵读中,不仅能像施魔法一样使语感变好,其朗朗上口的音韵,还能自然而然地使读者开口成诵,获得语言的积累,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重视经典诵读教学,并将这一教学内容作为语文课堂的重点,让学生确定阅读审美的方向,而后狭章劣文便不能再入学生之眼。学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从任何一篇经典篇章获得阅读其他经典的钥匙。经典诵读之重要性有目可见,但并不是口头应允便可实施的,教师要为学生打造经典诵读平台,营造书香诵读环境。这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创造人。”有一个良好的诵读环境,学生的诵读活动就有一个确定性的充分理由,学生在诵读环境中会努力展示自己。环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其改变的程度越高,对学生的改变和熏染程度也越高”。
例如,在学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经典诵读板块的设计,让学生或围绕诗人,或围绕诗歌所表达的主题介绍其他经典名篇,并将最经典的话语作为名言警句张贴到墙上。经典篇目时刻见,学生的经典诵读也随时可行。另外,学校还可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围绕“文学经典”进行读书和感受分享。无论课堂,还是校园,都弥漫书香气息,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也会受到熏陶,成为一个爱读书的好学生。
古今中外,经典作品不计其数,小说、诗歌、散文、传记等各种体裁齐分天下,各种题材,如亲情、友情、爱情、怀古、思乡、战乱、志向等等齐聚一堂。文学的殿堂多彩纷呈,让人流连忘返。但无论怎样精彩丰富,经典著作都是首先以文字的方式出现的,许多教师常常会受文字的束缚,将一堂有可能精彩的经典诵读课变得乏味寡淡。为了实现经典诵读有效性,教师可以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跨领域学习,使文学经典同书法、美术、音乐、历史融合起来,利用除文学之外的艺术形式来展现经典著作,丰富经典诵读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视野,提高学生艺术品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老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所朗读的《观沧海》,然后再结合曹操北上征伐乌桓及奉孝之死等历史事件,具体分析曹操的胸襟气概和统一中国的宏愿。教师还可以结合音乐,为学生播放《经典咏流传》中吉克隽逸对这首歌的演唱,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
《见字如面》有一期选择了陈平原教授写给网络时代读书人的信。信在开头就点明“开卷未必有益”,有许多不读书的人成功了,而一些每天捧着书本的人却没有成功。陈平原还以章太炎的观点作为论据,“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也就是说学问的得来不仅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更是自修来的。读书的价值不在于读,而在于将书本知识与人生规划联系起来,这样读才算把书读进自己的骨子里。经典诵读也是如此。诵读并不是最终目标,了解几篇经典也不是重点,阅读最终是要将所积累的东西揉进人生和生活的。在进行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阅读,在这基础上,教师才可对学生进行字音、节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纠正。换句话说,教师要把鼓励学生个性阅读、激发起阅读兴趣放到知识性问题之前,让学生把经典诵读与人生感悟的联系放到首位。
以蒲松龄的《狼》为例,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贪婪、狡猾的狼的形象,并以此揭示面对残暴的敌人及艰难困苦,只有敢于并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能够从自己的思考角度,概括所领悟的观点,然后再进行诵读的纠正。例如“其一犬坐于前”,有些学生在“犬”后断句,但这篇小文围绕的是屠夫与狼的较量,所以“犬”作狀语,意为“像狗一样”,所以应在“一”后断句。
文学经典是文之典范,有如日月之光。对于围绕文学篇章进行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堂,不能不将经典作为重点,构建阅读经典的各色平台,丰富阅读资源,引导学生个性阅读,让校园的文学经典阅读皓光盈天。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语文教师。